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52王慧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苏轼诗词

王慧刚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慧刚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轻视。本文认为,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师首先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同时注意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让学生注意到古代文学并不是远离现实的“死文字”,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把握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古代文学的实用价值,这才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所在。

古代文学;教学;知识素养;多媒体;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到轻视,最大的表现就是课时大幅压缩,课程不断被边缘化。前些年一些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最多可以安排到三年六个学期,而现在多数院校古代文学只安排两年四个学期,甚至还有的是三个学期。而且很多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认为古代文学不过是离现实生活较远的“死文字”,学习古代文学不如去学计算机和外语。这些现象给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师带来相当大的挑战与困境。

针对这种现象,不少教师或相关学者开始大声呼吁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从学科定位到教学理念,再到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不少建议。从创新教学模式角度入手,有的文章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著名的考古发掘地如西安半坡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安阳殷墟”[1]。还有的文章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当地资源,将课堂空间扩大拓展……教师在讲授(古典诗词)作品的时候,可考虑将课堂移置于桂林七星公园的桂海碑林景点,在那里一边欣赏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古代诗人的诗篇,同时亦可观赏其书法碑刻。”[2]这些建议如果可以实行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但不得不指出,这些建议就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其具体实践性、可操作性并不强。

笔者认为,古代文学教学不能寄希望于将来课时量的大幅增加,更不能通过强行布置课时外的教学任务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真正可行的还在于立足课堂本身,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让学生调整时间来自觉学习。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实行。

一、提升教师知识素养

虽然很多学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信息量。

事实上,很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都是基于教师丰富的知识素养才能展开的。有学者建议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要注重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问题不能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观点,而需要多方搜集,以便给学生一个相对宽阔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试举一例:

《诗经·关雎》的主题有多种说法,至少可以举出三种,一是《毛诗序》为代表的“后妃之德”说,所谓“《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时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3]这是《关雎》主题的核心观点,是赞美文王夫人太姒之德的。一是《鲁诗》说,“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4]认为是讥斥周康王贪色误朝。一是“五四”以来的“爱情说”,胡适《谈谈诗经》云:“《关睢》完全是一首求爱诗”[5]。对于这三种观点,教师首先要有所了解,而且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再把三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及价值取向介绍给学生,接下来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即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主题?哪一种更符合作品原意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阶层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来加以阐述,这同样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具体作品时,不能仅仅分析作品的题材、体裁与艺术手法,还要联系作家独特的经历与思想,遵循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原则,融通文史,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解读,这样才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对于这首词的讲解,我们除了要分析作品本身外,还要联系其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乌台诗案”、黄州之贬是苏轼人生经历的第一次大磨难,也是其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这也是下阙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感慨的思想基础。

对于此词的全面理解,我们还可以联系苏轼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赤壁赋》,而无论是词还是赋,所表现出的人生悲凉以及之后的超脱飞扬,都与《庄子》思想是分不开的。词中“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的超远,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庄子借以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对这首词的讲解,还可以联系整个词史的发展,据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实际也表明了苏词对传统词风的超越。

可以看出,古代文学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累自身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把课讲活、讲透。古代文学讲授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如果能把三者结合起来,同样可以很好地展开教学。这里可以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例,他在讲元(稹)白(居易)诗的时候,以诗证史,让我们看到他的博学多才。据说他在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引竟讲了四堂课,这就深刻地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门文化,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是做不到的。他对诗词中的文字出处信口道出,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

如陈寅恪曾考证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年龄。诗中写道:“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陈寅恪以此为据进行考证,琵琶女嫁时已三十岁,这在古代真可谓“老大”了,而且还以此考证出这个三十岁才嫁的琶琶女是西胡种,与所嫁商人是同居关系,而非正式夫妻关系。[6]这些内容是我们平时讲述时讲不到甚至讲不出来的,大师们的风采,让人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想法。这也给古代文学教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里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标志,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化,仅仅把其当作板书的替代品,不愿意下功夫去做高质量的课件,或者不会也不愿去学习。事实表明,巧妙使用多媒体会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文字的显现,至少有以下几种是可以在课堂多媒体中使用的:

1.图片

相对于文字,图片有更好的展示效果。在课件制作当中,如果使用合适的图片,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只就讲授诗词时运用图片作一简单说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在讲授的过程中,有些诗词的意境、韵味、美感因表述的局限性而难以得到充分的阐释,这时如果借助优美的图片来加以辅助,这些局限性就会有所突破。

比如讲王维的诗,他的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很多诗本身就是优秀的画卷,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仰天长啸的诗人,都是很好的画面。王维本身也留下不少画作,而后人也常常以其诗为画本,创作大量的诗意画。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与这些诗词相关的诗意画、词意画。

另外很多作品本身就是题画诗,比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靖江期间,为惠崇(北宋著名僧人)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则是为苏轼、李公麟所作之画而写,诗前有序说:“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借助优美的图片,这些诗的意境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2.音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音频文件的播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音频文件首先可以使用在诗词的原声朗读方面。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种朗诵既可放在讲解诗词之前,也可放在讲解诗词之后,都会对学生理解诗词有一定的影响。

音频文件更好的使用是播放古典音乐,比如在讲授唐宋词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音乐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词最早是合乐歌唱的,它本身就是在酒宴歌席之间所唱的歌词,虽然我们无法听到唐宋时的词作是如何演唱的,但现在的许多优秀歌唱家还是为此作出了很多尝试,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歌手邓丽君,她就唱了很多唐宋词作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等。通过这些音乐的倾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想象、理解词人心境,更能充分地把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合乐性质。

3.视频

相比图片、音频,视频文件能给学生更强的视觉冲击,尤其适合讲授戏曲内容。金元杂剧、明清传奇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被排成经典曲目,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学生在欣赏视频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戏曲的角色与艺术,相对简单的讲授,视频教学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讲解明清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插入一些视频文件,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多次被改编拍成电视剧或电影。教师在讲述小说中某个情节时,加入适当的影视片段,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启发现实性教育意义

从时代角度讲,古代文学是离现实远了一些,但从思想上看,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思想并不“落伍”,可以说,当今社会虽然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社会哲学思想上与古代是相近、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挖掘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契合点,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对于今人的心灵启迪,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但现在的大学中,教书很多,育人却不够。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离的象牙塔,相反,学生时时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压力、生活的紧张,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因此,校园自杀、坠楼事件屡有发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除了用实际生活经验磨砺他们的意志外,还要加上适当的思想引导。在这方面,古代文学教学有很好的学科优势。

1.面对挫折,随缘自适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古人面对挫折的睿智,这也是现代大学生最应该学的。大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常常会感到迷茫、困惑和无助。古代文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辛弃疾《贺新郎》)。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烦恼或困境,这是我们无法躲避的,关键是如何去看待。这里借用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来说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苏轼于公元1082年创作的,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前文也说到,黄州之贬是苏轼遇到的第一次人生大劫难,此前的乌台诗案差一点就要了苏轼的命。在经历人生的生死交关之后,他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场阵雨道出了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不管它是风雨还是天晴,只需随遇而安,坦然行世。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都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挺过去,也许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晴朗天空。

2.珍惜人生、热爱生命

人生短暂,很多大学生都不懂得努力拼搏,认为有相当多的时光可以挥霍。通过对古代文学相关作品的解析,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要热爱生命、珍惜人生。古代诗词中感叹时光短暂的比比皆是,如白居易《狂歌词》:

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

再如王观的《红芍药》: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因为人生短暂,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种表现忧患人生的伤感之作,仍以唐宋词为例,如“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清平乐》),“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晏殊《破阵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通过重温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体会包含其中的思想意蕴,可以培养学生的厚生意识,促使其努力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古代文学作品中洋溢的丰富的人文关怀之情是古代文学教师需要用心感受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的最好素材。

3.知足常乐,戒除贪心

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这其中有一些是自找或“心造”的。这类烦恼更多的原因是欲念太多和期望太高所反弹而生的失望与不平。对于这点,古代文人给出的良方是知足常乐。辛弃疾曾说:“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满江红·山居即事》)人生如果不知足,那就永远没有快乐的时候;如果懂得知足,那么也许眼下的生活就足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学课程并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古代文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把握好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古代文学在现实中的实用价值,这才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所在。

[1]冯蔚宁.改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几点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专刊).

[2]滕云.古代文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孔颖达.诗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3.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76.

[5]胡适.胡适论学近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585.

[6]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book=10,ebook=1

G642.0

A

1008-178X(2012)10-0139-04

2012-06-19

王慧刚(1979-),男,山西潞城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苏轼诗词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