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肛滴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的应用

2013-01-31 05:34许士田叶关毅阙建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性

许士田,叶关毅,张 春,杨 敏,阙建梅,李 钢

中药肛滴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的应用

许士田1,叶关毅1,张 春1,杨 敏1,阙建梅1,李 钢2

目的:探讨自拟方(急腹症Ⅲ号)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75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术后6 h开始给予急腹症Ⅲ号方300 mL直肠滴入,对照组36例让胃肠功能自然恢复。结果:治疗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49.8±12.6)h,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率3%,对照组分别为(75.7±12.1)h和22%(P<0.01)。结论:急腹症Ⅲ号方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并减少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

急腹症Ⅲ号;急性腹膜炎;胃肠功能;灌肠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5例,均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行腹腔手术治疗,并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16~75岁,平均53.1岁。其中绞窄性肠梗阻3例,胆道结石伴感染8例(其中胆囊穿孔6例),胃肠穿孔6例,胃肠挫裂伤5例,肝脾破裂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腹膜炎11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59岁,平均51.6岁。其中绞窄性肠梗阻4例,胆道结石伴感染8例(其中胆囊穿孔6例),胃肠穿孔4例,胃肠挫裂伤6例,肝脾破裂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腹膜炎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6 h加自拟方急腹症Ⅲ号,煎汁直肠滴入,以行气通腑、活血解毒、健脾祛湿。方药:生大黄20~30 g,炒枳壳12 g,厚朴12 g,丹参30 g,川芎15 g,红藤30 g,蒲公英20 g,生地黄12 g,茯苓20 g。1剂/d,先浸泡30 min,只取首煎,取汁600 mL,分两次高位直肠滴入。

1.3 疗效观察 观察术后排气时间、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气时间 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早(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n对照组治疗组36 39平均排气时间(h)75.7±12.1 49.8±12.6a

2.2 并发症 治疗组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手术后胃肠功能从抑制到恢复有一定过程,24 h后首先是小肠开始恢复蠕动,胃约在术后48 h恢复蠕动,结肠则在术后56~72 h恢复蠕动。当腹部手术对胃肠干扰过多,尤其是伴腹膜炎患者,胃肠功能抑制时间明显延长,常达96 h以上。手术后胃肠功能长时间障碍,易引发细菌移位、毒素吸收,加上手术创口渗出、炎症反应等因素,易致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和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严重者须二次手术。重视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等危重病人的胃肠功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 急腹症患者多本有湿热内蕴,加之腹腔手术后脏腑脉络受损,血脉凝滞,气机运行不畅,湿热淤互结,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而致术后不能正常排气及进食。其主要病机是湿热淤互结、腑气不通。中医证型为“腑实证”,治则“实则泻之”。治法行气通腑、解毒活血、健脾祛湿。我们自拟的急腹症Ⅲ号方,重用生大黄通里攻下,清除肠道瘀积。肠麻痹、腹胀严重者大黄用量宜大。辅以厚朴、枳壳行气。诸药合用,可较为迅速地恢复胃肠功能,排除肠道积气及有害内容物。厚朴、枳壳等理气中药能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的电兴奋性,促进肠管收缩增进肠管推进功能。大黄可增加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电活动,减少细菌移位发生,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还可改善微循环,清除肠内细菌、毒素和毒物的作用[1-2]。大黄与蒲公英、红藤等中药合用,有很强的清热解毒效果,有“菌毒并治”之效。丹参、川芎、红藤等活血化瘀中药与解毒通下药同用,对后者产生显著增效作用[3-4],能改善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防治肠道细菌移位及毒素吸收。生地黄和茯苓则起生津通便与健脾之效,与上药合用,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共同起到促进肠蠕动,排出细菌和毒素,防止感染,减少肠粘连和肠梗阻等作用。

本观察结果显示,急腹症Ⅲ号能促进急性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排气时间,减少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提示急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抑制严重者,早期应用急腹症Ⅲ号方,在促进胃肠蠕动,提前排气、进食,减少感染、肠粘连和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组患者采用经直肠给药,具有作用和缓、安全、方便、易被接受的优点。

[1]薄世宁,张淑文,王宝恩.中药大黄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62-364.

[2]王其新,段鲁勤,马辉,等.大黄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的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24-25.

[3]尚晓滨,吴咸中,薛小平,等.活血化淤中药对清热通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IV[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54-257.

[4]尚晓滨,吴咸中,薛小平,等.活血化淤中药对清热通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Ⅲ [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50-253.

R656.4+1

A

1007-6948(2013)02-0160-0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由于胃肠功能恢复缓慢,易引起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2010年5月—2012年6月,我们用急腹症Ⅲ号方促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

10.3969/j.issn.1007-6948.2013.02.019

1.浙江省松阳县中医院普外科(松阳 323400)

2.杭州市中医院普外科(杭州 310007)

叶关毅,E-mail:yeguanyi@163.com

(收稿:2012-08-20 修回:2012-12-28)

(责任编辑 齐清会)

猜你喜欢
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性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腹膜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NGAL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单中心近3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结核性腹膜炎与癌性腹膜炎的CT鉴别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