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的意境

2012-08-15 00:52张景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神采书家笔墨

张景业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论书法的意境

张景业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意境的创造是书法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书家的学养在书法意境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墨技法又为意境的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神采和气韵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虚实结合是创造优美意境的重要手段。书法中所追求的恬淡空灵的审美境界、朴拙自然的审美意趣、超凡脱俗的审美格调、平中寓奇稳中求险的审美韵味,都体现着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书法的意境之美是潜藏于作品之内而超于笔墨之外的整体的意蕴之美。

书法;审美;意境

我国古代书论中,虽有“意”、“神”、“神采”、“神韵”等概念,却没有“意境”之说。唐代张怀瓘《文字论》中曾用到“境界”一词,但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意境”的概念很早出现于我国的诗歌理论中,唐代皎然、王昌龄在诗论中都曾用到这一概念。近代的王国维则又进一步把意境(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最高标准。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1]宗白华先生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新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2]进一步指明在艺术创作中意境作为审美意识对象,含有极为丰富的意蕴,它能把人引入一个妙不可言、圣洁而又崇高的人生境界。

那么,何为书法的意境呢?有人将书法中的神韵、神采看作意境。其实书法的神韵、神采与意境不完全相同。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是情与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是笔墨技巧与文字内容的高度统一。《兰亭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因为它创造了高妙的意境。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的名流在会稽山阴的兰渚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欣然作书为序,遂成传世名作。作品通篇流动着冲淡、空灵、潇洒、自然的气息,佳境美景流注笔端,创造了深远的意境。书法的意境是作品整体所表现出来悠远的意蕴,是文字内容与笔墨性情的有机融合,是书家心灵之光的闪现。

书法是以意造境的艺术。所谓以意造境,就是通过感情的渲染把人引入审美境界。书法就是通过笔墨结字章法韵律等来抒发情感引人入胜的,故称其为以意造境的艺术。与绘画的寓情于景有所不同,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但书法中对汉字的书写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符号上,那一点一画的书写无不承载着书家精神气质,折射着书家内心世界,进而成为表达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心灵的符号。宗白华说书法艺术“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2]。尽管书法不像绘画一样直接去描摹大自然,但并不等于说书法不需要大自然的养料,它对大自然的汲取更加抽象玄妙而已。王羲之观察白鹅的习性,张旭观察公主与担夫争道,怀素观察瞬息万变的夏云,等等,书家们总以其特有的观察力去领悟大自然并融合在笔情墨趣之中,而使作品有字外风云、字外胸襟,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的优美意境。

笔墨技巧的历练是创造书法意境的必要条件。苏东坡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是针对只写字不读书的人而言的。其实,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离不开技巧的训练,只有殚精竭虑,下苦功夫,才能掌握技法上的真谛,也才能创造出意境优美的作品。用笔的方圆疾徐,线条的曲直刚柔,墨法的浓淡干湿,章法的开合收放等等,无不牵扯到意境的创造。技巧为肉体,意境为灵魂。没有技巧,意境就无处依附,没有意境,技巧就成了“行尸走肉”。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3]明王履也说:“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4]都点明笔墨技巧与意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表里的关系。因此意境的创造是与笔墨技巧紧密相联的,优美而高妙的意境是建立在熟练的笔墨技巧之上的。

气韵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书法是律动的艺术,其线条就如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具有流动和谐的节奏美。书家在创作中总是以一种“气息”贯穿于笔墨之间,使欣赏者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仿佛看到了书家创作时挥运的情态。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运笔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枯润,结字的宽狭疏密,章法的开合收放无不体现出宛如音乐般的和谐韵律。一幅作品首字一出,这种“气息”和“韵律”便会通灌全篇,笔虽断而意相连,此所谓“气韵生动”是也。所以说书法是通过线条的律动所表现出强烈的节奏与旋律来展现书家的情感世界,从而创造出美妙高超的艺术境界的。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2]。

神采也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容。神采是透过笔墨之形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或将其与气韵统称为“神韵”,它与意境关系更加紧密,因为它更加直观而具体。但神采并不是意境。谈书法的神采,可以撇开文字的内容,单纯就某个字或某个片段的用笔结体来观察,所以神采可以是局部的。因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每一个字甚至每一笔都有神采。而意境则是作品整体表现出的艺术境界和深层意蕴,若品味书法的意境就必须从作品的整体着眼并且要结合文字内容来进行。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诗帖》都是传世名作,我们在欣赏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不仅品读其用笔结字章法,而且还要品读其文字内容,了解书家书写时的心境,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中的笔墨内涵。神采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作品若无神采更谈不上意境,神采的有无决定了作品格调的高低,从而也制约了意境的高下。因此,神采首先成为书家所追求的目标。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3]

书家的学养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因素。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作为表现艺术的书法,通过笔墨能够表现出书家的精神面貌与气质学识。有学养未必一定是个好书家,而一流的书家必需是有着丰富的学养的人。纵观历史,无论是王羲之,还是后世的欧颜柳赵等诸贤,无不有着丰富的学养和艺术修为。因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笔墨情趣的自然流露,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性情的自然流露是超越于技巧之上的心灵活动,这就必然地与书家的学养胸襟相关照。汉代书家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就是这个道理。清刘熙载《艺概》曾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5]书法意境的创造是和书法家的品学、修养、个性分不开的。

虚实结合是书法意境创造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张少康在《论意境的美学特征》中说:“意境作为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它必然要以虚实结合为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3]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在诗词和绘画中广泛运用,而书法中的运用更加广泛,更能传达着空灵动荡之境。人们往往称书法为黑白艺术,虚实结合即表现在黑白的处理上。只有虚实互映互渗、和谐统一,才能创造高妙意境。书法是线与空白所形成的统一、和谐的艺术美。所以说书法意境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在于空白的妙造,在于虚处的显现,在于“无”处的意味,在于白与黑的对比和谐与对立统一。书法是用线与空白构成了明快和谐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这种艺术语言来创造优美的意境。

画家们在绘画中都注意到虚空的运用。清代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4]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精妙之论“计白当黑”更是一语中的。书法的造境与绘画是相同的。一幅字中黑与白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随着书家感情的不同,黑白组合也不相同,因此说对于空白的不同处理,融合了书家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白多于黑时,会使我们感到清远、空旷、宽敞、轻松;黑多于白时,会使我们感到雄强、浑厚、充实而饱满,或者感到沉重、郁闷;黑白平分秋色,会使我们感到平稳安详。此外,空白的作用也像围棋中的眼位,既为聚气,又为透气,是生命之源。总之,对黑白的处理是书家根据意境的需要而刻意经营、用心安排的。白随笔走,节奏自然,笔随意动,让就传情。唐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里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7]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书法的妙境与绘画一样,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书法的空灵之美,也体现了书法家对禅境的追求。空白之处虽无一笔,但在书家看来却与实处同样实在,绝非空无所有。以禅之观点来看:万物莫不从空中来。故书法中无字处皆成妙境。

书法艺术中的空白,含蓄无穷,展现了书法的空间审美层次与空灵的艺术境界,成为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审美范畴。书法若无意境,便无艺术可言。意境之高下文野是衡量书法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准。高妙的境界是历来书家所追求、向往的目标。读书、修养则是达到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技法又为意境所依存;书法的气韵和神采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黑白虚实的处理是书法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书法作品中的空灵之美,自然天成的意趣,古朴稚拙、超凡脱俗的风格都是许多书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的高度统一,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书法的意境之美虽然摸不着、触不着,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是潜藏在作品之内的、超于笔墨之外的意蕴之美。

[1]王国维.人间词话[M]∥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0,362,102.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40,62,712.

[4]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07,814.

[5]王气中.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441.

[6]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7]潘运告,张怀瓘.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52.

book=10,ebook=24

J292

A

1008-178X(2012)10-0195-03

2012-04-21

张景业(1964-),男,山东青岛人,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书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神采书家笔墨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笔墨童年
书法欣赏的审美层次刍论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描出神采 写出个性——浅谈“个性”记叙文
刘畅畅作品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