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3-01-31 05:34卫同林席红卫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阑尾阑尾炎伤口

卫同林,师 玲,席红卫

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卫同林1,师 玲1,席红卫2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缝合皮内缝合皮肤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128例应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对照组110例使用传统丝线间断缝合。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为(3.30±0.06)d,对照组为(5.85±0.12)d,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两组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慢性疼痛和排异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吸收线缝合在急性阑尾炎手术皮内缝合皮肤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而且使伤口愈合更加顺利。

急性阑尾炎;皮内缝合;可吸收线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伤口感染仍然是其主要并发症,可达5%~20%[1]。2007年8月—2012年4月,我们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缝合皮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8例,分为研究组128例和对照组110例。均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坏疽性阑尾炎,排除穿孔并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手术前30 min、术后使用头孢二代抗生素及甲硝唑。切除阑尾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均服从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术前情况比较(±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例数110 128年龄(岁)29.5±10.1 34.6±7.3病程(h)31.5±2.3 39.8±4.7术前最高体温(℃)39.5±1.5 39.4±0.9中性粒细胞数×109/L 16.9±5.2 17.3±4.3中性粒细胞(%)88.50±10.2 89.20±5.8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组 连续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右下腹麦氏(或横)切口。切除阑尾后,用纱布擦尽阑尾周围渗液或脓液,不放置引流管。

对照组采用丝线间断缝合腹膜、腹内斜肌筋膜、腹外斜肌筋膜、浅筋膜和皮肤,术后7 d拆线。

2.2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怡乔TM(POLYGLACTIN910)4-0(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更换手术器械,用500 mL生理盐水分3次冲洗伤口。用可吸收线8字缝合腹内斜肌膜1针。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浅筋膜缝合1针。连续缝合皮下,皮内缝合皮肤。各层缝合结束均采用阿伯丁打结法[2]。皮内缝合结束后,线结埋于皮下。术后第2 d换药1次,不拆线。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最高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日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日数明显缩短,如表2示。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以及住院日数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以及住院日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128 110手术时间(min)51.52±2.32 49.90±1.57术后最高体温(℃)37.42±0.50 37.73±0.10术后住院日(d)3.30±0.60a 5.85±0.12

3.2 随访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2个月。

3.2.1 感染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随访率80%,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随访率82%,伤口感染4例,其中1例为迟发感染(术后1月后发生),3例为术后1周内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两组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2 伤口慢性疼痛发生对比 伤口慢性疼痛(疼痛评分VAS>2)研究组2例,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2.3 伤口排异反应差异 伤口排异反应研究组1例,发生于术后2周,皮肤打结处有少量渗出,剪除线结后愈合;对照组9例,发生于术后1~3周,经换药后愈合,其中1例持续一年之久(每月排线结1个),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皮肤较美观,对照组拆线后7例铁轨样疤痕。

4 讨论

4.1 手术缝线对切口愈合的影响 急性阑尾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化脓或穿孔性急性阑尾炎中多见。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有效抗生素的应用,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已较少见。笔者认为,合理选择运用合适材质的手术缝线、适合切口愈合病理生理的缝合方式,也是影响术后伤口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4.2 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评价 有研究显示,使用抗生素加一期缝合切口,并不会增加伤口感染率。延迟缝合切口可以有效降低坏疽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3],但是这样会明显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伤口反复换药及二次缝合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实验共238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分别运用传统丝线缝合和可吸收线缝合(连续皮内缝合皮肤),结果表明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并不会影响污染切口的愈合和加大伤口感染的几率。相反,对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行右下腹手术切口,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皮肤作连续皮内缝合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4.3 使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优点 可吸收线做皮内缝合,有张力强度高、组织反应低、吸收完全、有抑菌功效、缝线质量可靠,无缝线发毛或断裂等优点,并不会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研究组128例仅1例伤口感染,并不比对照组增加(4例)。因伤口使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不必拆线,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缩短近3 d左右),并且消除了患者对拆线时疼痛的忧虑。POLYSORBTM4-0可吸收线在术后70 d左右将完全吸收,减少了伤口愈合后因线结长期存在而出现的排异反应和疼痛不适,同时皮内缝合时皮缘对合严密,间隙小,可完全由上皮组织修复,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少。因此,皮肤愈合后的疤痕更加狭窄,对于年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在规范使用抗生素及严格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是值得推广的。本研究的病例中,并不包括阑尾穿孔且术前已有明显弥漫性腹膜炎表现的患者,因为这些病例都采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而且术后伤口极易感染。对于这类患者伤口的处理和缝合怎样才最妥当,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66-367

[2]Stott PM,Ripley LG,Lavelle MA.The ultimate Aberdeen knot.Ann R Coll Surg Engl.2007 October;89(7):713-717.

[3]Chiang RA,Chen SL,Tsai YC,et al.Comparison of primary wound closure versus open wound management in perforated appendicitis[J].J Formos Med Assoc,2006,105(10):791-795.

R656.8

A

1007-6948(2013)02-0168-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3.02.023

1.山西省晋城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晋城 048000)

2.山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太原 030013)

卫同林,E-mail:15296669158@139.com

(收稿:2012-06-20 修回:2012-12-22)

(责任编辑 周振理)

猜你喜欢
阑尾阑尾炎伤口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阑尾真的无用吗?
阑尾炎能自愈吗?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伤口“小管家”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