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2013-01-26 17:06李开成廖理洪胡天刚桂来福
中国水利 2013年20期
关键词:泸县坡耕地项目区

李开成,廖理洪,胡天刚,向 前,桂来福,苏 明

(四川省泸县水务局,646100,泸县)

四川省泸县在濑溪河项目区实施2010—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过程中,就如何放大综合治理开发功效,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纳入生态系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在注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效益的同时,强调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促进区域性生态与经济整体发展,强力推进坡耕地综合开发,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式的发展,形成工程促产业、产业促治理的发展模式。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及特点

项目区位于沱江下游,紧挨泸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集中分布于周边的3个镇13个村45 km2范围内。项目区内有濑溪河和219省道横贯而过,有县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与省级玉蟾山风景区连成一片。项目区内有农业人口约4.23万人,人口密度940人/km2。项目区农村经济总收入21 658.95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5 120.32元,农村人均收入7 236元。项目区粮食主产稻谷、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甘蔗等,经济林有龙眼(特产)、柑橘、柚、花椒,畜禽(猪、鸡、鸭)、水产养殖都有规模化产业式的发展。

项目区涉及3个镇15个村69个村民小组,共有坡耕地15.81km2,其中适于实施治理的坡耕地面积12.51km2,整治坡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7.8%,占耕地面积的40%。项目工程试点三年总投资3 750万元,共治理坡耕地18 750 亩(15 亩=1 hm2,下同),新建蓄水池193口、排灌沟渠48.02 km、田间道路44.15 km,整治塘堰23座、沉沙凼 767 个。 通过治理,5°~25°之间的坡耕地改为水平梯土,配以渠、池、凼、塘有机结合的坡面水系。

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取决于几点:一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制约程度;二是地方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取向;三是坡耕地土壤种植适宜性;四是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情况。

1.总体思路

泸县县委、县政府近年响应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组织各部门强力整合项目,围绕县城沿219省道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蓝图。鉴于项目区人多地少,坡耕地比重大,制约了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县政府将泸县濑溪河项目区(2010—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基础工程,将坡耕地综合开发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产业要上来,水保先搭台”的基调,最终实现“水不乱流,泥不下山,产业全面发展”的目标。

2.模式构架

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工程,推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观光农业与旅游开发互动的综合开发模式。

3.探索实践

(1)以水土保持项目推进坡耕地整治

根据坡耕地的坡面角各适宜性,对25°以上及浅土石滩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5°~25°之间坡耕地实行改造。以坡地改梯土与坡面水系相结合,将“三跑土”改为“三保土”,建高产基本农田。地块之间以路沟相连,山与冲以截排水沟渠相接,山与山以田间道路相衔接,渠与塘池相通。做到水成系,能蓄能排;路成网,交通便利。田间道路与周边公路相连,以青石板为主,配合开挖适量的土质路沟。

(2)强势整合项目,追求综合效应

围绕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泸县确立了涉农项目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系统集成、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统筹实施,综合打造,力求“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一是水务局在项目区,除坡耕地水土流失整治项目外,贯彻全域灌溉理念,结合农村饮水安全、旱山村、节水灌溉、稻渔等水利工程兴建山平塘、蓄水池、引水渠系、提灌站等水利设施,形成“山渠配套、塘田相通、集灌互补”的水网体系。二是交通局组织实施入户石板便民道和进村进组硬化机耕道建设,形成生产便道、机耕道、公路相连的乡村路网,改善农业生产交通条件。三是农业局在已完成坡耕地整治的山包下沟冲实施标准粮田整治工程。四是县政府新农村办公室在项目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对农房、道路、绿化、文化、娱乐、沼气等各项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建成具有川南特色的民居群。2010年以来,泸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及其周边,整合其他涉农项目和民间资金1.5亿元以上。

(3)结合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平台,推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发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种植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蔬菜基地,在项目区形成“山上龙眼,山下水产,栏中畜禽”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行“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渔业”的科学系统产业链,形成多维发展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其中,种植龙眼2 000亩、花椒 1 000亩、枇杷 500亩、优质葡萄200亩,发展蔬菜基地200亩等,引导民间资金约3 000万元在项目区建成养鸡场、养猪场各1个,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

(4)以水土保持工程特有的多效益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促进旅游发展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与现代农业、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沼气、交通、水利、种植养殖等项目有机整合,发展丰富多样的高产农业,建成了龙脑桥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和清洁、生态、文明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通过精心打造,田园风光与项目区内的玉蟾风景旅游区、龙脑桥、宋代石刻、现代化的县城、具有川南特色的民居群融为一体,使得农业生产、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更加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项目区现代化的观光农业,大幅度提升了泸县整个风景旅游区自身的参观价值。各种农家乐也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促进了项目区服务业的发展。

三、模式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

大面积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区域生态恢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年减少土壤剥蚀7.05万t,每年增加蓄涵水 88.02万 m3,项目区植被有效覆盖率增加10%以上,对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空气、水体质量,防洪抗旱等多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使得人与自然走向了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2.经济效益突出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了人地矛盾,弥补了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漏洞,大幅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改造后的坡耕地及周边梯田土质肥沃,基础设施全面,便于产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小机械化耕作,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出。经调查统计每年每亩土地可增加经济收入500元以上。坡耕地综合开发利用与现代化大农业及旅游业发展等多方面相结合,使得农业经济成倍增长成为现实。

3.社会效益深远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彻底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下游旱洪灾害。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社会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吸引了社会闲散劳动力,增加了群众就业率和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坡耕地综合开发与利用,凸显了龙脑桥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的魅力和泸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的美丽,起到了强有力的宣传示范作用,激发了人们的生态保护和参与意识,有力地将泸县人民带上了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之路,拉开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会战。

四、模式的适用范围

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模式是针对泸县典型的丘陵地貌、坡耕地面积比重大、成土基岩易风化、土壤适宜性广且开发利用价值较大、降水充沛、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植被较差等特点,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有较普遍的适用价值,南方土石山区可因地制宜借鉴使用。

[1]泸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泸县水土保持规划[R].2000.

[2]黄耀,代华龙.我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G].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科学研究论文集,1997.

猜你喜欢
泸县坡耕地项目区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泸县农村信用联社:“互联网+”助力转型升级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