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质的研究:以G老师为例

2012-08-15 00:53谢彩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青年教师专业

孙 玲,谢彩媛

(1.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江苏无锡214153;2.无锡市陆区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56)

一、研究背景

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于教师职前、入职到职后的整个教师生涯的专业成长活动,是教师个体专业知识、能力与意识等方面不断成长的持续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本人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还需要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环境的支持、指导与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源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还包括学校领导、结对师傅、骨干教师和其他同伴教师等。与之相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形式不仅包括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与集中培训,还包括富有情境性与体验性的生涯辅导、课例追踪、读书研修、网络教研等。这些支持源和支持形式能在何种程度上对农村小学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青年教师本人在此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成长困惑与支持需求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试图用质的研究方法追踪G老师的成长经历,描述与分析其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对其生存状态、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追求进行深度探究,以提升研究者与青年教师的实践理性与行动能力。

二、核心概念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指教龄在五年内的小学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根据伯利纳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需经历新手、熟练、胜任、业务精练和专家五个阶段。入职五年内的教师大多处于新手——熟练——胜任的发展阶段,其成长核心是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激发自主发展愿望,拓展与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与改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效能感,加快专业发展进程。

农村小学指位于农村、以农村适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本研究中的农村小学特指无锡地区的农村小学。无锡属于苏南经济富裕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小学的现代化,但与城区小学相比,农村小学骨干教师比例较小,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日常科研热情不高,专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指以“院校联盟”(师范院校和基层小学的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支持源、支持行为与活动、支持保障机制的总称。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陆区中心小学的G老师为研究对象。G老师出生于1987年,2009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2009年通过无锡市惠山区公开招录新教师进入陆区中心小学任教,执教小学低年级语文并兼班主任。

之所以选择G老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G老师2009年参加工作,研究者可以完整追踪职后五年的完整成长周期,其次是因为G老师毕业于师范大学的非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师招考进入小学任教,本人基本素质较高,主动发展意愿较强,具有一定的样本典型性和现实代表性。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围绕无锡地区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无锡地区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与支持系统是什么?二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支持系统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本人对与支持系统的主观感受、评价如何?还有无其他需求?四是当前的支持系统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如何改进?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小学教师特点的专业发展支持模式。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选择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此方法尊重作为被研究者的新教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鼓励他们去倾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觉知的意识和能力,这本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此方法在关注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处于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教师个体与学校组织制度的互动情况,为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从2009年9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分析、叙事分析等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关键事件为线索,梳理出G老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并分析支持系统的作用。

六、研究结果

本研究结果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本文仅从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及支持系统的作用这个角度展开。

(一)生涯规划:明晰专业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一个蓝图,它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也能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2009年9月,G老师参加了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对其学校青年教师进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团体辅导,之后G老师设计了主题为“让理想展翅飞翔”的专业发展规划书。在生涯规划活动中,G老师首先进行了成长史、重要他人、重要事件、个性特征、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的自我探索;接着G老师分析了自己的职业动机、职业素养和职业环境,并对自己进行了SWOT分析,即优势与使用、劣势与弥补、机遇与把握、挑战与排除;最后G老师提出了自己五年内及长期的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G老师觉得“请专家进行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了更深入探索自我的欲望,对教师角色也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我觉得做一名小学教师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愿意为之不断付出努力。为此,我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不断修正这份规划书,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二)师徒结对:夯实教育教学常规

G老师在师范大学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校学习期间,她只进行过几次微格教学实践和为期一个月的初中语文教学实习,从没有到过小学,也没有上过小学语文课。因此对G老师来说,专业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角色,而师徒结对就是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其专业成长的一种最有效的模式。在学校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活动中,G老师与惠山区教学新秀W老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制定了具体的师徒结对计划。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师徒俩将计划落到了实处。G老师很庆幸自己有两位好师傅,使自己获益匪浅:“正式工作开始教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困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于是我就搬着凳子在师傅的班级里听了整整一星期的课,学习她的评价语言、她的动作……之后我常常听她的课,她也经常听我的课,听后会给我提很多意见。我有时候晚上在家备课遇到困难了,我就发信息给她,她会给我再指点指点……慢慢的,我就找到上课的感觉了。”师徒结对为青年教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学有目标,行有指导,使他们能尽快熟悉各项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减少盲目探索的时间,夯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例追踪:增强学科专业能力

学科专业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学科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实践性知识转换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等。其中学科教学能力是学科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新教师理论多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学校集全校之力,并外请专家对G老师进行了课例追踪研究活动。学校要求G老师每月上一节研究课,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观察指导,开展上课、说课、评课、反思一条龙活动。在“课例追踪”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和专家能结合具体的课例,在肯定青年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同时,坦诚地提出商榷之处,使G老师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经过一年来的磨课,G老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如今的她,平时能以“四精”——精心备课、精准教学、精诚指导、精简练习——为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熟悉课程目标、领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低年级教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及课本的前后联系,并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倾向、认知风格、个性特质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能力的同时,使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从无序走向有效、高效。

(四)读书修炼:提升专业理论素养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思考。”[2]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学校采用自主阅读和专家推荐阅读的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不断充电,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向名家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G老师在专家的推荐下认真阅读了《教育碎思》、《名师怎样观察课堂》、《给青年教师的15封信》、《素质教育在美国》、《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有一定专业性和人文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G老师积累了十多篇的教学案例及点评并撰写了多篇读后感,在这些案例点评和读后感中,G老师抒发了很多自己的启发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专业理论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五)网络研讨:拓展专业学习广度

为拓宽教师专业学习的广度,一方面,学校向老师们推荐“小学数学教学网”、“教育在线”、“凤凰语文网”等教学网站,引领教师利用网络,突破时空限制,了解课改动态,参与网上对话,丰富教研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网络帮助教师开通校园个人博客,为老师们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如今,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了自己的个人博客。每个学期,老师会定期把自己的教育随想、精彩课例、读书笔记、心路历程等发布博客上,这些既是教学研究探讨的内容,也成了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G老师的博客上,发表了《听古诗词教学有感》等二十多篇博文,校内的老师还对她的博文进行了评论,在充分展示自我、交流与学习中,G老师逐步养成了观察教育生活,审视教学实践,提炼教学反思的习惯,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生活。

七、研究反思

(一)G老师的专业发展与困惑

在以“院校联盟”为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帮助下,G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对小学语文教学完全没有概念,三年以来,通过专家的引领、经验的积累、同行的帮助、专业理论的学习,我不再是不知所措的‘门外汉’了,能够自己解读教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把握课堂重难点,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感染力和调控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G老师的专业意识也开始觉醒。“三年来,我和学生朝夕相处,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多。一开始我不明白他们所思所想,无法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面对繁琐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常常忙得头昏脑胀,累得不知所措。现在,我的生存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面对杂乱的事情和难题,能够保留有一颗童心,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方式,从容不迫地处理好每件工作。”专业素养的提高也使G老师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撰写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学报》上公开发表,论文获“走在行知路上”征文评选活动市级一等奖,教学课件《雨点》获江苏省第八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三等奖,硬笔书法获省第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银奖,她指导的学生中4名学生获金奖、6名获银奖、2名获铜奖。

但是G老师还存在许多困惑:如何更好地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和低年级儿童交流,让自己的课堂富有童趣?如何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板书、朗读、教学语言富有更强的感染力?如何应对工作与成长的压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G老师还特别期望能够在课堂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实质性的支持,比如专家能够多听听她的课,改改她的教案,不仅告诉她该如何改进,还能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改进。

(二)支持系统的基本路径与作用

通过这次研究,无锡市陆区中心小学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即“生涯规划——师徒结对——课例追踪——读书修炼——网络研讨”。在这条路径中,学校集全校教师之力量,借助师范院校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力促G老师等青年教师内外兼修、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大的专业发展。但陆区中心小学毕竟只是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进编的青年教师人数较少,骨干教师层次还不够高,因此仍然需要借助外力,以职后五年内教师专业发展为契机,力促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丰富的土壤。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青年教师专业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