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创建与品牌化经营

2012-08-15 00:5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学术

周 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425100)

一、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生存发展空间

栏目的设置体现着刊物的主旋律,也是吸引读者的“卖点”。高校学报要扩大学术影响,提升学术品位,就必须重视栏目策划。而好的栏目要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在众人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就必须建构成为“品牌”。

在国内9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达到了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一半。除少数著名大学学报能办成名刊,其余的学报要走名刊之路、进入CSSCI是非常困难的。2004年,教育部实施并开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首批共有16家高校文科学报的特色栏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名栏,其中有3家为普通高校,2家为一般刊物。事实表明,“名校不一定能办出名刊,普通高校办的学报也可以秀出于林。”[1]因此,由整体打拼转为特色化经营,以特色栏目为依托,实现内涵和外延的推广与延伸,无疑是高校学报拓宽生存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品牌化发展的捷径。就此而言,特色栏目对高校学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摆脱同质化竞争

高校学报是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阵地,更是促进高校学术建设的重要工具。目前,高校学报多走“综合”路线,将学报办成文理综合、文史哲政经法门类齐全的刊物,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学报难以摆脱“千刊一面”的困境。一方面,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学报就被人诟病为“大拼盘”,而文理“大杂烩”则更突显了学报“全、小、散、弱”的弊病,难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另一方面,过分被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所牵制,则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又一瓶颈。从目前高校学报的评价机制及其实施过程来看,刊载高引用率的论文越多,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实际上,这种转引或转载的背后已被演变成学术影响力的“误区”:某个学术观点是否是首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被转载尤其是被核心刊物转载。学术影响力因此被异化为简单的数字游戏,其标志即被转载率及引用次数的多少,这使得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多数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无形中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办好高校学报,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走特色化道路,将学报办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刊物,在期刊之林中尽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应。”

(二)应对数字化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期刊、互动期刊等新媒体从理念变为现实,原本辐射面窄,需求弹性小,市场开拓空间有限的高校学报,更面临着读者不愿意阅读与自己专业学科、科研毫无帮助的学科大拼盘。大部分人除了关注自己的文章是否发表,或关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外,很少有人去阅读其他人的文章。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由于没有充分关注学术期刊所承载的资源,只要通过篇名、关键词等即可搜索到高校学报与自己有关的内容,高校学报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知识的生产不能很好的体现它的传播辐射效应。从作者角度看,高校学报对一流学术文章缺乏吸引力,很难约到高质量文章。尤其是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大多不愿意在非专业型期刊上发表,因为专业型期刊可成为领域内关注的焦点,并推动科研的发展。对此,高校通过精心设置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集中深入或全面探讨某学刊领域的学术问题,不仅显示了学报的特色,便于读者的检索,增强了刊物的传播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栏目品牌更能吸引作者和读者的关注,来稿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三)促进学术化发展

高校学报栏目的设置是对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反映,由于所编发稿件内容的分散性,不如单科性学术刊物那样容易做到深入研究,然而在“一校一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报创建“特色栏目”能有效地对学术资源和学报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开发,形成创作学术精品文章和创设品牌栏目的最大合力,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扩大学报品牌知名度,提升竞争力。如《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就是对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回顾与总结,并以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当代学术史研讨会为纽带,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地举办论坛性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会召开的城市与大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通过这些学术争鸣,促进了学术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目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现状分析

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对名栏建设提出的标准是:“能够在某一学科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在办刊理念、办刊机制方面又较大创新;在队伍建设方面又较大进步,在促进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合品牌化方向发展方面有明显成效。”[2]与八年前相比,各高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创办了不少特色栏目,2011年“第四届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所评的特色栏目就有204个,高校学报逐步走出了简单扩张阶段,跨入了重特色而“修炼内功”式的发展阶段,影响力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学报的特色栏目都有了较大提升,对照“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可以明显感觉到,某些特色栏目发展参差不齐,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尚未有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栏目创办的多,栏目策划实施的少

随着教育部“名栏建设”的提出,全国高校学报先后都推出了“特色栏目”,如《长沙学院学报》的“长沙文化”栏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的“梅山文化”栏目等等,这些栏目的设置都有一个特点:依靠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建立,而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的唯一性决定了栏目的特色性,这也是学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捷径。但是,这些栏目策划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没有把握住栏目与专题之间的区别。一方面,盲目追求“特色”,在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后匆忙上马,虽然临时组建了很多特色栏目,但是这些栏目带有极大的突发性,不仅栏目的开设不能体现“特点”,而且稿源没有得到保证,刊发的内容缺少“色彩”。另一方面,把研究内容的特色作为出发点,在策划栏目时将大量具有相同主题但缺乏连续性的文章拼凑在一起,内容混杂,基本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传统模式,以至于发了大量文章,也很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二)临时组建的栏目多,学术争鸣的栏目少

在众多学报中,真正有自己独立个性、独特风格的刊物并不多,不少刊物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盲目的开设一个或多个特色栏目,没有把握特色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区别,改变了特色栏目的学术理念。这种学术现象在特色栏目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特色栏目刊发的成果不管它在学术史上有多大意义或没有意义,只要符合该学报的“特色”就能达到标准。这样,尽管特色栏目刊发了很多文章,但是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总是浮在表层,难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热闹过后,很少有学术积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特色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多为“一家之言”,学术期刊缺少争鸣,“一是学术评价庸俗化,不让争鸣;二是学者关系人情化,不敢争鸣;三是学术研究工具化,无意争鸣;四是研究能力初级化,不能争鸣。”[3]这也是高校学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等米下锅”的栏目多,“找米下锅”的栏目少

高校学报属于学校行政拨款,又不用担心稿源的问题,因而缺乏必要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在组稿方面常常表现为“守株待兔”。这类现象主要体现为栏目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流动性:由于学校的学术名家较少,加之外来投稿的不可预期,因此不少编辑“搭便车”的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栏目因约不到好的文章,通常是有什么稿件就发表什么稿件,论文质量难以控制,久而久之,栏目的发展空间日趋狭窄,稿源日益枯竭,特色栏目的开设形同鸡肋,其学术研究和社会受众越来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三、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品牌化经营

如前所述,特色栏目的创办并不等于品牌栏目的建立,要实现特色栏目向品牌栏目的跨越,就必须对特色栏目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选题策划方案及学术研究成果信息传播路径。

(一)提高竞争力是前提条件

特色栏目的开设应建立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和历史传统,秉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把握学术发展的趋势,着重反映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保持较高的水准,突出自我特色的内容与风格,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形成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为此,编辑在选题策划时应以问题为中心,每期文章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如《南开学报》的特色栏目“当代西方研究”,2010年第1期“美国政治参与模式”专题,第3期“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专题,第5期“多维视角下的欧洲治理”专题。这种栏目策划与专题策划结合起来,不仅具有读者导读功能,对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和良性的循环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栏目过大研究不深入,栏目太小则稿源不足的矛盾,从而实现了深层次的开拓与创新。

(二)栏目合作是必要保证

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文章的影响力是特色栏目塑造品牌关键。因此,如何经营与发展特色栏目,提升学报影响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根据特色栏目主办相应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学术前沿,由会议促进栏目建设。有针对性地约稿,培养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作者,以学术名家(包括校内作者)为作者队伍的主力军,以年轻新秀为作者队伍的后备力量,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其次,与研究所合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学报特色。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的“柳宗元研究”栏目与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联合主办,定期就学报特色栏目的选题与研究所专家沟通,不仅稿件质量得到了保障,也确保了特色栏目在数量上具有积累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上升性,实现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共赢”。

(三)提升质量是根本要求

尽管有学者提出“编辑学者化”道路,编辑与学者是同一人,但在“大而全”的高校学报,编辑与位居学术前沿的专家相比,在对研究前沿的把握、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然则,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组稿时,对提高论文质量、提升栏目影响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栏目主持人可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影响,组织到一些观点新颖、内容翔实、视角独特的文章。这样一来,不仅可凸显栏目的专业性与前沿性,而且实现编辑策划,主持人组稿,编辑审稿,主持人把关的合作模式,使学者的学术资源和编辑资源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与优化。例如《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聘请岳麓书院院长、湖湘学研究专家朱汉民教授担任栏目主持人,发表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如2011年第1期约到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刘述先先生的《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复旦大学吴震先生的《略论朱熹“敬论”》等学术名家的文章,有力地推动了朱子学与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发展,提高了特色栏目的知名度。

(四)学术争鸣是活力源泉

特色栏目仅仅在专题层面上反映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学术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营造氛围,倡导学术交流与争鸣:一是将散于各期中的特色栏目、重要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各种专题索引、专题文章,便于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以推动特色栏目向更深领域拓展。二是做好选题的延伸。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研究栏目特色,把特色栏目的多种观点、多种理论模式有机整合,并精心策划“首卷语”、“编者按”、“编后语”等,充分体现学报对该栏目新动态、新成果的把握,及对学科新领域、新视角的导向,产生争鸣效应。三是建立网站或博客,将特色栏目中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文章篇名、摘要等信息及时上传,根据栏目的内容,组织一些学术论坛,开展专题讨论,聚焦更多的学术目光,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向《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类期刊推介特色栏目上发表的文摘,提高转引、转摘、转载率,扩大学术影响,使“特色栏目”逐步发展成“名牌栏目”。

[1]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2).

[2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R].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4]11号,2004-10-11.

[3]李开盛.学术期刊要多争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6.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学术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