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分析

2012-12-07 18:38范美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专业人才专业

范美艳 王 莹

(1.吉林体育学院 运动系,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1 前言

休闲体育具有促进家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扩大人际交往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具有养生的功能,寓道于乐的功能,提高生命质量的功能等等,从这些功能中,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正是立足社会生活对休闲体育的内在需求,通过阐述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预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对于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及时总结经验,以新的维度审视和定位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并清晰准确地定位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社会休闲体育发展迅猛

2.1.1休闲体育成为不可替代的休闲方式

当今人们的生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转变,关注休闲体育,参与休闲体育,体验休闲体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需求。“运动休闲教育的出现,正好符合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它与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社会步调形成互补,成为现代人娱乐身心、结交朋友、保持体能、平衡心态、回归自然的重要方式。”[1]

为满足公众对休闲体育的这种广泛需求,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都开始日益重视和满足这种需求。比如,各大中城市的房产开发商在新建住宅的设计中,一般都将休闲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放在总体规划之中。小区内一般都有配套的健身房、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让居民很方便的参加到休闲体育中来,把“运动就在家门口”的理念发挥到极至。以东三省为例,如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的长春近年来兴建了全面健身中心等大型全民体育健身场馆,既有市民熟悉喜爱的游泳、羽毛球等健身项目,也有攀岩、跆拳道等新兴项目;不仅有篮球、足球、网球等室内外项目,也有体质监测站、健身咨询等服务,成为集健身、娱乐、休闲、健康测试、科学指导为一体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于2002年斥资100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基层同时也投资1100万元建了5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南方城市,城市规划和发展更加注重休闲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商业交往中流行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花钱买健康”等等,这些新潮的观念已被社会人群所认同和接受。

2.1.2北京奥运会促使休闲体育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人们对休闲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在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休闲体育发展也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成为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机。[2]德国的体育休闲职业培训的巨头汉斯·乌尔里希博士表示自己看好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认为中国的休闲体育必将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而继续迅猛发展,同时他提出建议,中国的各类培训机构包括体育院校及俱乐部要把握好这些机遇,为休闲体育市场培养所需人才。

为充分开发国内休闲体育市场,我国在积极引进国外趣味性强的健身娱乐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坚持休闲体育健身运动多元化、趣味化、娱乐化,各级各类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有创意的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服务。北京、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正在开发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型体育公园,这些公园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球、篮球、攀岩、滑板、溜冰等运动中尽享运动的乐趣,也可以在幽静的林荫中跑步,在湖中垂钓、划艇,悠然感受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气。海南自从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办了不少赛事,如环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大帆船赛、高尔夫球公开赛,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当地还举办了多届小规模的赛事,如三亚的世界沙排巡回赛、海口的铁人三项赛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海南还开办了帆船帆板、冲浪、漂流、登山、攀岩、轮滑等休闲体育项目。吉林省则投入大量资金,在净月潭开发修建了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多项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积极举办了瓦萨国际自行车赛、瓦萨国际滑雪赛等品牌赛事。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介绍,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的休闲体育消费能力会实现加速释放,休闲体育产业也将由此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以北京的上百家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中心为例,它们的年创收目前就高达亿元以上。各大中城市的休闲体育呈雨后春笋的发展态势已经明朗,且正向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2 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迅猛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其根源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内在需求的丰富性,决定其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人们对休闲体育的广泛需求,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对休闲体育作为专业学科的科研力度,并已单独立项,这体现出对一门新兴专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开始重新审视休闲体育的功能和学科属性,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的眼光定位专业设置。在2007—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休闲体育专业引起了媒体广泛的关注。从《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可见,休闲体育专业首次出现,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把休闲体育专业设立为试点目标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7S,并于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的休闲体育专业也于2008年开始招生,继而西安体育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生,山东体育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生。

3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

3.1 休闲体育市场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

3.1.1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大

据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就可以迈进休闲需求的门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就会普遍产生。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已由温饱水平过渡到小康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消费重点已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此形势下,休闲体育已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点消费内容[3]。

3.1.2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种类增多

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要培育出大量的复合实用型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才能满足民众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对科学指导的不同需求,包括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休闲体育参与意识,对其介绍休闲体育活动内容,引导他们选择休闲体育活动样式,以及在技术技巧操作层面上加以有效指导,再到心理上加以科学引导,等等。

而且,目前各类社会群体对于休闲体育专业技术指导的要求正向日趋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时下退休群体流行的“退休者危机”的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一种或持续或间歇的失业性神经官能症。而上班族的“双休日心理症”则表现为每当结束了一周的忙碌,在迎来双休日时,生存空虚就会以一种压抑感的形式随即闯入。对于家庭主妇群体而言,她们在忙完家务劳动以后很少有事可做,则需要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打发内心的空虚。还有个别自杀人群的心理,都可以追遡到内心空虚的生存论现象,这正是生活意义受挫的表现。对于精神并不空虚的高知识分子群体而言,如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他们却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问题,以及精神世界里生命向自然回归的问题。这类群体也在呼唤最佳的生存状态。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体育市场的服务,其品质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个性化的服务将会日益得到凸显和强化。上述这些个性化要求,对休闲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未来的“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集中化的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4]“休闲体育不应是单纯的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而是一个全面体现体育的健身效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的整体过程。”[5]

3.1.3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质量提高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社会发展与时代特色。近几年来,高尔夫球市场开始火热,高尔夫行业人才缺口近100万,但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却不到10所。网球、羽毛球市场火热,健身康乐市场火热,冰雪运动市场火热,户外拓展运动市场火热,体育赛事市场火热,缺乏一定数量的休闲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同时,休闲体育业和休闲体育市场则需要高级应用型的休闲体育人才。“活动主题是活动内容形象、生动的高度概括,对整个休闲体育活动策划及风险控制起着导向作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能使整个活动的主旨、格调、气氛和境界都得到升华,而且能引起广大公众的共鸣,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6]但是,我国休闲体育市场上的这些需求,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形成鲜明的反差。上述这些市场需求正是高等体育院校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的方向。已经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能很好地突出休闲体育专业特色。

3.2 休闲体育内涵的丰富推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新世纪以来,学术支撑、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体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的一体化进程。随着休闲体育内涵的不断丰富,休闲体育学科自身也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应该说,这是一个学科自身辩证发展的内在逻辑。可预见,休闲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体化进程将会加速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随着高等体育院校对休闲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科整合也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就业趋势的分析和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乐观的就业前景。只有广大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以实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才能更好地提高专业建设的实效性,使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合理化和理想化,从而使未来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本论题要想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以日新月异发展的休闲体育市场作为广阔背景和崭新起点,在学界众多的关注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体育市场需求及大众心理需求作以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这离不开更多理论工作者以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更加宽厚的实践经验形成研究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许海群.运动休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108-111.

[2]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4] 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23.

[5] 王光明.当代高校休闲体育发展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38.

[6]严纲,王程.基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休闲体育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42-43.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专业人才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