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剧院魅影》独特魅力探析

2012-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克莉丝魅影音乐剧

周 敏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育中心,江苏苏州 215400)

音乐剧《剧院魅影》独特魅力探析

周 敏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育中心,江苏苏州 215400)

充满悬疑色彩的传奇故事、神秘浪漫的爱情主题、个性张扬的魅惑形象、古典与通俗完美融合的音乐、炫彩华丽的舞美效果等元素,构成了音乐剧《剧院魅影》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永恒的佳作”。

艺术魅力;戏剧性;音乐性

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的现象,曾激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原本无人问津的小说,为何一经改编成音乐剧竟能大放异彩,创下了绵延20多年上演近万场,在全球拥有10亿观众的奇迹?曾有人指出,《剧院魅影》是三流小说二流电影一流的音乐剧。那么,从三流跃为一流的华丽蜕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英国作曲家韦伯的音乐剧与法国作家勒鲁的同名小说究竟有何区别?被人称为“永恒的佳作”的《剧院魅影》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作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小说虽说在人物性格刻画的丰富细致、表现情节的完整复杂、描写环境的具体生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音乐剧这一集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动态综合艺术相较,在视觉性、音乐性以及现场感染力、震撼力上,无疑存有不足与缺憾。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巨大成功的确与其艺术形式的天然优势有关,但不可否认,其戏剧性——依托于语言艺术的戏剧构成同样极其精彩。可以说,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是托起音乐剧《剧院魅影》成功光环的两大支柱。

一、凝练浪漫的戏剧性

(一)传奇魅惑的情节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关注加斯顿·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是因电影而起。韦伯从小说中感觉那种悬疑惊悚的旋律和氛围,寻找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但韦伯并未照搬原著的情节,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削改造。

原著的故事框架“介于侦探小说和荒诞小说之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借助记者这一独特的身份,巧妙地糅入当年巴黎街头的各种离奇事件,诸如失踪、绑架、“幽灵”、超能力、轰动一时的异常死亡,而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如此得不同寻常,气势恢宏的巴黎大剧院、金碧辉煌的长廊、神秘莫测的地下建筑,营造出匪夷所思的悬疑氛围和神秘色彩。概而言之,“这本奇书的作者讲述的是,他如何经过追踪调查,最后确信歌剧院幽灵确有其人”[1]。

勒鲁以“幽灵”作为小说的聚焦点,将充满神秘、恐怖、疑惑、悲情等各种离奇曲折的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构成相对庞杂,整体结构相对松散。而韦伯由于自身独特的情感经历,一是对自己父亲的推崇热爱之深情,二是当时与第二任妻子——极富音乐才华的莎拉·布莱曼正深陷热恋之中,他慧眼识中的是小说充满悲悯悬念的爱情故事。他曾这样兴奋地向友人描述:“《剧院魅影》有可能制作成为带歌剧的爱情故事。我知道它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东西,我感觉到在我脑海中甚至已经产生了它的旋律,当我在剧院里做过各式各样的尝试后,我终于找到了我所要的东西。”[2]

韦伯为音乐剧设定的情节比之原著简约紧凑许多。剧情围绕年轻美丽的女演员克莉丝汀、青年贵族拉乌尔、被毁容的音乐天才魅影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形如鬼魅的魅影蛰居在巴黎歌剧院黑暗的地下建筑中,隔空指导克莉丝汀的演唱。魅影因力捧克莉丝汀受阻,因爱不得而横生事端,下毒、谋杀、砸伤观众,一时之间,歌剧院内阴风惨惨,人人自危。为扭转局势,拉乌尔联同克莉丝汀设计反击,曝鬼魅之容于众,激起魅影杀机。危急关头,克莉丝汀献上了纯洁真挚一吻,唤醒了魅影内心的善良天性。他放下仇恨,成全了爱人,飘然隐遁到巴黎巨大的黑暗之中。

这样的剧情是充满传奇意味和魅惑色彩的,其冲突不再像小说那样复杂多样,而是以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紧扣三人的复杂情感纠葛展开情节。不少次要情节,如剧院掌控权、探访五号包厢被删除,使戏剧因素更集中突出,情节更扣人心弦。

(二) 凝练集中的主题

与小说《剧院魅影》相比,音乐剧所表现的主题更为集中和鲜明,更为凝练和丰富。

小说以记者的视角审视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作为旁观者,其所能涉足的时间、空间皆有一定局限。于是,其只能借助亲历者,如维克姆特(即剧中的拉乌尔)、“波斯人”,通过他们的猜测、想象,通过他们的推理、解析,层层揭秘。将所有离奇事件的症结都归为“幽灵”的魔力和超能力,所创造的悬念和惊悚效果均系于不可知和非同寻常的因素,成为当时盛行一时的悬疑小说浪潮中一抹不起眼的痕迹。当然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因素也很突出,并因此而多次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电影。但是,重重悬疑、幢幢鬼影毫无疑问占据着更为突出的地位,成为小说的主流。

音乐剧《剧院魅影》则不同,神秘浪漫凄美的爱情悲剧成为主流,真善美战胜险恶丑的主题意义得到鲜明的揭示,因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获得了原著无可比拟的成功。

剧中魅影对克莉丝汀的爱恋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线索。基于对克莉丝汀的爱,他悉心栽培她,全力扶持她,还施展各种伎俩,制造种种威胁,甚至包括杀人,只为把她扶上“第一女高音”宝座。为了扶持克莉丝汀,更为得到她的爱,魅影可以说不惜一切手段。故而,当他得知克莉丝汀和拉乌尔相爱的事实,认为克莉丝汀背叛了自己时,他变得恼羞成怒,狂暴可怕。而克莉丝汀对魅影复杂的情感依恋,她对爱情的追求和最终选择,则成为剧情发展的主要悬念。对她而言,兼具音乐导师和父亲双重身份的魅影,是她重要的精神依托。她崇拜和迷恋魅影的音乐才华,也渴望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所以面对音乐的诱惑,她也会情不自禁、迷惑彷徨。可一旦认清魅影的真实面目,她的情感选择便没有悬念了。真诚的爱情经得起狂风暴雨的摔打,经得住生死险恶的考验,畸形的爱恋从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最终,是克莉丝汀的柔美善良和真诚勇敢,深深打动了魅影的心。他的善良和柔情终被唤醒,战胜了内心深处的绝望和痛苦,代之以对悲惨身世、多舛命运的质问与深思。让人在愤怒恐惧之余,心生怜悯与同情;在感受魅影灵魂的升华之时,也净化了各自的心灵,表现了悲剧深沉的艺术效果。

(三)丰满鲜明的人物

音乐剧《剧院魅影》删除了原著很多次要人物,如维克姆特(即剧中拉乌尔)的兄长菲利普伯爵、波斯人等,集中笔墨全力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使其性格更为丰满突出,更为鲜明生动。

魅影无疑是最为复杂多元、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幽灵显得阴郁孤僻狂暴,更具掠夺性和占有欲。而韦伯,则为剧中的魅影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因素。韦伯不仅删改了他的身世,还赋予他很多常人的情感和思想。他有着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更有着对音乐的天赋和炽爱。他不再游离于世俗之外,而是欲以一己之力改变世事原有的轨迹。因为天赋才华和外形丑陋,他冷酷狂傲又自卑孤独,他细腻多情又冷酷可怕,他叛逆自信又阴郁脆弱。他深爱克莉丝汀,却从不敢真情告白;他坚信克莉丝汀的音乐才华,希望藉由她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却又把她的才华和感情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她只为自己歌唱。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是自信强大、充满爱和热情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他是危险邪恶、极端扭曲的。人性的对立矛盾在他身上并存,极为鲜明。

原著中的克莉丝汀似乎更为怯弱和被动,结局也是孤独无助地等待悲剧,只因冰凉的泪水和绝望的被吻而触动了幽灵的良知,最终赢得了自己的爱情。剧中的她则更具天使般的优美与善良,也更为真诚和浪漫。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个性思想及整体形象经历了由单薄而丰满、单一向立体转变的过程,这是剧中克莉丝汀形象区别于小说的特色所在。全剧之初,克莉丝汀纯真、无助,有些不谙世事,唯有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已逝父亲的怀恋。她把魅影看作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视如父亲般崇敬依恋。初见魅影恐怖的面容,她的内心充满恐惧。然而魅影的哀伤、自卑、歌声和力量,又使她开始理解同情魅影且不再像他人那样排斥和逃避。随着与拉乌尔、与魅影的情感纠葛,克莉丝汀的思想和个性逐渐成熟。她知道把握自己真正的爱情,明白如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面对威胁,她坚定不屈;遇到危险,她挺身而出;在最危急的时刻,她也能冷静抉择。对魅影的主动献吻,是对他的宽恕理解,也是她勇敢机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剧中的拉乌尔实则是小说中维克姆特兄弟的结合体,是音乐剧强化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所作的有益尝试。拉乌尔代表的是贵族和爱情,是魅影的对立面,也是魅影无可抵抗的竞争者。他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又拥有财富及社会地位,因而他高傲自信,极富绅士风度。他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有克莉丝汀的情感波澜,更有魅影因妒忌而产生的疯狂举动,亦即戏剧矛盾的激化。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年轻贵族的爱情是真诚而深厚的。用爱和勇气时时守护着心上人,即使面对生死胁迫也坚贞不屈。他代表的是光明和正义,是戏剧冲突中正面的力量和积极的因素。因为他,全剧具有了亦悲亦喜的艺术效果。

二、精妙时尚的音乐性

(一)古典与通俗有机融合

音乐剧是“古典音乐”和“通俗表演”有机融合的表演艺术。“是以最高标准的音乐要求与世俗文化的表演形态结合在一起,展现给人们的又一艺术类别。”[3]这恰如其分地指出了音乐剧艺术的最大特色,即古典与流行有机结合,高雅与通俗完美融合。韦伯的《剧院魅影》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艺术精品。

交响乐段、咏叹调、宣叙调等古典音乐语言的大量使用,使全剧具有明显的轻歌剧风格。例如序曲中的“幽灵主题”音乐,充分营造出巴黎歌剧院神秘、鬼魅的气氛。其后,这一乐曲不断衍生、发展,生动地描画出魅影登场时诡异恐怖的场景,为剧情的跌宕起伏作了充分铺垫。这使全剧犹如一部完整的大型交响音乐,其主题与变调都是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独立成体,又谐和统一,烘云托月般渲染出音乐的古典美。

而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全新运用,则在进一步渲染出全剧古典特色的同时,又涂抹上浓墨重彩的流行色彩。作为传统歌剧最重要的抒情手段,咏叹调在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内在形象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克莉丝汀的独唱曲“想着我”,柔和清丽的嗓音格外动听,充满深情的演唱及美声技巧的圆熟运用,凸显了剧作的歌剧色彩和克莉丝汀惊人的歌唱才华。但“想着我”那不宽的音域和优美流畅的旋律,比之传统歌剧,更为通俗与舒畅,表现出一般音乐剧抒情歌曲的特点,堪称古典与通俗的完美融合。克莉丝汀与魅影的对唱“剧院魅影”,同样准确地传达出人物鲜明的情绪特征。而且配器和音响方面,既有管风琴、铜管乐器的强大音效,又有电子弦乐等流行音乐配器和节奏处理,显得既古典又流行,既高雅又通俗,极富感染力。至于在剧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宣叙调,则强调了各乐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恰如其分地发挥了起承转合、为剧情推波助澜、强调人物感情、强化戏剧效果的作用,在突显全剧古典与通俗结合的音乐特色上,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二)声情并茂,完美演绎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的经典音乐剧及韦伯最成功的鸿篇巨制,《剧院魅影》备受追捧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其精妙优美的旋律,更在于演员声情并茂的完美演绎。

通常,音乐剧的演唱方法虽沿袭美声派,但演唱技巧没有歌剧严苛。有学者指出,音乐剧中的唱词“与普通唱词或歌词的最大区别是它最直接的描述对象是剧中人并时刻受到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和戏剧情节的制约”[4]。这实际上从某个侧面揭示了音乐剧演唱的特点。曲折的剧情演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决定了演唱不必拘泥于某种唱腔唱法,必须更注重突出人物个性特征,服务于剧情需要。

《剧院魅影》中,沙拉·布莱曼在演绎克莉丝汀这一形象时深谙此道。她以天籁般的歌喉,为克莉丝汀这一角色注入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天才、灵气、纯真、柔美等等,不一而足。如前文提及的“想着我”,声音飘渺空灵,气息流畅,吐字清晰,音色甜美,将人物初登舞台的真诚和些许怯意如实刻画了出来。而曲末的花腔唱段,高低音区转换自如,犹如百灵鸟般宛转回旋,直入云霄,将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歌唱家横空托出,使克莉丝汀一举成名。在演唱主题曲“剧院魅影”时,布莱曼悠扬婉转、空灵通透的音色在节奏强劲的音效背景衬托下,声音趋于高亢和兴奋,极具张力,同时也为戏剧的发展、人物情感的走向设置了悬念,令观众充满期待。

至于主人公魅影,因有双重个性,故而要贴切地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侧面,就需要“在唱法上有细微的变化,才能适应作品的需要”[5]。这一方面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演唱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灵活的表现空间。演唱主题曲“剧院魅影”时,魅影是一个不羁的天才音乐家和略带狂野、对爱与被爱充满魅惑意味、渴望支配他人意愿的角色。演员用富有磁性的音色、宽厚有力的声音、饱满流畅的气息、注重声腔共鸣的唱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狂傲自负的内心。而当他演唱“夜之音”时,他完全放下了个性中孤傲的一面,尽显其幽婉柔情。由bD大调开始到E大调再到bD大调结束,又有两个音域的变化,魅影用自然真切的发声方法、盘旋流畅的声线,唱得委婉柔和、含情脉脉。而在小字二组的ba上,魅影时而用气声弱唱,时而是美式的强力保持,将一位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激情澎湃的情人形象塑造得极为动人。

(三)炫彩华美的舞美效果

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极大成功,除了戏剧和音乐的元素及演员的完美演绎之外,它的华丽舞美效果也是功不可没的。

首先,在舞美设计上,该剧追求造型的华美和气派。为了达到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剧组依据演出环境与场景的实体性,设计和重现了巴黎歌剧院豪华的大舞台,奢华的水晶吊灯、迷宫般的地下通道和通道中辉煌的金色浮雕、似梦似幻的地下湖泊以及漂浮其上的120多根蜡烛,这几乎超越时空限制的一切,构成了那个鲜活的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歌剧院,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

这盏仿制巴黎歌剧院的吊灯,据说共由6000颗珠子组成,直径达3米,重达1吨。而耗费2000多米布料制成的重重帷幕和化装舞会中气魄非凡的弧形楼梯等,也是极尽壮观奢华。演出中,几乎每五分钟就换一次场景,且一次比一次盛大、华丽。凡此种种,证明了《剧院魅影》确是一部宏伟巨作,前所未有的恢宏气度使它成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几部巨型音乐剧之一。

其次,该剧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营造了戏剧主题所需要的一切环境和氛围。灯光在诡谲地闪烁,人物造型变幻莫测,那种神秘诡异的气氛令人紧张刺激又充满期待;舞台上,忽而直升机从天幕降下,忽而闪闪的烛台从湖中升起,神秘莫测令人惊叹;有时魅影出现在舞台上方,而有时又瞬间从椅子上消失,特技手段之高,让人不可思议;当巨型吊灯以每秒2.5米的速度坠落,砸向观众时,却发现这惊魂一幕只是精心设计的戏剧效果,观众在目瞪口呆之后无不由衷叹服。

此外,服饰的奢华、舞蹈的炫美、细节的精巧等,在体现舞美设计的匠心之时,也使剧作的舞美效果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

三、结语

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华丽蜕变与轻盈跃升,得力于戏剧的精巧重构和音乐的华美演绎,是作曲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为它的腾飞插上了双翼。

[1]杨惠.音乐剧《剧院魅影》的音乐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2]秋伊,陆晨.相约音乐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卢津源.从《音乐之声》到《剧院魅影》[J].沪港经济,2005(2).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9.

[5]韩海玲.论音乐剧《剧院魅影》的艺术创作和演绎[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J83

A

1008-178X(2012)10-0207-04

2012-07-19

周 敏(1967-),女,江苏太仓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育中心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克莉丝魅影音乐剧
烘焙第一股成“仙”记
太湖之畔的雅致魅影 2022款林肯冒险家Corsair
沙漠魅影——SAS与斯特林
克莉丝汀:亏损、衰退还要持续多久?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因为爱情——《剧院魅影》观后感
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经典音乐唱段分析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