外语教育发展视野下民族文化的维持
——兼谈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2012-08-15 00:52王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外语少数民族民族

王静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外语教育发展视野下民族文化的维持
——兼谈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王静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失语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在发展外语教育的同时维护好传统民族文化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展开思索,提出在目前发展外语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

外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战略

一、民族外语教育研究引论

民族外语教育学是一门跨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的学科,它是在以汉民族为主体文化的中国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的研究。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民族情结和特有的语言,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外语教育发展进行研究时就不得不考虑其自身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着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多;其余55个民族占全国人口的不到10%,称为少数民族。在55个少数民族当中,除了回族与汉族同语同文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也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各民族的宗教特色也不同于汉族,除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还有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如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很热爱自己的民族,同时各民族又都认同中华民族,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我们在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带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符号。

二、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主要为汉族文化服务,与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产生了距离,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面对的是在汉族文化之外的西方文化,因此在学习心理、动机、行为上产生不适应,而且西方外来文化的输入也给少数民族学生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击,因此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是民族外语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发展外语教育的同时关注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培育生态平衡的多元的文化环境,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才是健康的少数民族外语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从带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和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其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这些差异。外语教师在传授外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在比较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思考异域文化价值观对少数民族学生固有思想体系的冲击,这种文化冲突从根源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如果把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单纯地归因于智力因素或者努力不够,就会导致师生缺乏沟通,关系紧张,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院校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接受外语教育,多少对固有的文化体系形成冲击,容易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表现为有意识地拒绝和排斥西方文化的学习;二是盲目崇拜热爱西方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卑感,产生文化失语。目前民族院校使用的外语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课文内容上多是与英美文化相关的素材,有关中国文化的并不多见,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就更少,而我们外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了解西方先进技术,传播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而目前中国学生包括受汉文化教育影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知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自由民主、西式的浪漫爱情,而在与英美人士交流时,却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比如孔孟思想、太极拳、中医养生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概貌,结果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三、民族外语教育的发展前景

考虑到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印记,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逻辑性思考力的培养,通过饱含文化风情的教学素材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树立外语学习的正确意识,实现外语学习的持续发展。第二,编写外语教材时应遵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和少数民族学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既考虑三种文化的差异又实现三种文化的融合并存及共同发展。第三,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了解中国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建立初步的全球视野,具备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备与来自异族文化的人顺畅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民族文化的维持和传承强调的是在教育机制发挥作用下延续本民族已有的历史、人文、生活技能、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维持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因为要发展外语教育,必然要引进异族的语言、文化习俗,了解异族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宗教信仰、政治体制、思维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等等,这必将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冲击,有时力量还十分强大,特别是当少数民族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各项体系时,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撞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了开放的思想后甚至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质疑,有的甚至放弃本民族传统,选择西方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结果产生民族文化失语现象。所以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维持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我们在实施民族外语教育的同时,如何使各个少数民族维持、宣传好本族的文化,成为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民族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重要印记,丢掉这些印记,世界文化将缺少多样性。在外语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识别的标志,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培养学生热爱、宣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这样才能获得外语学习的持续动力。

四、语言战略角度的思考

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外语教育的基本方向,发展外语教育需要树立开放的民族主义文化认同取向。抵制文化帝国主义侵略、全盘西化是中国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跨文化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视野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外语教育应该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坚守民族性的根本,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外语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坚持洋为中用。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防止与强势文化接触时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的破坏。外语教育不只是外语语言本身的学习,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受到异域文化传递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预防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

语言战略,包括母语(含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战略,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及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就包括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所以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在推进外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多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维护好本民族文化,从而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3]粟高燕.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世界化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4]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7.

G64

A

1008-178X(2012)10-0123-02

2012-07-19

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SQ12029)。

王 静(1980-),女,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大山教你学外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