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研究

2012-12-07 18:3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体育院校人文精神

于 啸

(吉林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1 前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阶段,同时大学时期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欠缺,严重制约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体育院校学生具有深远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吉林体育学院在校部分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检索了中国知网、中国体育信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等一些数据库网站,从这些网站中收集到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在大学图书馆中也查阅了一些关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论文40余篇、专著10余部,为本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2.2.2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中对体育院校加强人文基础课设计了相关方面的问卷,目的是能够较好的了解学生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发放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2.2.3访谈法

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专家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能够对自我、自然界、社会产生一种态度和共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可参考的价值理性。

3.2 体育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2.1体育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比较重视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中掀起了人文教育的热潮。各大体育院校也开始重视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体育院校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学生的兴趣也较为浓厚,为今后提升整体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对文化知识不大重视,所以导致文化程度不一致,知识面较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不足。学生不同程度的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了公共理论课程,重视了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3.3 加强体育院校文化基础课的对策研究

3.3.1体育院校开设人文素质基础课的必要性

相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相比于体育术科的培养一直处于薄弱的地位。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以后生活、工作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院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因此开展体育院系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能人才的重要推进剂。

3.3.2体育院校开设人文教育基础课的手段

人文教育的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体育是一个较好的媒介方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育方式,不利于体育院校的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传播。体育院校的学生通过运动和训练协调配合,达到互相理解,增进交往、互相信任,在快乐中体会对方的人文精神,通过体育形式的不断变化,可以起到育心、育群的过程,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教学中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本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又注重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文化修养,通过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人文精神,领会人文教育,寓教于乐,在运动中接受教育。

3.3.3体育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基础课的作用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有力保障

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人文素质欠缺,导致多半同学对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之甚少,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不懂得人生价值的真谛,不知道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他们常常纪律松懈,集体观念淡薄,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待人接物缺乏文明礼貌,做事缺乏信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心理素质差,遇事不够冷静,往往不考虑后果。在体育院校的教学中,要对学生不断的传授人文知识,倡导人文价值,要以人为本,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不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创新是推动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可以说对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院校工作要摆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课程目标。首先,在观念以及思想上要进行根本的转变,要摆脱以往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不要限制他们的思想。其次,在人本主义教育方面也应当进行改进,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人文主义,学到文化,受到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4.1 将新的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有机地进行结合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当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或者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全面才智,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评价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体育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4.2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要努力的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自然和谐的条件下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可以设定一些特殊的场景以及情境。从美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要摆脱狭义的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方式,要将美的艺术渗透到体育当中,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爱红.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与途径[J].武汉航海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 刘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必要性探析[J]. 体育研究,2005(6).

[3] 杨相坤.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教育分析[J]. 文教资料,2009(3).

猜你喜欢
基础课体育院校人文精神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