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调停

2012-08-15 00:5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语言

陈 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翻译和翻译活动,翻译研究开始走向“文化转向”大潮。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将文化语境纳入研究范畴。传统的翻译教学多以“传授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为导向,以机械的翻译训练和西方翻译理论的灌输让学生获得翻译技能。这种教学没能实现翻译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的目的。而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教学应该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调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跨文化素质,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平衡交流。

一、传统翻译教学

以语言功能原则为指导的传统翻译教学重点关注语言的字词句的翻译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习得,讲究反复的翻译练习和翻译理论灌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学生往往下意识地套用本族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来解读目的语,造成了很多语用失误。这种传统翻译教学其规范化意识不强,方法单一理念陈旧,存在教学缺陷,严重脱离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制约了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人才不但要求精通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熟知目的语文化,能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化是习俗、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与文化互不分离,密不可分。语言表达和体现文化现实[1]3。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

翻译不单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正如Snell-Hornby说,“所有翻译的必要前提是对相关的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2]33沈苏儒也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是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3]156。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应该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后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文化内涵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大卫·卡坦[4]提出,传统的译者新的角色定位应为“文化调停者”。Taft[5]53也阐述了文化调停者的角色,他指出文化调停者可以帮助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相互理解、顺畅地进行交流和展开行动。文化调停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积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因而文化调停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全面的双文化或多种文化知识以及各种社会技能。

三、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调停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已被深深打上跨文化交际的烙印。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纽带的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识。这就要求翻译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指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处理文化因素。教师应当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缺陷,将翻译与文化结合起来,注重文本蕴含的文化信息,全面实现翻译中的文化调停,使学生的视线从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转移到注重文化和审美等层面上来。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择取了几个典型例子来解析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调停。

Example 1.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翻译教学时,教师需要传递一种文化信息,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因此,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就可将原文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学生在翻译时不应只是考虑语言句法层面,而要考虑原语的喻意和宗教形象,还要尽可能地体现译语的表达习惯。教师有必要在翻译教学中提醒学生从跨文化的视角,认知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在翻译中进行文化调停。

Example 2.“It’s a secret.Please keep it under the rose.”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学生可能很容易猜出此语句的中文意思,此话语是让受话人保守机密。但学生仍会觉得茫然,难道把这秘密放在玫瑰的下面?玫瑰和rose在中西文化中都代表爱情的见证,但under the rose并不如汉文化中所理解的“在玫瑰的下面”,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它源于希腊神话: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机密的古老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给学生补充相关文化常识。

翻译教学中,教师有时会用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文本作翻译实践训练,而这更需要学生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从而提高文化敏感度。

Example 3.It took him the whole spring,from March to June,to make up his mind to take me.

教师需要导入文化背景,这句话来自艾丽斯·沃克的《紫色》。沃克是近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终生致力于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事业。《紫色》是其女性主义代表作,向读者描绘了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深受社会和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西丽从默认父权压迫到追求自我解放最终获得个性完整的斗争画面。原文Him指西丽的丈夫X先生,他既强暴了西丽又对西丽的妹妹不怀好心,故而一直不愿意娶她,不愿建立人与人的稳定关系。因而将原文译为“他拖了整整一个春天的时间,从三月一直拖到六月,最后才下决心要我”,译文中“took”一词译成“拖”更能强调拖延的时间。

Example 4.同时,女人却依然要做那些和男人不一样的事。

But at the same time,women must still do what men do not stoop to.

如果直译,“和男人不一样的事”可译成“the different things from the men”。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其文化语境渗入此语句翻译中,学生便能了解有关译者女性意识对文本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意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在西方,《圣经》的“创世记”中曾认为夏娃出自亚当的“一根肋骨”。亚历士多德甚至说:“女性所以是女性,是由于缺乏某些品质,我们应该说女性先天就有一些缺陷”[7]581。译文“what men do not stoop to”中一词“stoop”意为“bend down”或“lower oneself”,暗示着男人对女人所做众多琐碎的事不屑一顾。“do not stoop to”恰好能强调女人必须面临的困境以突显其坚强的本性。教师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挖掘题材内容及深度,结合特定的相关文化知识,于不知不觉中向学生渗透文化概念和内涵信息以便进行文化调停。

Example 5.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永远不可能像刘兰芝那样,将一切置之身外去实践爱情理想。他总是有那么多的牵挂,而无法做到刘兰芝那样的爱情至上。

For instance,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story“The Cranes Fly Southeast”,the man Jiao Zhongqing was never willing,like the woman Liu Lanzhi,to give up everything for the sake of love.He had many other concerns,and could not live for love alone.

比较原文和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The Cranes Fly Southeast”前补充了“the Chinese classical story”,“Jiao Zhongqing”前补充了“the man”以及“Liu Lanzhi”前补充了“the woman”。例5中的“《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刘兰芝”不为外国读者所熟悉,译者妥当进行文化调停,使英语读者便于理解和接受,真正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教学时要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Example6:此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年。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t first began in the 1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Guangxu Emperor in Qing Dynasty.

在原文中,“清光绪十年”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具体是指哪年,有时连翻译者自己都不甚了解。而其内涵意思指的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的第十年。翻译时如果没有进行文化调停的话,外国人是看不懂的。而译者明确地将其翻译为“the 1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Guangxu Emperor in Qing Dynasty”,这样才能让外国人很好地领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调停可以帮助学生认知不同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实现翻译教学功能最大化。中国人尽皆知的“江湖上的人”,如果直译为“man by the river and lake”(靠近江湖的人),未经文化调停的翻译会让英语读者不知所云。而为将这一特色词文化内涵更好的传递给读者,学生应该了解异域文化,即“Robin Hood is famous for robbing from the rich to give the poor”,“Robin Hood”他是英国民间传说中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因而,译者采用“Robin Hood”这一英民族人人皆知,更易于接受的形象表达汉语词语“江湖上的人”之精神。而对英语文化根本没有的“状元”一词,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形式。“Zhuangyuan(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即“状元”就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这样英语读者就能避免文化休克,更好的理解“状元”这个词。

四、结语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同,因此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少差异。不同社会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形成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翻译文本的结构及语法,而更多地应该考虑文本当中所蕴涵的文化背景。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文化“传真”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翻译教学也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能力。翻译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从多文化角度去看待世界。教师不应再以翻译知识的传播者高居,而应引导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和信仰,尊重目的语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将文化意识潜入到翻译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Snell-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3]蒋晓萍,康兆春.翻译教学的文化调停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

[4]Katan,D.Translating Culture: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 torsInterpreters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5]Taft,R.The Role and PersonalityoftheMediator[A].in S.Bochner(ed.)The MediatingPerson:Bridges Between Cultures[C].Cambridge:Schenkman,1981.

[6]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7]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朱虹.嬉雪:中国当代女性散文选[汉英对照本][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语言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