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

2012-08-15 00:53王尧哲廖瑞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基础计算机

王尧哲,廖瑞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并熟练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程度。历史为此赋予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以下简称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重任,旨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笔者根据自身执教经验并且通过走访国内部分高校,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地位不受重视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的、全校性的公共课程,其地位不受学校、系部(学院)、教师、学生重视且对该门课程的认识肤浅。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引入高校还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所以有的学校、系部(学院)认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其基础性远没有其他历史悠久的公共课,比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那样根深蒂固;某些任教老师甚至是教学多年老资历的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深刻;很多学生则认为它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或者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就是学习打字、上网,装电脑等。

(二)教材严重滞后,与专业脱节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很难做到跟当前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同步,教材1-2年甚至3年都难得更新。由于绝大部分的学生还保持着高中那种知识源于教材的学习习惯,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学到的内容严重滞后于发展的社会。其次,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存在着“一种教法打天下”这种现象,即一位教师同时教授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管所教授的学生为何专业,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学手段基本相同,让学生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自身专业的关系,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程序语言等,几乎涵盖了整个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对教师的要求甚至比计算机专业课还要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专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它所要求讲授班级多,对应要求任课教师人数多,一些高校在师资配套上都存在很大的缺口,还有部分高校在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师的甄选上进入了一个盲区,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无非就是教学生用office办公软件之类,专业性不强,只要任课老师会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就够了,在这种硬件制约、软件认识有偏差的情况下出现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的现象,这就导致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或者没有任教计算机基础资格的教师都被“赶鸭子上架”担任起计算机基础课教师。

(四)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文理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入学后的新生计算机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有的学生中学时代就已经接触或者学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却从未碰过计算机,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其次,大部分的学生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基本都能理解,但自己动起手来错误百出,上机实践课完全变成程式化的根据上机指导教材照搬硬抄,脱离教材便无从下手。

(五)考查方式不恰当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通过采取考查学生的方式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采取的考查方式得当,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采取的考查方式都还是拘泥于纸质或电子试卷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和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摒弃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偏见,确定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部编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求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1],在2010年7月全国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也重点提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2],该能力在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方面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部等,将这些全校性的公共课从系部或者院部划分出来,实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但目前为止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独立划分出来的高校少之又少,更多都是挂靠在计算机系(学院)下,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计算机系(学院)认为计算机基础承担的是全校性的公共课程,与系部(学院)的发展关系不大,不想也不愿负责管理,而学校则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相关就应该归属到计算机系(学院)管理,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两头不受重视,出现“爹不疼,娘不爱”这种局面。所以建议各高校,上至校领导、系(学院)领导,下至任课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像其他全校公共课一样的重要地位。

(二)切实提高教材质量,兼顾前沿性和前瞻性

计算机类教材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材,很多知识和技术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专业知识丰富,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定期编写顺应时代发展的具备一定的前沿性、前瞻性的新教材,任教的教师要做到知识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多次组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课教师参与调研不同专业已就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求任课教师与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交流沟通,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教师做到在教授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所教授学生的专业挂钩。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任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做到精挑细选,严把“质量”关。取消不符合条件、没有资质的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教资格,要定期组织任教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定期组织教师到不同企业进修,考查、了解计算机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做到授课过程中理论能够联系实际。

(四)因材施教,通过任务驱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笔者通过调研6所不同高校、10个不同专业的共计112位学生,得出如下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57.1%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难度大,学不好,没兴趣,课后基本不花时间继续学习;31.2%的学生认为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但是整体来说还行,一个学期下来,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是能跟上老师节奏,尽量把握好课堂时间,如课堂无法完成的部分课后还是会找时间完成,基本能完成课程任务;另外还有11.6%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觉良好,认为它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除了能顺利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课后他们还会花一定的时间自己动手钻研他们感兴趣的部分[3]。第二组数据:受访的112位学生中,其中文科类学生73位,理工类学生39位。在这73位文科学生中有54位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逻辑性太强,难学,另外19位同学觉得一般,不爱也不恨,中学阶段就系统的学过计算机相关知识,甚至开设过一些简单的程序语言,所以大学的时候再捡起来学习,只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并不费力;在39位理工类学生中,有21位学生喜欢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学起来完全不费劲,并且感觉其乐无穷,10位同学跟得上老师授课的节奏,感觉一般,另外8位同学不太喜欢计算机基础课程,觉得学学打字、上网就够了,其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跟自己无关,用不着,也没什么兴趣。从以上两组数据,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包括学生专业、学生基础、学生来自的地域等,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要适当,要学会因材施教;第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之所以学不好这门课程,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学生尽量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此外,还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Power Point时,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份针对自己的个人简历,形式、内容等都不限。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难度的上机任务,旨在不打击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有东西可学。上机任务不只局限于根据教材依葫芦画瓢,更多的是要开发学生的一种自我学习、摸索的能力;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的学生利用课余多参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或者参加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实习。

(五)改革考试机制,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我校任课教师在不断摸索下,改变传统的纸质试卷或电子试卷“一卷定成绩”的方法,为所教授的学生每人对应建立一个电子版的个人文件夹,里面对应存放每次试验操作的内容及结果,包括实践课的试验结果和平时布置的作业等,教师根据一个学期学生的成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评定方式比起试卷能更加综合的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且有效的杜绝因为一次考试学生的舞弊产生的虚假成绩,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能真正的让教师清楚什么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还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在课程上再重点讲授。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方式,从构思、设计到动手操作乃至最后整个作品的完成都要有详细的文档记载,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分工列表,分组并制定分工列表的好处就是能达到“先进帮后进”,营造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文档和分工列表来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基本符合“多劳多得”的观点,促使学生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灵活贯通起来。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专业多、学生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对教材精挑细选、教师严格把关、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考试模式公正有效。当然上述每一个建议都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只有这样,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真正的适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做出努力贡献。

[1]张龙.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33-34.

[2]朱珏钰.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与设计[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5):63-65.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4]廖瑞华,李勇帆.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