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软瘫100例

2013-01-23 21:27张文义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八字曲池合谷

张文义

(鲁山县中医院,河南 鲁山467300)

所谓八字针法就是以皮下、定向、阴阳、补泻八个字为概括,笔者通过40年针灸临床验证独创的、专门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种特殊针法。它是在古代针灸学皮部理论、留针法以及近代埋针法、埋线法的基础上,依据祖国医学阴阳学说、针灸补泻手法、经络学说、动态平衡学说以及体壁内脏相关论发展而来。近年来,笔者采用八字针法,临床治疗中风后上肢软瘫患者100例,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最短者14天,最长者1年,平均6个月;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者20例,脑血栓形成引起者66例,脑栓塞引起者8例,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者6例;伴有高血压者71例,高胆固醇者48例,高甘油三酯者21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31例;上肢肌力0级者78例,1级者10例,2级者12例。以上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学基础》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八字针法[2]

即皮下、定向、阴阳、补泻八个字为纲领的一种特殊针法。皮下就是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方1~6 cm处的阴阳两侧的中线上任取一点为阿是穴。呈30°的角度斜刺进针,当针体进入到脂肪层与肌肉层之间时停下来,然后采用捻转补泻手法,补泻后即可取针。定向即针尖进入皮下时呈向心性,针尖朝着关节的方向斜刺进针的一种手法。阴阳即同一上肢阴经的一侧为阴,阳经的一侧为阳。同一机体,患侧上肢为阴,健侧上肢为阳。补泻就是采用捻转补泻手法,即拇指向前顺时针方向捻4份(针柄在拇指与食指之间转1圈者为1份,下同),向后逆时针方向退1份为补;拇指向后逆时针方向捻4份,向前顺时针方向捻1份为泻。

2.2 取穴

健侧取肩髃、曲池、合谷3穴;患侧取肩髃、曲池、合谷、手心、内关、外关以及患侧的6个皮下定向穴(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方1~6 cm处的阴阳两侧各取一穴)。

2.3 针法操作

先刺健侧的肩髃、曲池、合谷,直刺用泻法。再刺患侧的肩髃、曲池、合谷、手心、内关、外关,直刺用补法。患侧阴阳两侧的6个皮下定向穴,斜刺用补法。刺入补泻后,迅速拔针,不留针。

2.4 疗程

每日1次,连刺7次为一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5日,一般针刺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1]

0级:为完全性瘫痪,肌力完全丧失,无肌肉收缩;1级: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动作;2级:肢体可在床面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4级:能对抗一定阻力,但力量偏弱;5级:正常肌力。患者恢复到5级即为治愈。

3.2 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均刺2个疗程,78例0级肌力恢复到4级肌力者11例、恢复到5级者67例。10例1级肌力恢复到4级肌力者2例、恢复到5级肌力者8例。12例2级肌力恢复到4级者1例、恢复到5级者11例。患者恢复到5级共86例,治愈率为86%,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女,77岁,汉族,离休教师,河南鲁山县人。2006年5月因脑梗塞而住院4月余(用药不详),出院后左侧上肢瘫软不用,住院期间曾针灸无果。于2006年9月16日求余诊治,当天即采用八字针法:取右上肢肩髃、曲池、合谷3个穴位毫针直刺,用泻法,左上肢肩髃、曲池、合谷、手心、内关、外关6个穴位直刺用补法。并在左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方1~6 cm处的阴侧和阳侧各取一点,针尖朝向关节方向斜刺进针,达到脂肪层与肌肉层处时,均用补法补3次后拔针,不留针。每日1次,连针7日,间隔5日后再刺7日。2007年3月8日随访时,患者左上肢肌力正常,不但能对抗外来阻力,而且与右手肌力相同,左上肢活动自如。

5 体会

软瘫[3]又叫做弛缓性瘫痪,是一种下运动神经元性(周围性)瘫痪。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前根以及周围运动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伴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阴阳失调。所以,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行气化瘀。笔者采用八字针法,以促进神经细胞的激活。因为促通技术[4]是目前偏瘫治疗的核心医疗方法,它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细胞,调节它的兴奋性,用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

取合谷穴[5]通经活络,主治中风偏瘫,现代研究表明对血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对血管的舒缩活动以及皮肤的温度有明显的影响,重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反应,可使皮肤微循环出现显著的变化。曲池穴[6]调和营血、袪风活络,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现代研究表明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肩髃穴[7]通利关节,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半身不遂、肩周炎、上肢不能上举。现代研究证明可使病人肌电幅度升高,可促进血液循环。内关穴[8]理气,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现代研究表明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当机体的内环境失去平衡时,针刺内关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将更有效。外关穴[7]通经活络,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肘关节炎、腕关节炎。强刺激针感可达肘肩。手心穴[2]位于手掌弯曲时的掌心凹陷处。针刺时自掌心垂直进针,将透手掌的外侧为度。具有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手指卷曲不能伸展。

八字针法强调皮下、定向、阴阳、补泻手法,调整整体的阴阳平衡。阳主动,阴主静。患侧软瘫,是由于患侧阳气不足,健侧阳气表现得相对亢盛。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所以,要泻健侧的阳穴(肩髃、曲池、合谷),补患侧的阳穴(肩髃[9]、曲池、合谷、外关),使同一机体的两个上肢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在左刺右,在右刺左。由于软瘫的上肢本身阴经和阳经都处于虚弱状态,所以手心、内关两个阴穴也同样采用补法。至于瘫痪肢体阴阳两侧的皮下定向穴,也采用补法,是因为软瘫肢体阴经与阳经均为不足之故。

肢体软瘫的根本原因在于关节不能运动和肌肉不能收缩。络之为病,不可深刺,深刺则重伤气也,故采用皮下法以激活失去功能的肌肉细胞。关节者筋脉所聚也,所以针刺时采用定向手法,让针尖朝向关节的部位,使针感直达关节,以刺激关节的运动。

临床上治疗上肢软瘫,采用八字针法激活神经细胞,使气行血行,阴阳和平,软瘫自然而愈。

[1]王汝琨.西医诊断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9

[2]张文义.无防腐剂口服液与张文义八字针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98

[3]粟秀初,孔繁元.现代神经内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41

[4]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35

[5]孙思凡,牛红月 针刺四渚穴治疗脑卒中后手指功能障碍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5):20 -21

[6]张文义.中西医结合论治疑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68

[7]郭长青,张莉,马惠芳.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95-425

[]吴国良 针刺结合腹部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2(9):29-31

[9]龚辉,唐强.针康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1):14-15

猜你喜欢
八字曲池合谷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5类人跟泡脚“八字不合”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小穴位 大健康
人生八字
念好“八字”经“五老”面貌新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