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然叶黄素转化为玉米黄素的工艺参数的研究

2012-12-22 09:23陶正国张贵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年8期
关键词:氢氧化钾丙二醇叶黄素

陈 佳,陶正国,张贵林,余 勃,陆 豫*

1南昌大学药学系,南昌330006;2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南昌330047; 3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530

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均属于含羟基类胡萝卜素族,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自然界中,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大多同时存在,主要存在于深绿色食叶蔬菜、花卉、水果、枸杞和黄玉米中[1]。叶黄素的含量均远远大于玉米黄素含量,万寿菊提取物中大约82%~88%为叶黄素,只有3%~6%为玉米黄素[2]。研究表明,玉米黄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延缓衰老、预防癌症、治疗老年黄斑病变和保护视觉等生理功能[3-9]。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使得玉米黄素受到广泛关注。

自从1947年Karrer和Jacker[10]将叶黄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异构化为玉米黄素以来,研究者们在用叶黄素异构化为玉米黄素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转化率较低。本文对实验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使转化率大大提高,提高工业效益。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仪器:78-1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南汇电器厂);LC-15C型高效液相(岛津);

试剂:叶黄素(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含量85%以上),玉米黄素标准品(北京依普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异丙醇,1,2-丙二醇,叔丁醇,1,4-二氧六环,聚乙二醇(PEG) 600,氢氧化钾、甲醇钠、叔丁醇钠、氨基钠均为分析纯。

1.2 实验条件

1.2.1 色谱条件和转化率的测定

色谱柱:Alltech Alltima Silica(4.6×250 mm,5 um);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75∶25∶1.5;流速:1.5 mL/min;柱温:室温;紫外检测波长:446 nm;进样量:20 μL。

转化率(%)=(原料中叶黄素含量-产物中叶黄素含量)/原料中叶黄素含量×100%

1.2.2 玉米黄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精确称取3.0 mg玉米黄素标准品于50 mL容量瓶中,用适量丙酮溶解,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得60 μg/mL的玉米黄素标准品溶液。取前一配好的玉米黄素标准品溶液于另一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得50 μg/mL玉米黄素标准品溶液。以此类推,分别配得40、30、20、10和1 μg/mL玉米黄素标准品溶液供做HPLC。以玉米黄素标准品浓度和HPLC峰面积为坐标,得玉米黄素标准曲线:y= 2.3246x+9.7721,R2=0.9943。

1.2.3 实验步骤

向通氮气保护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PEG600和叶黄素,待叶黄素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碱。加热至一定温度,开始反应。反应数小时至反应结束。加水,用25%醋酸中和,减压抽滤,真空干燥,得玉米黄素。

取产物先用少量提取剂(正己烷∶甲苯∶丙酮∶无水乙醇=10∶7∶7∶6)溶解,再用正己烷稀释,HPLC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经预实验和文献报道,本文对碱和溶剂的种类进行了筛选。并对碱量、溶剂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个因素进行优化。

2.1 最佳催化剂的选择

叶黄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异构化,主要是用碱作为催化剂。本文采用碱作为催化剂,并对碱进行了筛选。

在氮气保护下,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0 mL叔丁醇、0.25 g PEG600和0.5 g叶黄素,待完全溶解后,分别用3 g的氢氧化钾、甲醇钠、叔丁醇钠和氨基钠作为催化剂在11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1 不同碱对转化率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lkali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1可以得出氢氧化钾做催化剂时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最高的转化率,并且氢氧化钾相对廉价,适合工业化生产,故选用氢氧化钾。但是,在氢氧化钾催化下转化率不是很高,从HPLC中可以看出在反应24 h后由于叶黄素被破坏而致转化率开始下降。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溶剂对反应的影响,所以本文对溶剂也进行了筛选。

2.2 溶剂对转化率的影响

叶黄素在许多有机溶剂中的溶剂度较差,且不同溶剂对叶黄素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也有较大影响。所以,合适的溶剂对转化率有较大影响,对此本文做了相关研究。

在氮气保护下,分别用10 mL异丙醇、1,2-丙二醇、叔丁醇和1,4-二氧六环叔丁醇做溶剂,再加入0.25 g PEG600和0.5 g叶黄素,待完全溶解后,加入3 g氢氧化钾在11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2 不同溶剂对转化率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lvents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2中可以得出1,2-丙二醇做溶剂转化率是持续升高的,这主要是由于在1,2-丙二醇中叶黄素几乎没有被破坏。另外,1,2-丙二醇的沸点较高,转化率有望进一步得到提高,且1,2-丙二醇对人体无毒害作用,所以本文选择1,2-丙二醇做溶剂。

2.3 氢氧化钾用量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在氮气保护下,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0 mL 1,2-丙二醇、0.25 g PEG600和0.5 g叶黄素,待完全溶解后,分别用氢氧化钾/叶黄素(m/m)为1、2、3、4、5、6、7的催化剂与底物比在11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3 氢氧化钾量对转化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potassium hydroxide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氢氧化钾/叶黄素小于7时,随着氢氧化钾用量的增加,转化率也相应增大,这时氢氧化钾的催化作用占主导。当氢氧化钾/叶黄素为7时,转化率较快出现下降,这时氢氧化钾对叶黄素的破坏作用占主导。所以,氢氧化钾用量的选择为氢氧化钾/叶黄素为6时转化率最高,反应时间也相应较短。

2.4 1,2-丙二醇用量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在氮气保护下,在三口烧瓶中加入 0.25 g PEG600、0.5 g叶黄素和3 g氢氧化钾,分别用1,2-丙二醇/叶黄素(v/m)为10、20、30、40溶剂与底物比在11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4 1,2-丙二醇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1,2-Propanediol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1,2-丙二醇/叶黄素(v/ m)为10时,转化率较低,可能是因为叶黄素在1,2-丙二醇中没有完全溶解。当1,2-丙二醇/叶黄素大于10时,转化率有所增加,当1,2-丙二醇/叶黄素为20时转化率最高。1,2-丙二醇/叶黄素大于20时,转化率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底物浓度降低,催化剂与底物的碰撞几率降低,转化率和反应速率降低。所以,1,2-丙二醇/叶黄素选择20。

2.5 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温度对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又由于叶黄素和产物玉米黄素对温度也较为敏感,所以,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对反应的进行尤为重要。

在氮气保护下,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0 mL 1,2-丙二醇、0.25 g PEG600、0.5 g叶黄素和3 g氢氧化钾,反应液分别在90、100、110、120和13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5 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在110℃时,转化率处于上升趋势且能达到最大。当温度继续升高时,高温对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转化率降低。所以,最适反应温度选择为110℃。

2.6 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由于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对温度和碱都不稳定,反应时间过长,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均会被破坏,所以,需确定最佳反应时间。

在氮气保护下,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0 mL1,2-丙二醇、0.25 g PEG600、0.5 g叶黄素和3 g氢氧化钾,在110℃下进行反应,HPLC跟踪检测。

图6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Fig.6 The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conversion

从图6中可以看出,当反应时间为168 h时,转化率最高。

2.7 其它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

除了以上研究的六个因素对叶黄素的转化有重大影响外,还有诸如搅拌速度、碱的状态等因素对反应的进行有一定的影响。

2.7.1 搅拌速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由于此反应是在两相中进行的,因此,需要一定的搅拌速度来增加分子间的碰撞几率。搅拌速度越快,分子间的碰撞几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一般,搅拌速度大于40 rpm,有利于反应。

2.7.2 碱的状态对转化率的影响

在此反应中,碱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固体的也可以是水溶液,碱不同的状态对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在本实验中,不含水的固体氢氧化钾的催化效力大于氢氧化钾水溶液。

2.8 玉米黄素表征

图7 反应前HPLC谱图Fig.7 The HPLC chromatogram before reaction

经实验对反应条件的优化,以1,2-丙二醇为溶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当1,2-丙二醇/叶黄素为20,氢氧化钾/叶黄素为6,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68 h。从图7中可以看出叶黄素的保留时间是12.989 min,玉米黄素的保留时间是15.121 min,图8与图7保持一致。检测叶黄素转化为玉米黄素的转化率为93%。

图8 反应后HPLC谱图Fig.8 The HPLC chromatogram after reaction

致谢:非常感谢南昌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对本研究项目给予的测试基金支持,对本实验有过帮助的人及单位在此一并感谢。

1 Lu YJ(卢艳杰),Chen ZX(陈正行),Yao HY(姚惠源).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utein and zeaxanthin from corn gluten b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J Wuxi Univ Light Ind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22(5):11-15.

2 Gustavo Rodriguez,Pigmenting efficiency of natural xanthophyll by isomerization.US5973211,1999-10-26. 3 Olmedilla B,Granado F,Blanco I,et al.Lutein in patients with cataracts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study.J Sci Food Agric,2001,81:904-909.

4 Snodderly DM.Evidenc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by carotenoids and antioxidant vitamins.Am J Clin Nutr,1995,62,1448S-1461S.

5 Schalch W,Dayhaw-Barker P,Barker FM.The carotenoids of human macula in nutritional and i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eye.A.Ed.CRC Press:Boca Raton,1999.215-250.

6 Karaaukhov VN.Review:Carotenieds recent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Comp Biochem Physiol B,1990,95:1-20.

7 Sun Z(孙震),Yao HY(姚惠源).Effects of molecule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lutein and zeaxanthin on inhibitory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ctivity.Food Sci(食品科学),2007,28: 296-301.

8 Lu X(吕欣),Mao ZG(毛忠贵).Research progress of corn pigments.J Cereals&Oils(粮食与油脂),2003,(4):43-44.

9 Liu Y,Conrad OP,Suresh V.Comparison of three chosen vegetables with others from South East Asia for their lutein and zeaxanthin content.Food Chem,2007,101:1533-1539.

10 Karrer P,Jucker E.Umwandlung von α-Carotin in β-Carotin und von xanthophyll in zeaxanthin.Helv Chim Acta,1947,30:266-267.

猜你喜欢
氢氧化钾丙二醇叶黄素
用叶黄素“补眼”别过量
直接生产丙二醇的新工艺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护眼功能,了解一下
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的浓度和储存条件对玉米脂肪酸值测定的影响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蔬菜越绿 叶黄素越高
溴乙烷消去反应演示实验的再改进
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与脂乳剂和异丙酚临床麻醉效果的比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