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跨文化传播:现代文化差异互动的一种诠释

2013-04-07 04:03丁小然李明娟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流

丁小然 李明娟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临沂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4)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发展之迅速已经远远超出技术变革层面,逐渐以文化要素的姿态感染和影响着人类思考与行为的方式。正如美国著名网络研究学者巴雷特所说,“互联网已发展成为现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互联网,是在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偶然带有人际沟通功能的。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

一、文化的边界与功能

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是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民族、国家与宗教信仰这些社会因素既有可能成为文化的暖巢,也为区分不同文化提供了天然的依据。讨论跨文化传播就需要首先对文化的概念有明确的界定。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自古就有的词汇,最初在《论语》、《说文解字》中出现是作为单字——“文”或者“化”单独使用的。较早将这两个字连在一句话中使用,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逐渐合成一个整词,本义为“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西方现代社会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是人类学的鼻祖泰勒,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份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这一说法如今被奉为“文化”的经典定义。

文化是多元的、复杂的和普遍深入的。文化最初的自觉和自主使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要素存在、被感知。文化是人类内心的精神体验,通过文化人们将更容易理解和融入一个群体,适应环境,为异地生存提供一个可靠的精神屏障。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成员被要求正确地、自觉地、统一地行动,而由于生活惯性,这种行动又是可以预测的。王诚在《通信文化浪潮》一书中从个人、团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将文化的功能进行整合,概括为三个方面:从个人层面上看,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从团体层面上看,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随着网络触角的延伸,文化还将出现在新的社会交往领域中,影响着差异化文化间的交往行为,可以预见,新的文化功能的产生是必然的。

二、跨文化传播:突破文明差异的精神交往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文化差异使跨文化变得必要和必须,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使文化的外延得以不断拓展。跨文化传播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普遍习得的一种生活方式。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很早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并建立起“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

有关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解释。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给出的定义是,“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类似的一种研究被称为传播文化对比研究(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研究的是不同文化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常,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被人们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注]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页。与之对应,西方学者对跨文化传播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跨文化交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展开。”[注][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与“跨文化传播”类似的一个概念是“国际传播”。根据日本学者鹤木真的定义,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显然,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机器,传播目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国际传播往往与国家、民族利益纠缠在一起,因而使它更加表现出教化的意义。国际传播强调文化之间的共性,而跨文化传播则更强调文化的边界与差异,这成为两者间的显著不同。

“全球传播”也是一个常与“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相提并论的概念,它几乎囊括了不同文化间交流和沟通的方方面面。网络出现后,全球传播的主体更加细化,民族、国家、集体、个人也都具备有了传播的能力和媒介。主体扩大化的后果是把关的相对软化,这也成为全球传播面临的新问题。

认清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网络媒体来说,不仅可以寻找增强传播效果的策略,也有助于认识网络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在不同文化之间会发生跨文化传播呢?这就涉及其产生的原因。从交流场所来看,跨文化传播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国际领域和国内领域。发生在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大致出于三种原因,一是科技和信息产业的革新,二是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三是世界经济领域的转移[注][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一国之内,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是群体文化,它是指社会中的某一类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信仰、价值观、语言共同性、非语言行为和特征等,但是却不享有主导文化的权利。一般来说,在美国存在五种群体文化——拉美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穆斯林裔美国人和混血种族,他们对美国文化和美国经济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主流文化对待其它文化的态度,一方面是其包容度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国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存。

三、网络的传播整合与跨文化意识

仅就传播方式而言,网络最初只是以一种新传播技术的姿态出现的,但是,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注][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8页。网络媒介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深入,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渐呈现出对传统传播方式整合的趋势。

(一)网络的传播整合功能

互联网带动的是跨文化传播从行为层向信息层的转化,国家和居于强势地位的主体不再是跨文化交流的唯一主宰者,个人也可以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国内有学者依据交际工具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将人类跨文化交际阶段做了三重划分,包括“农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以前初始的跨文化交际阶段、工业社会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跨文化交际阶段以及后工业社会因网络交际问世而出现的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阶段”。[注]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这一划分把网络的出现作为跨文化传播划时代的标志。网络不仅是以第四媒体的身份存在的,它还整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资源并重新组合,在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性的前提下,还表现出了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交互性体现在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双向作用的个体;个性化特征也在交互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每个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取向加以检索,个性化的色彩可想而知。这也是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差别, 网络传播使信息的个人化、分散化成为可能。

目前,在整个网络中,97%的内容是用英语书写的,其次是日语、法语,而有几千年悠久传统的汉语仅占0.3%。文化的积淀程度并不一定等同于文化话语权,尤其是面对网络传媒,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传播的数量和质量同样重要。

(二)网络跨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意识

一个主体在跨文化传播中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其跨文化意识,网络环境下也不例外。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贾玉新认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美国哲学家格里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以及英国语言学家里奇(Leech)的‘礼貌原则’提出之后,似乎人们都以固定的方式进行交际。这是以牺牲文化差异为代价,寻求普遍性的做法。对于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来讲,文化差异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注]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根据文化之间差异的本质,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中,比如中国、朝鲜,环境因素让人们崇尚和谐的社会关系,集体主义是高于个人主义的;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如美国、英国,个人主义却高过集体主义,个人奋斗让人们崇尚对抗,竞争,在言语上更为直爽。这种文化的深层差异也构成了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们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基础。学者胡文仲认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方块汉字的形象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思维,而注重逻辑推理的科学实证论和强调个体奋斗的二元论形成的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这正是中西文化发生冲突的哲学根源所在。学者们大都赞同用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承认文化差异,同时积极地研究文化差异前提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可能性,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应当是每个人所应当具备的。

四、网络跨文化传播:虚拟世界的现实元素

跨文化传播代表的是不同种群文化之间的交锋与融合,这正如同太极中的“推手”,在你来我往的博弈中实现求同存异,彼此共存。网络只不过是为跨文化传播置换了一个全新的拟态环境,交际的内容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不同的是由环境引发的受众心理与交往方式的改变。文化差异与双方交际的不在场,加剧了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心理负担,这种难以言尽的心理状态用“虎尾春冰”一词来形容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研究网络跨文化传播,就需要建立在了解跨文化传播主体心理的基础之上。

(一)网络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网络这一独特的交际环境,势必会对受众交往中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全新而在的,而是均能从受众在现实交际的心理常态中找到依据,只不过网络环境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1.匿名心理。从信件,到电报,到电话,再到如今的网络,不在场式的交际方式始终贯穿在人类通讯发展史中,多数情况下交际双方通过约定性的符号(语言、文字、图像)交流彼此。其实,受众只有面对自己时,才更有可能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似乎是为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提供了一件隐身衣,可以穿越道德与法律的间隙。但IP地址的存在无形中又赋予了人们网络时代的身份定位,网络交际也因此并非绝对的匿名。匿名为不同文化的自由畅快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彼此间文化背景不同反而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作为“谈资”,更容易吸引对方的兴趣。

2.自我角色认知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期望内化为对自身的期望系统而获得和形成的外在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里昂·奥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心理失调”的说法,这种心理失调的其中一个方面表现在不同文化习俗之间,即两个认知元素在某种情境下可能是完全不失调的,但由于某种文化习俗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就成为失调。比如一位喜欢吃牛排的美国人明知牛是印度的圣物,还要在印度吃牛排,这显然是失调的。网络中没有地域界限的交际往往会使人们轻易陷入到认知心理失调当中,造成文化冲突。

3.戒备心理。在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里,自律应当是胜过他律而存在的。网络作为一个浓缩的社会群体也存在违反法律或道德的行为,需要人们具备心理防范意识。尤其是当面对跨国界、跨文化的网络交流中,当涉及敏感话题或政治事件的时候,彼此之间会不自觉地产生戒备心理,在交际中会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以保证自己和所属文化的相对安全。

4.从众心理。交流的过程是有规范可循的,尤其是当面对不同文化范围内交际对象的时候,更是要遵循先前了解到的、社会所劝导的行为规范进行。根据奥斯汀格的观点,个体采取从众是为了减少在群体中的认知失调。在网络跨文化交际中,过分的与众不同和挑战文化规范不但会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也会使自身心理失调,从而产生孤独与失落感。

(二)网络跨文化传播的中介

正如古地库恩斯特和金所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在符号与所指物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并且因文化而异的。”网络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群体所使用的“符号”有可能是群体文化约定俗成的,或者是跨文化通用的,但更多情况下却可以是随意的和主观的,以表现个性化的特色。而且由于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差异,真正的心灵交往通过网络平台往往不能梦想成真,即使双方在网聊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也对很难移植到现实场景中,因而存在着很大局限性。

“在猜想中交往”,网络上的交际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网络中跨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不同文字符号的转换,这就需要解码中介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广袤的网络世界没有让我们失望,各式各样的翻译软件尽管并不成熟却已经能够初步解决此类问题,这就使得网络中的跨文化交际要比现实中容易得多。但只有流畅的交际才容易产生理解和认识,显然网络翻译软件并没有一蹴而就地彻底解决语言差异的难题。现阶段,网络跨文化交际的舞台上仍然站满了熟悉外语者的身影。

仅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中语音和视频交际是完全可行的,但现阶段文字交际仍是主流。文字交际不会暴露个体的容貌、服饰等非交流要素,容易彰显个人的特点,给交际双方带来神秘的魅力。使用文字的好处如同报纸相对于电视的优点一样,更利于交际者理清思路,加强所要表达内容的深刻性,内容直观容易保存。交际双方的不在场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静下心来,按部就班地表达,避免了无形中的文化冲突(由于服饰、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冲突),但网络交际的时间限制有时也会减弱交际中理性的成分,交际的速度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在聊天室,或者利用QQ、MSN等实时通讯软件交流的过程中,表情和图片交流的比重在不断增长。简单、直白、明了的表情或有趣的图片出现在聊天中,往往会起到多句话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网络中流行的“兔斯基”表情,凭借简洁易懂的线条勾勒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感情丰富的卡通形象,尽管它没有面部表情,但喜怒哀乐在它身上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得以表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出现后便风靡于网络。此外,表情和图片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穿透语言和文化的屏障轻松沟通,省却了不少麻烦。这种作用与面对面交流中手势的功能类似,都是很好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介。

五、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际的特征

以往的跨文化交际总是由于时空的局限性而受到制约,网络的出现则有力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广泛的、全民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而且与传统跨文化传播相比,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跨文化格局,更加富于时代和技术个性特征。[注]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这些特征表现在:

第一,网络中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中进行的,交往空间的改变带来了交往方式的变化。间接性与否成为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水岭,网络中的交际是双方都不在场,以计算机为中介传递符号化了的情感信息,因而可以说,网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符号的生产、交换、解读和存储。网络环境下,伴随跨文化交往空间扩大了的还有传递符号的异化和情感的不真实性。

第二,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海量信息相对称,以此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极大地丰富了彼此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性和优化配置。比尔·盖茨曾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信息也如同每个人的指纹一样有着千差万别,只有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才能使个性化的信息得以复制和传送,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将原本属于个别区域文化的资源转变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融合和共享。信息在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不但有利于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误会,而且不同信息的交汇与融合往往伴随着新信息的产生,有限的资源被最大化地利用。

第三,网络的诞生使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广泛,世界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亲近。生活在北京的小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向哈佛大学的教授请教,英国的家庭主妇在自家厨房就可以向中国主妇请教宫爆鸡丁的做法。“地球村”的概念从未像今天这般如此贴切地反映在真实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或者说是家用电器。

第四,网络使跨文化交际的双方都以主体的地位存在,交际的语言不再限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相对于生活中文化的强势与弱势的差异,互联网时代更强调“求同存异、平等对话”。这种交际的相对匿名性和隐蔽性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社会属性形成了遮蔽,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取代了职位和身份的指令。在网络中组织并非一定要在话语权上超越个人,博客、播客、电子杂志、微博使“自媒体”的概念深入人心。跨文化网络交际的语言不再限于英语、法语、汉语,一幅图片、一个表情、一个数字符号或者是一种声音,只要解码正确都可以为沟通开通方便之门。

第五,与世人眼中网络无限多的优点相比,网络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价值观冲突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清洗在网络中将会变得更加普遍。毕竟跨文化是在迥异的文化之间展开的,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资源,发达国家在网络中可能拥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话语权和倾销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的无缝传播,西方文化潜移默化中正在改变着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英语文化对非英语文化的侵蚀也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究竟如何减少文化之间几乎不可能消除的价值观冲突,难道是彻底封锁网络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同西方谚语中所说“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网络产生的负面效应还必须用网络的力量去解决,这也正是当前社会应当着力去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交际羊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