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华传》的叙事方式简论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神魔小说

漆 倩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瑶华传》的叙事方式简论

漆 倩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瑶华传》在叙事方面对《西游记》等多有继承,但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全书以雄狐转世修炼的故事为基本框架,对“惩恶扬善”的模式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在结构上,全书以瑶华的修炼成仙为主线,在写瑶华成长经历中加入了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叙事方式灵活多变,在第三人称叙事之外,作品中还常常以瑶华的视角叙述,预叙、补叙等手法交错使用,使故事更为生动。

《瑶华传》;叙事方式;神魔;文体特征

《瑶华传》是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一部神魔小说,该书以雄狐转世的故事为框架,比较细致地叙写了主人公瑶华修炼成仙的历程。小说叙事的中心始终是雄狐转世的瑶华,就小说的外部特征来看更接近于人物传记。该书带有较强的神魔色彩,但在写瑶华的成长历程时,又融合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小说的笔法。就小说的叙事而言,它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有了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此略加探讨。

叙事文学作品的开头,往往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对开头十分重视,在“时间整体性观念”和超越的时空视野中有丰富的文化涵义。[1]137《瑶华传》以介绍狐的习性开始,开门见山地交代了雄狐修道之始末,以老狐之口道出了修炼的三个层次,其情节引人入胜。每一回开头以长短句古风、诗歌、词句缓缓引出,足见作者构思之精妙。纵观全书,《瑶华传》的叙事结构是以仙狐转世为框架,以瑶华郡主的成长过程为中心,借此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而显示作品的主旨。《瑶华传》以叙述瑶华个人成长至成仙过程为主要线索,同时还暗含着一条隐形的线索——明王朝的衰败灭亡。因此,《瑶华传》是以瑶华的两世轮回和明王朝的衰亡为重心的双重并列式叙事结构,即全书叙事有两个层面:具体内容的层面和抽象结构的层面。

“惩恶扬善”故事模式在《瑶华传》中多有体现。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指出,中国“赏善惩恶”故事的叙事功能分析特征是由两个对立的主人公和两个对称的行动构成,主人公A以恰当的方式行动而得到赏赐,主人公B以不恰当的方式行动而遭致惩罚。[2]53《瑶华传》对于主人公A和主人公B的区分并不明显,但不难看出,主人公A是瑶华,而主人公B则可以理解为以福王为代表的男性群体。从语义学角度看,考验或赏罚主人公的是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主人公A依据这个原则行事所以受奖赏,而主人公B则因违背这个原则而受到惩罚,这一原则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在叙事中体现出来。[2]57

《瑶华传》共四十二回,前半部分大多采用直叙的方式和部分伏笔手法,增添了作品的吸引力。第一回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前因、社会背景——即时空背景。“此事约在前明嘉靖万历之间”,[3]6雄狐因自身道行很浅,寻求修炼之道,但又不能耐心潜修静养,于是采用了旁门左道的修炼方式,并因此而送命。叙述离不开时空背景,因此第二回就讲到雄狐投胎转世成为福王之女瑶华。关于福王其人,书中这样写道:

……万历皇帝之子,名常洵。久已分藩在河南省分,因其不理政事,日惟酒色是娱,故不令至汴。辇毂之下,不畅所欲,因而转求于朝宰,代为具奏归藩,已在万历四十二年上才到汴梁。此人身虽帝胄,实同下愚。秉性奢侈,耽于酒色,嫔妃满前,犹不足意。每于民间拣选美色,不从者则破人产业。这些百姓,人人痛恨。因他身子肥胖,称之为猪王,奈他是个藩王,只得含忍……

这一段文字表面看来是对福王荒淫无道、昏聩无能、霸道横行之形象的刻画,但从字里行间却隐约能让人感受到这样一幕世间景象:黑暗腐朽的政治,骄奢淫逸的封建贵族,专横野蛮的统治,饱受欺压的平民百姓……作者将故事的发生安排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无疑让人对雄狐即将经历的人世间荣辱富贵、生死劫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想象。

作品前十六回主要讲瑶华在母亲的抚养和师傅无碍子的教导下成长的生活经历,但在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中,却给读者展现了多重政治画面。第三回写瑶华母韩氏在回王庄的路上和王府管事人的一段对话,由此可以看到岁荒、蝗灾,以及灾民向官府告荒求赈的场景。回府之后,“每日一早就有饥民来吵扰,韩氏坐立靡宁”。此外,因“川省不靖”,福王奉旨往四川监军;“山东贼匪作乱”,福王奉旨充作监军出征,这些都暗示了各地涌起的农民起义,明王朝的统治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具体写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反叛,让读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瓦解过程。

在每个叙事结构中,核心事件是故事的关键或转折点。《瑶华传》全书以雄狐修道成仙的故事为框架背景,串联起众多大小事件,这些构成了故事的文本内容。任何事件都离不开行动者,即角色。《瑶华传》以第三者的眼光引导读者,让读者一起见证了瑶华出生、成长、受教、成亲、积功累行直至成仙的过程。这一过程便是瑶华作为故事主要角色所引发的对故事结构具有功能作用的事件。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结构上颇为相似,都是以一个终极目标为指归的单线结构。《瑶华传》沿用了这种模式,全书以瑶华的修成正果为终极目标,并以这个目标的实现为主线结构。她达到目标的过程方式虽未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也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作品中瑶华从小练就一身武艺,稍大就开始管理王庄上下事务;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保国安民;战事稍歇,娇贵的公主便游历四方,积功累行,历经重重磨难,直至功德圆满。

《西游记》等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是:人物众多,流动性比较大;牛鬼蛇神,刻画各异;三教九流,法术变幻莫测。但作品总不离“天命难违”、“因果报应”的伦理道德观[4]234。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5]相比之下,《瑶华传》的主旨浅显易懂,小说以瑶华修道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为中心,借此来表现宗教考验。作品着重刻画的人物也只有一两个,除瑶华、无碍子形象比较鲜明外,其他人物均无太多笔墨。此外,《瑶华传》里对于奇门五行之术的描写也相对简单。例如剑仙斩雄狐:“手从腰间摸出一个烁亮的、似金非金、似银非银的弹丸来,往空中一掷,只见同闪电样的一道白往南飞去了”(第一回);瑶华出生时,“有白光一道,直射窗棂”。可以看出《瑶华传》在神仙法术上的描写比较粗糙。和传统的神魔小说叙事模式相同,文中也有较明显的因果报应封建思想,例如瑶华转世之前因后果,第二回写道:

……但你夙孽实深,非寻常可以偿满。若不于富贵两全之家,功行有为之地,断难完满。你前身为雄,必转身为女,再得富贵拥护,消除尚易。……汝坏了八十九个处女元身,亦当按偿其数。

小说有时也以叙事结构呼应“天人之道”。如阿新未用法术救人性命,其原因由无碍子道出:“今晨乃庞希德父女及这些贼子毕命之期,公主们亦应受此危难,皆由上天注定之数,你又何须助阵。”然后桑二对瑶华说道:“人之生死,自有定数,也不能强为的。”(第32回)因此,作品里蕴含了浓厚的天命思想。

《瑶华传》中瑶华积功累行的过程,和《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之旅的结构模式较为相似。无碍子安排瑶华出门游方,“干些德行以赎前生之愆”(第26回)。自此,瑶华便开始游历全国。到江西收服蟒蛇;到苏州,“春瘟盛行,死者接踵”,瑶华施舍药材、棺木;在苏州期间,还救助了蒙冤的陆老。三项功德的叙述安排都受传统小说模式的影响,每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章,以行程的进展为连接,正照应上文。情节上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结构上形成必不可少的整体。这些磨难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一个序列的事件,在时间、空间、人物及因果关系上有着可持续性,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体现了宗教信仰和考验的主旨。

第二十六回写无碍子为瑶华准备三枚戒针(一戒娇贵、二戒沉湎、三戒浮躁)以稳固其道心。瑶华养尊处优,易受俗世外物影响而动摇道心,故其师预先设下此针可在必要时克制瑶华。这一情节构造在神魔小说里较为新颖,但仍有受《西游记》“紧箍咒”影响的痕迹。此外,第四回韩氏邀请无碍子,仿《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典故;而叙述闺秀齐结诗社,则是仿《红楼梦》大观园诗社一幕(第11回)。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瑶华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手法,叙述外部观察所能得知的内容,作品中部分内容以主人公瑶华为视角参与叙述。叙事结构以情节为中心,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展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以往叙事作品大多在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定型,《瑶华传》突破这一传统,在情节的进展中不断显露多重复杂的性格特征。前六回写瑶华小时候的成长教育,塑造出一个聪明伶俐、才貌俱佳的闺秀形象。这一形象刚出现,便开始写瑶华的情窦初开,随着情节推进,对欲之渴望——前世为狐的物性逐渐暴露瑶华性格缺点。

明清小说继承了宋元话本小说韵散相间的叙事形式,绝大多数作品都以诗起、以词结。[6]197《瑶华传》每回以诗赞开始,引出下文或暗指人物命运。第五回以诗句“选奴择婢共珠帏,不学拈针理绣线。岁月潜修文武艺,要将名姓唱丹墀”引出本章内容,并暗示了主人公目前所想所做对今后命运的影响。中间不时插入诗词、骈文等文体形式,讲述故事,写景状物并发表议论。明清小说中大量插入诗词韵文,与中国古代以诗为正统的文学观念有关。[6]180《瑶华传》中的诗词韵文运用得益,不仅是叙事结构的需求,而且更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和典型形象的塑造。

预叙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方式。预叙通常以伏笔的形式出现,或是对后来情节的提示和重复,或是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应用较为明显。如武松被刺配孟州一节,金圣叹评到:“每每后文事,偏在前温闲中先逗一句。至于此句,尤逗得无痕无影,妙绝妙绝。不知文者,谓是武松自夸了得也。”[7]186《瑶华传》将这种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伏笔既能将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前后呼应,合情合理;同时能使每个情节紧密贯穿在以主旨为统领的叙事结构中。《瑶华传》第四回,无碍子交待尼姑能觉道:“你厨房离你方丈太远,柴火务要小心。”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此设置一道悬念,直到第八回这句话才有了交待:“前日再生庵被火烧成一片白地,那尼僧能觉也随火化了”。这时才明白作者之意,借此伏笔,侧面反映剑仙无碍子的未卜先知之神通。倘若直接在文中交待无碍子法力高强,能预知吉凶祸福,此类言语确实略显俗套,且没有说服力。

伏笔的表现方式丰富灵活,比如先提出一现象,不急于解答,也不加论述;随后展开各方面的叙述和议论,并隐约透露与此现象相关的信息;最后在不经意间给出一个惊异但又合情合理的结论。《瑶华传》第七回,描写众人外貌:“只梅影更为奇怪,本与瑶华同岁,其身材态度,眉目言笑,以及行动举止,与之毫无一二。幸亏服色分别,若一样打扮,竟无从辨别。性格亦甚相近……”看到此处,只认为作者有意表达梅影和瑶华的关系亲近,却不知其用意之深、构思之远。后来无碍子安排瑶华外出游方,为了遮人耳目,必须让人们感觉瑶华还在家中,幸而梅影的面庞与瑶华一样,因此将梅影替换瑶华,袭公主衔名,以助瑶华修道成仙(第23回)。

伏笔在小说中起到丰富主题作用,而悬念的制造也给文章增添了扑朔迷离的效果。《瑶华传》第九回,“无碍子方进房门,忽叫张其德将殷彩霞来,令其进房,又说了好大一会,皆是低声悄语,也不知说些什么。”几句话使读者产生联动效应,想尽快从作品中找到答案。到第十四回山洞中设置机关一事,才明白无碍子当初所嘱殷彩霞之事。前文设置的猜测形式的叙述正是为后文的叙事预先埋伏所用,这样以来就增加了作品的魅力。

此外,伏笔也常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体现。《瑶华传》中瑶华即将去王府拜见福王正妃徐氏,作者借无碍子之口道出下文可能发生的事情:

此行大众俱好,只有一处不好,却要刻刻提防,方免此厄。今我嘱咐你们,凡属饮食断不可轻易入口。我所以叫周青黛、张其德跟你前去,每日饮食,不经他两个的手,子女们不许送上。即有人来请酒,一概辞去。必欲相强,叫那请客之家送钱自办,这是第一着紧要关头。去来如一,直要到回家方止的……(第16回)

补叙的手法也比较常见,以第七回为例:瑶华外出狩猎,无意中见到野外“一堆白骨,不知是人是兽,看看不忍,就将三尖两刃刀拨松了山泥掩埋了……”从小说情节曲折变化的要求来讲,作者先在这里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探究心理。至第八回:“无碍子听了拍手大笑道:‘也该也该。’瑶华问道:‘师傅如此大笑,想这堆白骨与弟子有些夙世的因果么?’无碍子道:‘然也。’”看到这里,自然联想到了雄狐一事。但此时作者仍没将答案点明,转而大笔墨叙述别的事情。间隔日久,直到第二十三回,读者似乎忘记了这一环节,作品中忽又不经意间提起,因瑶华问起,无碍子遂将雄狐的事情告知瑶华。

隐喻、象征是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瑶华传》第一回,老狐指点修道三层次的情节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一层次戒杀生、第二层次需求访仙真、第三层次是旁门左道的捷径。从表层意义来看,这是作品内容所表达的宗教主旨。但从深层的涵义来理解,三个修炼层次则分别代表:一修身养性,能熬得清苦;二屈身降志,耐心勤劳;三好逸恶劳,违背人伦道德。这就不仅是在叙述修炼之法,而且也暗示和象征着通往成功之路的人生真谛。

分析《瑶华传》的叙事结构时,同样不能忽视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作用。通常叙事文本中会确立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他或他们辐射展开,其他人物都只是主要人物活动网络中的一个接点。神魔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是由于某种原因要历经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人,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瑶华传》中瑶华即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前世造下罪孽,今生积德行善,受苦受难以赎前愆。然而,以凡夫俗子之武术焉能抵御邪魔鬼怪的侵犯?因此,神魔小说中也少不了道行高深的人作为主人公强大的靠山,每次在主人公遇险的紧要关头,即有背后的人物为之消除艰险,帮他走出困境。如《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封神演义》中的元始天尊。无碍子在《瑶华传》中即充当这类人物:能知前世今生,法术高强,关键时刻为瑶华消灾解难。

明清小说特殊的叙事模式是明清时代特定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瑶华传》虽然是神魔小说,但其中的叙事贴近生活,倾向于世俗化,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百态。其叙述结构和思想旨意虽不如《西游记》等名著之严谨和博大精深,但若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角度来解读,则会有不同的收获。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丁秉仁.瑶华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许仲琳.封神演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6]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7]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I207.4

A

1671-8275(2012)04-0053-03

2012-07-01

漆倩(1988-),女,河南信阳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石柏胜

猜你喜欢
神魔小说
游柬埔寨小吴哥窟
连载:《西游记》
论明代神魔小说空间的模糊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镜花缘》中神魔造型的创作方法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十大人气手游排行出炉!你玩过几项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