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潮籍女诗人冯素秋研究

2013-04-06 08:08刘文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潮州

刘文菊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冯铿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1],而且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被称为革命女英烈。冯铿有一个姐姐叫冯素秋(1894-1924),却鲜为人知。冯素秋不仅家学渊源,遍读诗书,工于吟咏,有诗词稿《秋声》集二卷,而且胆略过人,曾立志要继承秋瑾的未竟事业,秘密策划革命,准备起义。武昌首义成功后,她放弃革命计划,与丈夫蔡梦香一起在潮汕兴办女子教育,开设“困而学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倡导女性独立自强,是潮汕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作为潮汕早期的革命者、教育者、女权者、女诗人,堪称一代女杰。可惜,因在新加坡教书期间,过度劳累染病,未满三十而亡,诗词稿在日寇陷潮时被毁,生平事略也散见于地方文献史料中,几乎被历史所湮没。

根据潮籍作家许美勋、许其武父子的两本传记《冯铿烈士》、《十月先开岭上梅——冯铿传奇》以及其他冯铿研究的相关文献史料,可以粗略勾勒出冯铿的家庭状况。冯铿的父亲冯孝庚祖籍浙江杭州,出生在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富有文才。少年时跟随当幕僚的父亲来到广州,后宦游潮州,饮酒、赋诗、会友、教书,是粤东一带的古文名宿。母亲卢椿祖籍浙江绍兴,卢氏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绍兴师爷”,未满十岁时,举家迁至揭阳,父亲在清廷大臣丁日昌的门下做幕僚。卢氏上过私塾,聪慧能干,会流利地讲国语、粤语、绍兴话、客家话、潮州话,曾在汕头友联中学任教。他们的婚姻虽是由父母包办,但也还差强人意。冯家一共有五个孩子。大儿子冯印月,文弱消瘦,风流潇洒,颇有诗才,以教书为生,曾任汕头岭东中学校长。与饶锷是至交,为“壬社”诗社盟员,与石铭吾、许伟余、杨光祖等相互唱酬诗词,诗名甚广。他曾在凤湖写过一首七绝:凤泊鸾飘何日已,湖光山色入秋初。金欧满眼胸残缺,“天问”书成恨有余[2]16。饶锷在《与冯印月书》一文中称赞他“足下论文具有只眼非同流俗泛泛者”[3]73。许伟余在《哭冯印月》一诗中称他诗才敏捷为“捷急愈响报,四韵八叉成”[4]。抗战期间,冯印月曾为潮汕地区共产党主办进步刊物《谷声》定刊名、组稿审稿。后来不幸客死于惠来城外的一所庙宇里。小儿子冯瘦菊(字白桦,小名石虎)出生于1902年9月9日,狂狷自由,善诗嗜酒,颇有名士派头。与潮汕革命领袖彭湃、杨石魂、李春涛是密友,与郁达夫是诗友,与许美勋一同发起火焰文学社,主编《火焰周刊》。曾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历经汀泗桥等战役,直捣武汉三镇。在《武昌城外马上口占》一诗中慷慨高歌:“千里驱驰百战来,武昌城外大江回。夕阳红似征人血,管领河山要霸才。新垒荒城草色黄,龟山云树晓苍苍。腥风十里从军曲,战马长嘶过汉阳。”[2]19冯氏父子三人在潮汕一带诗名盛传,曾被《岭东报》主笔许唯心称为“汕头三苏”。家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冯素秋,小女儿是冯铿。另外,家里还有一个被称为“白毛”的老妾,常年在厨房忙碌,悲愁阴冷,有一个二儿子为老妾所生,离家当兵,不知下落。

许美勋在《冯铿烈士》一书中有一些描述冯素秋的片段:姐姐素秋,比冯铿长10岁。当她二十岁时闹自由恋爱的事,轰动了整个封建的古老的潮州城。她的叫号和悲歌,她的怒眉漫骂,她那火热的斗争……这些尖锐深刻的印象留在妹妹的脑力永久如新。……姐姐没有错,她那样慈和、正直、豪爽、多情,这些难道是不对吗?假如有错的话,一定是爹妈,因为他们反对她的恋爱。姐姐爱一个男人,她是知道的,虽然那时还只一知半解,但总是同情姐姐。因为姐姐对她很好,教她读了好多旧诗词。很好听的像唱歌似的那些诗词,不间歇地响亮在她的嘴里。……去年春天姐姐病得很严重时,她从姐姐的干皱颤抖的手中接过来的是一包诗词稿。姐姐最后的几句话是:“我们做女人的受罪特别深,你要有志些,将来替女人们复仇,旧礼教真是猛虎……你要学武松,你不是佩服武松的英雄气概吗?……”“不,我要学秋瑾!”[5]许其武在《十月先开岭上梅——冯铿传奇》中也记写了冯铿姐妹之间的似海深情,姐姐素秋不仅是冯铿的文学启蒙和思想启蒙老师,还是她的人生楷模,姐妹二人敬仰历史上的奇侠女子,立志要做秋瑾和索菲亚式的女革命家。姐姐坎坷不平的短暂人生让冯铿悲愤不已,永难忘怀,《深意》(四一)这首小诗即表达了对姐姐的深刻怀念之情:“姊姊面对面的抱妹妹在怀中/在充满着爱的注视里/两个人眼睛中互映着影儿/姊姊呵,你的影儿现在虽不再在我眼里/但却深深地印入我的脑里了”[6]这些记叙的碎片是为了映衬冯铿个性气质和革命思想的成长过程而侧笔带过的,并没有再现出一个清晰完整的冯素秋形象,有关冯素秋的生平事略还是比较模糊的。

2010年《饶锷文集》出版,其中收录有《冯素秋女士传》[3]116一文,原文是用没有句读的繁体文言文写成的,共767字,是一篇关于冯素秋生平事迹的传记,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饶锷(1891—1932)为清末民初潮州大儒,其天啸楼藏书达十万卷而闻名于世。该文是饶锷于1924年应友人蔡梦香之请,为其亡妻冯素秋即将刊印的诗词稿《秋声》集所做的序文。文章详细介绍了冯素秋其人其事,盛赞她的人格品质、才情诗趣、谋略胆识,也讲明了代写序文的多重缘由,既是为情义所重,也是为冯素秋被世人视为离经叛道的女子而正名,更是为现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而呐喊助威,鼓励更多的女性像冯素秋一样追求独立自主,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冯素秋的丈夫蔡梦香(1889-1972),字兰生,潮州城人,是著名的诗书画家。早年就读于金山中学,上海法政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4年与冯素秋结婚,二人一同在潮州兴办教育,开设“困而学舍”。1922年同赴新加坡,在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任教,1924年因冯素秋染病回潮州。1947年至1948年应饶宗颐(1917-)之邀在潮州修志馆参加“潮州志”的编纂工作。1948年定居新加坡,以教书为生。蔡梦香不仅是饶锷的至交,还是儿子饶宗颐的书法启蒙老师,饶宗颐在《自书学书经过》一文中回忆到:“余髫龄习书,从大字麻姑仙坛入手,父执蔡梦香先生,命参学魏碑。”[7]饶宗颐对蔡先生尤为敬重,1972年蔡先生去世,他撰写了《蔡梦香先生墓志铭》,以托哀思,1977年又为《蔡梦香先生书画诗集》题辞,以垂永念。饶先生不仅盛赞蔡先生的卓绝艺术成就:“公耽思旁讯,喜为诗,重意而轻辞,不傍前人蹊径,刃迎缕解,戛戛独造。”“先生素工诗,殊无意于诗,随作随弃。早岁耽书法,磨砻浸灌既深,晚乃移书入画,所造更为超胱迥绝。”而且还妙趣横生地描摹了蔡先生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先生寝无床,喜蜷屈卧醉翁椅上,终日在呵欠吐纳之中,一生离于梦者,仅十之二三。”“自擘窠小楷,波磔点画,靡不殚究。锲而不舍,若有神鬼役其指臂,而执笔之法屡易,老而日新,自出机杼,俯仰古今,无当意者;晚岁书所造益奇,而解人不易得矣。”[8]140蔡先生不愧为潮汕艺术史上超凡脱俗的高洁之士。

《蔡梦香先生书画集》中有三首怀念冯素秋的诗,可见蔡先生对冯素秋情深意长,永念在心。

《悼亡》

壬辰冬夜

素秋之死距今已三十年,未曾如梦也,今忽得之,殆相见期不远也。

人生忧患始识字,多才薄命岂天意!

九泉无计寄泪言,此恨绵绵到何年?

白头相许竟自老,燕泥落尽空梁倒。

云游今夜梦境奇,卿乘彩鸾我青螭。

客窗酒醒剩孤影,一灯矮榻忆遗诗。[8]29

她的遗作秋声集中有“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句。

《纪梦》

分明历历是何因?醉榻无端与共陈。

十载交情如水淡,却从梦里一相亲。

《己亥复活节夜困酒假寐,梦与亡室素秋同游白云乡醒后感作》[8]68

人生忧患始识字,长才短命殆天意!

九泉无计寄泪言,此恨绵绵四十年。

白头许共竟自老,燕泥落尽空梁倒。

销魂今夜梦境奇,卿乘彩鸾我青螭。

酒醒客窗对孤影,一灯似豆忆遗诗。

不许人间留只字,残稿罹殃岂料意。

天乎天乎复何言?辜负苦吟生之年。

芳菊久凋陶潜老,东流去水难西倒。

安得返魂仙术奇,一如春雷起蛰螭。

岁岁空逢复活节,肠断秋娘折枝诗!

注:素秋,冯氏,字菊芳,能诗。原籍浙之仁和县人,父宦潮,因家焉。十九于归予。年未三十而逝,遗稿秋声:二卷。未付梓,日寇陷潮,遭丧失,可惜也!稿中有“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句。[8]63

《悼亡》和《纪梦》写于1952年的一个冬夜,是记写梦中与素秋亡灵相见的情形,虽然二人相恋相守不过短短十年,三十年来却一刻也不曾忘怀。诗人对多才薄命的素秋扼腕叹息,含泪寄言,表达深刻的哀悼之情。诗中化解素秋《秋声》集中仅有剩句“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的凄凉意境,以抒发沦落天涯、形影只单、魂断寒夜的孤寂与凄清,悲痛欲绝,似乎大限之期迫近,读之令人无限悲凉。时隔七年之后,蔡梦香在1959年3月22日复活节这一天再次重写了这首诗,《己亥复活节夜困酒假寐,梦与亡室素秋同游白云乡醒后感作》仍然是记写梦中与素秋相见的情形,只是更改了几个字,感情却更醇厚,对素秋的怀念之情四十年来绵绵不绝,并不曾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弱。这首诗痛惜素秋生前苦心吟咏,不料诗稿全部被毁。慨叹时光不可回转,素秋早已香消玉殒,诗人也是古稀之年。诗人在象征着重生与希望的复活节里,祈祷能有返魂仙术让素秋起死回生,再做神仙俦侣,但却是年年空盼,岁岁肠断,只能梦里相见。读之令人肝肠寸断。在这首诗后,蔡梦香做了一个小注,简略介绍了冯素秋的生平,交代了当年准备付梓刊印的《秋声》集,在日寇侵华时,潮州陷落,诗稿丧失,甚是可惜,只是存留“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一句而已。

著名潮籍学者、诗人、艺术家萧遥天1964年写过一篇评介蔡梦香诗书画的文章《死生不出地球外,四海六州皆故乡——蔡梦香先生的诗书画》[8]4,文章忆及1947年在潮州修志馆结交蔡先生的情形,说蔡先生“清癯如鹤,天真如婴儿”,虽然是出生书香门第,却“随和脱略,老少同欢”,生前已自己写好墓志铭随身携带,极其潇洒旷达。蔡梦香一生假醉沉梦,超凡脱俗,常常沉醉于吟诵中,深情痴迷,非同凡响,人皆诧异。萧先生回忆,蔡梦香曾“笑着告诉我一件年轻时代值得骄傲的罗曼谛克,他太太所以彩球抛与,正发端于他那抑扬抗坠的书声呢!”这件事应该就是当年在潮州城轰动一时的冯素秋恋爱事件,二人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成为了美谈。萧先生认为“先生治诗,出入唐宋,放旷馨逸,风格一如其人。”特举出一例,认为《己亥复活节夜困酒假寐,梦与亡室素秋同游白云乡醒后感作》这首诗是“梦老梦境的点滴消息。秋娘岂慕书声来归之知音人乎?”诗中的秋娘——冯素秋就是蔡梦香一生魂牵梦绕的知己俦侣。

综上,根据以上文献史料可以列出冯素秋的生平事迹:1894年9月出生;1912年鮀江女子师范毕业;1911年策划革命;1914年与蔡梦香结婚;1914年至1922年在潮汕办学;1922年前往新加坡教书;1924年2月病逝。冯素秋作为潮汕现代史上较早觉醒的一代女性,受到辛亥革命思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筚路蓝缕,大胆叛逆,堪称一代女杰,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

附:

冯素秋女士传

饶锷

女士氏冯,名菊芳,字素秋,原籍浙江仁和。父孝根先生通儒术,渊博有文。兄印月、弟瘦菊,俱以诗知名当世。女士幼而聪慧,秉承家学,子史百氏,咸造其藩,尤工吟咏。每有作,则好事者辄窃登报章,《岭东日报》载女子诗自女士始。

年十八毕业鮀江女子师范,往来潮汕,恒短服而男装。当清之季世,士怀故国,海宇骚然。其间,以女子言革命者,有山阴秋瑾名最著。女士以浙产侨居潮州,读其书颇韪之。慨然以继起,廓清自任,密与其戚卢君青海规划革命,方略甚悉。会武昌首义,清帝逊位,女士闻之跃然大喜。夙愿既售,则退而温习故籍,向所策划,终自闭不告人。

寻适蔡君兰生,称佳偶。任地方教育者殆十年,所造就颇伙最。后与蔡君浮海授学新嘉坡,伉俪交勉。在外二年,以勤劳得瘵疾而归。民国十三年二月某日卒,年三十有一,子一人名兰孙。

女士既死,蔡君悼之,哀无所为计,则裒其遗诗如干首,署曰《秋声》,将梓以问世。来告其友饶锷,曰:素秋于兰生非寻常夫妇也,其视兰生若兄,兰生亦视之若弟。其归兰生也,实以文字相感召。顾兰生家贫又自惭才弱,终无以副素秋所慕。而素秋与兰生相守以至于死,未尝有一日慊于词色。其为人沉毅端重识大义,内谨饬而外矫然。是固不拘牵于小节,而能以道德自绳者。中间奔走教育,其颠顿劬劳之状一于诗发之。今素秋死矣,年之永不永何足论?独其行事,兰生深惧其泯没,无以慰知己于地下。念平生执友积学能文章者莫吾子,若敢乞一言为之论次,俾书诸卷首。若然,则微特兰生之感焉不既,即素秋虽死可无憾矣。

凡蔡君之所以称述其妇者如此。嗟乎!吾国女权不振垂四千年矣。古传所称女子懿德,大抵皆偏重于家政伦常。其有涉书史,干外事者,则世以为大悖。自欧风东渐,往时妇德之说稍稍撤其藩篱。然媕娿淫荡者,又扇于自由恋爱,时有越轨逾闲之事。守旧之徒群起诋击,至归咎于女学之不宜兴。得行循中道,贞毅磊落如女士者,著其事,以间执言者之口。此自,天下之人之有心于扶植女教者,皆乐道之。矧余夙习于冯氏,与女士之兄印月尤契,蔡君又余所故善者,其于女士之殁,又乌可默焉无言?宜乎,蔡君之欲得余文,而余不能以不文辞也。既应其请,遂传之如右,并为推论,以与世之为女子者朂焉。

[1]姚辛.左联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02.

[2]许其武.十月先开岭上梅:冯铿传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饶锷.饶锷文集[M].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

[4]蔡起贤.沧海遗珠慵石诗[J].潮学研究,1995(4):226.

[5]许美勋.冯铿烈士[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12.

[6]冯铿.重新起来[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368.

[7]饶宗颐.我的学书经过[J].香港潮州商会会讯,2006(6).

[8]蔡梦香.蔡梦香先生书画诗集[M].新加坡:新加坡南海印务有限公司,1979.

猜你喜欢
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寻找潮州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蔡焕松作品选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我们的“潮州文化班”?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曾纪渠与19世纪晚期潮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