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基于综合课程视角的思考

2012-08-15 00:53马运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理论

马运朋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得到充分的肯定,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将未来教师的职前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列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师范生自身基本素质的需要[2]。

为适应这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教师基地的师范院校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初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1]。但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调研发现,目前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课程教学预期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更好的达到提升师范生教育理论与从教技能水平,本文拟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出发,探讨解决现有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培养信息时代合格教师。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拒斥形而上的思考,课程认识不到位

在当前教育系统内,很多教师似乎不太关注形而上的思考,即缺乏对课程的理论认识,忽视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人员的访谈得知,很多教师存在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为了教学而教,不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如该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地位(为什么教)、课程的真正目标(教的目的)等方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思考,导致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影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选用、评价方式选择等诸多方面。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讲,我们既需要形而上的思考,也需要好的实践方法,更需要把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在形而上的思考之上进行教学实践。

(二)缺乏统一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泛化

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师范院校根据师资、实验条件的情况,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取向、技术取向和技能取向,分别对应了“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掌握技术”及“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导引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向,决定着学生接受课程学习后的预期成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差异性将不利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缩短师范生从事教学过程的适应期的目的[3]。

(三)课程教学内容庞杂,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首先,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资料,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有调查研究表明,现有教材编写体例各不相同,编写内容侧重相差很大,有的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有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有的甚至仍然停留在媒体技术阶段[1],使得现有教材庞杂。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面向的是各种专业的全体师范生,他们从事不同专业的学习,因此,教材应该具有普适性的特点[4],但是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又要求我们认识到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不同诉求,即要求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科差异性,这又与教材的普适性产生冲突。

最后,教育技术是应用技术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应用新技术促进创新教育是其显著特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还必须贴近技术进步的特点,及时更新调整。

(四)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配套实验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学生缺少实践的保障,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1][5]。

此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简单,仅仅通过考试或者作品考查的方式进行,而很少使用多元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如实践作品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概念地图评价等方法[1][3]。

(五)师资队伍不完善,专业知识支撑不足

在目前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人员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保证自身知识的更新和提高[5]。同时,目前大部分教师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等相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单学科特性。

(六)割裂学科联系,相关学科根基匮乏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学科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还包括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基础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各学科知识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将各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存在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教学的情况,使得课程教学缺乏相关学科根基,导致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一知半解,影响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无法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和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深度。

二、《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课程构建需求

综合课程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弊端不断突显,课程体系结构不断受到抨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人们试图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去探寻出路,因此,综合课程研究是目前课程改革研究的焦点之一。

综观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解,我们在此将综合课程解释为:打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统整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方法、原则和原理,让学生在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获得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课程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关注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合课程设计的核心为打破传统课程知识领域,设计综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的探究主题[6][7]。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模块,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共同构成了培养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课程模块,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发展本身也涉及到教育理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涉及到学科教学论相关知识,因此,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出发研究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架构、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是可取的、必要的。

(一)课程目标的需求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基于课程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因素,因而在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存在对教学目标的模糊、冲突以及多变的关注等问题。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目标也存在此类问题,课程目标的这种模糊、差异以及多变的关注问题将不利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学生教育理论及从教技能培养影响的充分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确定时应从综合课程角度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知识之间联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因素,以确定清晰的、统一的、相对恒定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重构的需求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上存在教学内容庞杂、割裂学科联系,相关学科根基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为了学习课程理论和技能而学习,模糊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今后课程教学工作的真正作用,从而导致学生轻视课程学习的心理,以至于无法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课程内容体系,如何重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从综合课程内容选择和界定的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是有效的。

(三)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的需求

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的限制,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极差,课程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必须做出调整,

而综合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学生应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评价观念及方法也应发生转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多元评价,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

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是在相关课程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的,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有效进行课程教学,然而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前所述,很多教师拒斥形而上的思考,对课程认识不到位,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教学的意义。同时,现有教师队伍不太完善,教师缺乏联系各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以致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专业背景支撑匮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课程综合的理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知识,不断提升综合课程开发、实施技能,不断提升个人水平,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教学需求。

三、综合课程视角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施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以及其对综合课程构建的诉求,我们认为在综合课程视角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或策略有效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升师范生教育理论和从教技能水平提供保障。

(一)切合综合课程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受到国内长期存在的学科本位知识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专业知识结构无法契合综合课程需求,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课程综合的理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知识,不断提升综合课程开发、实施技能,不断提升个人水平,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才能胜任课程教学工作。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在把握综合课程的基础做出以下转变:

1.形成综合课程观念

受国内长期存在的学科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师缺乏综合的课程理念,缺乏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割裂学科联系,导致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形成综合课程观念,转变传统分学科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综合知识[7],进行提升学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

2.充分认识课程作用

课程教师应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正当性、合理性,这是任课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只有正确把握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形成正确的课程教学价值观,进而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3.调整知识结构

成功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精通许多学科的知识[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背景,以有效地将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为课程教学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提高专业针对性,并兼顾专业性和普适性。

(二)明晰课程教学目标,重建课程教学价值观

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的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认为:“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8]课程教学亦然,根据教育学和课程理论,任何一项人才培养活动,都必须首先确定目标[9]。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引领课程教学方向,决定课程教学效果。鉴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缺乏统一标准,教学目标泛化的现状,结合综合课程相关理念,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目标厘清为:使教师教育类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有关观念,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现代相关技能,在教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和从教技能,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迎接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明晰以后,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重建教育价值观,即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从单一地(分学科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加强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化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10]。

(三)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由于长期的分科教学传统的影响,忽视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和学校情况只注重单一学科知识教学,只处理单一领域知识,从而导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且不能很好的做到课程内容的普适性与专业性的兼顾,因此,应从实际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体系重构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是指不同课程内容按照一定形式的组织所形成的关系和形态[7]。要重构现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我们首先应明晰时代和社会需求下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目前国内已明确出台的标准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由教育部于2004年12年颁布并实施。在结合该标准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内容重构诉求的基础上,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为如下三个大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对待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结合公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进行重构)以及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教育媒体技能、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及专业技术工具;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开,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及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应用[11]。

通过课程内容体系重构,可以解决割裂学科知识联系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课程内容体系庞杂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前提、一个基础、一个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理论知识是前提,基本操作技能是基础,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是核心,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设计

构建课程内容模块之后,要科学、合理地将课程内容模块组织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及学生自学三大类,结合综合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表现为:为概念(基本理论)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探究主题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组织方式[12][13]。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

(四)开展“双主”教学,实施多元评价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转变传统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双主”教学,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综合课程教学实施理念,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知识和从教技能的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表,要求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重考试、轻认知,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用多元的信息化评价方式如实践作品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概念地图评价等方法。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培养信息时代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现状,解决好课程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随着对综合课程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综合课程的实施,为我们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在综合课程研究的基础上,为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现有问题提出了新的构想,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但是如何将这种构想应用于实践,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课程实施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问题,如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开发和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课程教学评价能力等;还包括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如何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模块,并选择科学、合理的内容组织方式等问题。当然,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而这个过渡阶段一个最好的形式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步一步的统整,进而达到课程综合化的目标。

[1]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65-68.

[2]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77-79.

[3]张有录,余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4]林刚,刘宗国,秦硕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对现有部分教材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6):71-74.

[5]陈建新,胡中亚.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5,(3):115-118.

[6]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5-40.

[7]郝琦蕾.国内综合课程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60.

[8]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8.

[9]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63.

[10]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11]马运朋.高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62-65.

[12]有宝华,张静.综合课程内容的基本问题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9-53.

[13]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5):49-54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理论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