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项目教育”研究

2012-12-07 18:3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乒乓球人文育人

姜 涛

(吉林体育学院 团委,吉林 长春 130022)

1 乒乓球“项目教育”的内涵

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教学偏重于培养“专业人”,即重视乒乓球技战术和体能等科学的工具理性,忽略探索其培养人的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价值理性的研究,从而导致“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要摆脱这种现状的束缚,扭转被动的局面,要求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教学由传统的“运动技能培训”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这就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做支撑,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乒乓球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乒乓球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的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的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的教育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它是体育专业乒乓球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它不仅教会学生“谋职”,更要教会学生“谋生”,即使学生“学会生存”,努力培养会做人、能做事的全面发展的人[1]。

2 乒乓球“项目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符合我国体育文化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引导和规范体育文化发展,应对体育文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保障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任务的完成,而且是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高等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的实质,就是改变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创造先进的体育文化,培养和建设“人本位”的体育思想文化,用“文化育人”,加快“文化兴体”的战略步伐,以“软实力”建设,推进“硬实力”增质提值,即高等体育专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造就新一代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3]。

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需要传统体育文化来支撑,这是体育文化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基础,而高等体育专业又是体育文化重要的传承场。我国乒乓球运动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着特有的优势项目文化。乒乓球文化植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先进体育文化。乒乓球项目文化包涵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思想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方式层、作为载体的运动项目的器物层。归根结底,实施乒乓球“项目教育”就是以乒乓球自身为载体传承乒乓球文化的过程。

2.2 符合高等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趋势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当今,国内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将学科的科技的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积极抵制因科技异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宋继新教授以“育人夺标”为宗旨,将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改变了以往人们偏重于研究竞技的工具理性(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运动项目育人的规律与特点)的统一融合[4],为国内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也是高等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在此基础上,吉林体育学院进行了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即把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会“谋职”,更要“学会生存”。并在方式上将体育运动的“项目教学”变为“项目教育”,变运动“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也就是将运动项目竞技、健身、产业的工具理性与育人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授技育人”的体育专业术科教育模式。这为深入研究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项目教育”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实践基础。

2.3 符合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教育,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当前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面对学生人文素质欠佳和就业难的问题,培养会做人、懂运动、能谋生的体育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根本要求。传统的项目教学重视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与提高,是运动技能培训为终结的“项目教学”,即“育体”,而忽略了通过项目教育提升人的境界、灵魂等更高层次的育人问题,因而出现了“重物轻人”的现象。“项目教育” 是将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视为“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重视身体练习,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身、心、灵的完善,即全面提升人的身、心、群素质,该过程通过项目的文化传承和熏陶,使学生既掌握谋职的技能,又具备谋生的能力。乒乓球“项目教育”就是在此指导下,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培养学生做人、运动、创业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 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乒乓球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和注入项目文化,其“项目教育”的本质在于是否立足于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的人。因此,构建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课程新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群”素质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的素质教育思想,以提升体育专业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育人水准,实现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体育人才[6]。

3.2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是通过传授乒乓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竞赛规则与编排的人文思想与科技原理及其知识技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因此,构建课程目标必须突出“身、心、群”综合素质提高,集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互关联的目标体系。

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乒乓球运动的人文思想、科学原理、教育方式和基本理论的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乒乓球锻炼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乒乓球观赏法、行为修炼法和行为评价法等,学会用乒乓球培养自己“做人”和指导他人“做人”的体育能力。运动技能目标:掌握乒乓球基本动作方法、教学训练方法和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掌握乒乓球运动评价技能,培养学生指导他人终身健身的体育能力;掌握乒乓球裁判方法,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机体健康目标: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乒乓球锻炼方法和养护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能科学膳食和合理选择健康营养食品。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运动中体现健身乐趣,能够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学会用乒乓球修正人的举止;体验乒乓球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公共意识和公共行为。

3.3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内容体系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突出“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其内容体系包括人文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和评价教育五个内容板块,人文教育板块主要包括:乒乓球运动起源与人文历程;乒乓球经典完整赏析与育人案例;中国乒乓球辉煌历程与乒乓精神。理论教育板块主要包括: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原理;乒乓球规则、裁判法和专项英语;乒乓球科学锻炼和养护方法等。技能教育板块主要包括:基本站位、基本姿势和基本步法;正手攻球、反手推拔、搓球、弧圈球、发球、接发球和双打;实践教育板块主要包括:教学比赛、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评价教育板块主要包括:课堂考评、作业考评;阶段考评、期末综合考评。在理论课、教学课、实践课和考核课实施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即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广泛采取课堂实践教学法、竞教结合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和声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传承乒乓球文化,升华乒乓球教育目的。

3.4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要体现现代教育评价观念,突出乒乓球“项目教育”的全面性和过程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理论(30%)、阶段考评(10%)、技评达标(20%)、实践能力(20%)、创新能力(10%)、人文素质(10%)六个方面内容。基础理论、阶段考评和技评达标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水平和不同课的类型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践能力主要考评内容为:乒乓球教学能力、乒乓球专项英语能力、乒乓球裁判能力、指导大众健身能力。学生创新能力主要考评内容为:问—疑问能力(寻找问题);思——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问题);行——实践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学生人文素质主要考评内容:在游戏、新技术和练习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机智果断、稳定心理、竞争意识、纪律观念、协作精神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素质。评价方法主要是自评、互评和教评,可采用课堂实习、课外作业、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

4 结论

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项目教育” 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摆脱当前高等体育乒乓球教学“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将乒乓球“项目教学”变 “项目教育”、 “技能传习”变 “文化传承”,也就是将乒乓球运动项目竞技、健身、产业的工具理性与育人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 “授技育人” 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术科教育形式,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乒乓球“项目教育”符合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趋势和体育文化大发展的态势,是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研究理论框架和吉林体育学院“人文与科学融合”教改思想指导下,重新构建了乒乓球“项目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重新修订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经几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些为乒乓球“项目教育”课程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5][6] 薛继升,王红岩,何艳华,等.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9,16(3):1- 4.

[2]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61-462.

[3] 和立新,张铁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026-1028.

[4] 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4.

猜你喜欢
乒乓球人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乒乓球悬浮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乒乓球与大铁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