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的嬗变与高职语文教育创新

2012-08-15 00:53张银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

张银珠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17)

现代语文由于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层面而引起特别的关注和重视。现代语文的嬗变和创新促使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理论和方法酝酿着突破和升华。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深蕴理性认知和艺术审美的文化品质,饱含情感熏陶和切己体察的强大张力。素质教育应该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语文教育本应是生动活泼富于教育艺术魅力的,然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往往教法单一,模式僵化,板滞凝重。语文教育这种二律悖反现象着实让人困惑和深思。本文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审视现代语文的嬗变对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思考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侧重对高职语文教育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现代语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语文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汉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具文明水准的语言文字之一。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往今来不断地发展进化,几千年的古代汉民族语文,其发展变化是渐进的,直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弃文言而兴白话,现代汉语逐渐取代了古代汉语,这才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五四运动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白话”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汉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和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得现代汉语更加规范和完善,其作用和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捷发展,不仅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语文来说,虽然其本质特征尚未改变,全国通用的依然是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但是无论是语文的具体内容和传播媒介,还是人们学习运用语文的侧重点及其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了,三十余年涌现了大量新的词汇外,还出现了文字处理系统,文案搜索编排系统、网络语言和文学、手机短信和互联网博客等。二是语文的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以往主要以纸质书籍为媒介传播的语文,现在还可以通过影视、多媒体和网络传播。不仅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了。也使语文的创作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三是人们学习运用语文的侧重点和价值目标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社会生活讲求节奏、工作追求效率,而传统的语文学习则强调为山千仞,日积月累,十年铸剑,坚持不懈。传统语文的学习与现代价值目标取向的矛盾冲突,导致大众语文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写字的少了,打字的多了;书面写作的少了,说话、演讲的多了;阅读经典名著的少了,观摩影视多媒体的多了;书信交流、促膝交谈的少了,手机短信交流、QQ聊天(网络交流)多了;专心致志学语文、怡情养性品语文的少了,游戏语文、炒作语文的多了。现代语文的这些变化是全方位的,语文的嬗变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今后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现代语文的嬗变却不能简单地以好坏优劣来评判,也不可以匆促作出“进步”或“倒退”的结论。深入调查,冷静观察,辨证审视和把握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现代社会更重视物质需求和财富的积累,现代人学习语文更关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作为交际和学习工具层面上的知识和技能。语文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现代人学习语文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文字和文档处理系统、微博和手机短信、多媒体观摩和网络搜索等渗透了现代科技的“新潮”语文,也确实将现代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尤其是在现代科技作用下,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渐行渐远。语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忽视,语文作为深层次的认知、修身、怡情养性,审美熏陶等作用都被削弱和淡化了。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其结果往往导致心态的浮躁和焦虑。与物质生活上不断改善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现代许多人财富指数高而幸福指数低,智商和情商失调,追求工作效率却失去了生活的情调。以阅读来说,现代人的阅读往往关注的是信息,阅读的方式大都是快速浏览,阅读的媒介一般是报刊、杂志和互联网。对于文学名著的观摩和了解则往往借助于影视的改编,属于“文化快餐”。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现代很少有人(包括非语文专业的大学生)真正深入体验。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大多很难认同古人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品味鉴赏、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了。更遑论进入“踏雪寻梅,读书听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审美化境界了。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十分便捷,人们却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诚挚情愫,也不会生发“鸿雁传书”的奇思妙想了。往昔文人写诗讲究风雅,传情达意,充满灵性、彰显鲜明的个性,留下了许多精品。现在流行手机短信,快捷方便,而其内容则往往程式化和信息化,缺乏个性和新意,有的颇显文采,却又多是转发的,一条颇有创意的短信通常会被成千上万的人转发,转发、粘帖和因袭带来的是板滞僵化,矫揉造作的文风。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而心灵距离却越来越远。

当我们回顾三十余年社会变革对现代语文产生的深刻影响时,如果能理性地观照和反思,就会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现代语文的确在传统语文的基础上发生了嬗变,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语文的嬗变一方面是积极的,适应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崇尚实用,创新求变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嬗变也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对语文的人文性的漠视和扬弃。对语文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功利化和边缘化。这是不是现代社会的“病态”呢?如果作出肯定回答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现代语文在强调创新求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回顾和总结,应慎重处理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应通过因势利导的教化,和对矫枉过正的调整反拨使现代语文走上健康和谐之路。

二、语文教育改革需要理性反思

现代语文的健康和谐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对语文十分关注,而对语文教育的评价贬多于褒,有些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甚至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谴责。“误尽苍生是语文”(刘心武),“祸国殃民是语文”(刘再复)①,“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语文不除,教育已死”②。这些指责和声讨的确是振聋发聩,发人警醒,可惜未能揭示出造成语文教育弊端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忧虑愤激的情绪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客观理性的探讨争论,其社会效应不免要打折扣。其实,现代语文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追求功利效率,偏重实用,而又不免浮躁浅薄的社会风尚,对现代语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和困惑是,社会大众的主流对语文的认识似乎陷入了误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来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现在却被割裂开来,现代人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出发,重工具轻人文,试图寻找一条学习语文的捷径。这种想法让人想起现代寓言《我要的是葫芦》中那个荒唐可笑的农夫,然而,抱有这种想法的却大有人在。其中当然也有受到社会风潮影响的学生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而高职语文教育陷入的误区更深。

语文不仅仅是交际和学习的工具,更是一门提升自我素养的修身项目。语文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思想、精神、素养乃至人格的形成影响最大。要想提升国民素质,我们就应该在语文教育上下大功夫!现代语文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应当与时俱进,锐意革新。既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也要重视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改革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既要前瞻,也要作适时的回顾和反思。要慎重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改革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但也有许多值得继承并加以发扬的精华。如:注重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基础训练和基本功培养。学思结合,切己体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语文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不应被轻易抛弃了。尤为需要警醒的是现代语文教育不能盲目趋时,文化教育界不能放弃崇高的社会责任,一味的趋时媚俗。语文教育当然要面向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教育(包括语文教育)对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如果社会时尚出现了偏差或病态,文化教育界应当进行调整和反拨。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语文教育还是应当与社会时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零距离接触带来的负面效应。语文教育针对现状,适度的保守未必不是明智的,“保守”是对语文教育传统和规律的尊重,保守不一定意味着滞后和落伍,“保守”与“超前”也可能是辩证统一的。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不仅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且每况愈下,渐成顽疾。长期以来,僵化呆板、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模式导致人们对学习语文兴趣的缺失,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减弱。语文教育界应当深刻反省的是,语文课独特的灵性和艺术魅力迷失在哪里啦?语文教学的巴洛克风格魂归何处?语文教育本应蕴藏的陶情、明理、启智、审美的丰富内涵为什么蜕化成了对工具的片面追求?当今盛行的语文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是否需要深入检讨和革故鼎新?让现代语文教育走上健康良性和谐发展之路,语文教育界责无旁贷,需要在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

三、高职语文教育关键在于因势利导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是在中小学教育基础之上的继续教育,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我国高职教育大面积推行起步较晚,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职教育工作千头万绪,而概要说来也就三件事:招生、就业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和就业是硬指标,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理所当然地受到特别的重视。至于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和办学质量是否被不同程度忽视,高职教育是否存在重标轻本,舍本逐末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育,我们经过教育实践探索的确积累了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的经验,逐步加深了对学科教育方法和特色的认识。但总体说来,高职语文教育乃至整个高职教育尚在施行一套粗放而模糊的教育模式,要么因袭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么借搬普通高校的套路,并未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也未探索建立出一套较为完备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不仅没有兴趣,甚至还有成见和抵触情绪。追根究底,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不良风尚和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二是对应试教育导致的语文教育诸多流弊的成见和逆反;三是基础薄弱而对语文学习产生的隔膜和畏难情绪。相对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学生来说,高职生高考文化成绩普遍偏低,有些高职生在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上也存在缺陷。之所以说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于其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寻找突破口,打开新局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包括语文能力和素养在内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发展之道。就语文教育来说,则是力求探寻从中学语文和本科院校大学语文之间探寻出一片属于高职语文自己的领地。为此,有的高职语文教育专家在谈到高职语文教材编写时,提出了高职语文的“四性”即易学性,实用性,职业性,差异性③。高职语文“四性”的提出,的确颇有见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职语文教材的特色,也能大致反映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特色。一般说来,其中“实用性、职业性和差异性”大致能达成理解和认同,然而对放在首位的“易学性”则不仅引人关注,也容易引起争议。首先,值得充分肯定的是“易学”既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也体现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思路。针对高职生和高职语文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强调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对于提振高职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脱离实际玩“高雅”和“深刻”,则适得其反。与其“虚空”“浮华”,不如“通俗”“浅易”来得实在。鲁迅先生说过:“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4]其次,有三点需要明确:一是“易学”应该侧重于打开教育教学局面的思路和方法,高职生学习语文升堂入室后,则应注重迁移提高、融会贯通。二是应把握易与难,浅与深、俗与雅的“量”和“度”,高职语文毕竟是建立在中小学语文基础之上的大学语文,要注意衔接和深化,同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学习有其内在规律性,要真正学好,终究还得下苦功夫,而并非一个“易”字了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千万不能以“易学”误导学生,而应引导他们为了实现崇高目标而磨砺意志,刻苦学习。三是就高职语文教育内容和目标来说,则绝对不能理解为“浅易”。从消极意义上看,“易学”“浅易”也许是面对现状的短期处置和无奈之举,但放眼长远,我们不能放弃对教育目标的执着追求。高职语文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不能浅尝辄止,敷衍塞责的,而应目标明确,重抓落实。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电脑文字和文档处理等都应有规范严格的目标考核。语文课内外的阅读量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当然,有些过于艰深、古奥偏僻的内容,如古汉语音韵,意识流文学,荒诞派戏剧、文言文和古典诗词赋联的写作,高职语文可以回避或尽少涉及。而现代语文比较时尚的内容,则可以根据高职生追慕“新潮”的特点加以引导,如手机短信和校园诗文的创作,影视观摩和歌词欣赏,武侠、言情和侦探小说欣赏,互联网博客设计和写作,诸如对上述这些“新潮”语文的涉猎,既能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之适应现代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应该是难易适度而偏于平易浅近,雅俗共赏而重在通俗明快,传承与革新相结合而致力于开拓创新。高职语文教育应该是在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面向社会,与时俱进,应该是从课堂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应该是传统与时尚兼容,古典与新潮兼容,认知、审美和陶情兼容的大语文教育。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力求做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活泼明快。总之,高职语文教育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为此,试将高职语文教育特色概述为时代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差异性。诚望引发讨论并得到高明指教,以深化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

注释:

①参见《人民文学》1996年7月号刘心武、刘再复谈语文教学.

②廖增湘.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N].中国新闻图周刊报,2011-12-19.参见《中国新闻周刊报》2011年12月19日廖增湖文《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③陈桂良,新编高职语文: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参见陈桂良主编全国高职《语文》教材编者《前言》

④唐弢,锁忆[J].人民文学,1961,(9).参见唐弢《琐议》(见《人民文学》1961年9月号)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