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高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3-04-08 21:49孟凡荣胡金玲武国宏王秀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泌尿系肾盂磁共振

孟凡荣,胡金玲,张 健,武国宏,王秀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MRU)是近年来伴随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泌尿系造影检查新技术。具有无辐射、无需造影剂、无创、安全、可重复等特点。它具有定位准确,定性准确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广为应用。现将我院2011年9月开展泌尿系水成像技术以来至2012年9月的52例MRU患者检查资料进行了总结研究,旨在探讨MRU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进行 B超检查,34例进行了肾盂造影,44例进行 CT检查。男38例,女14例,年龄5~73岁。临床一般表现为腰部胀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6h,禁水4h,检查时憋尿。采用美国 GE公司3.0T超导磁共振机,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位置定位上至双肾,下端包括膀胱。首先进行轴位脂肪抑制 T2W I及冠状位普通 T2W I扫描。然后进行冠状面重 T2WI水成像扫描,层厚 3.0mm,连续无间隔 40层 ,视野 40cm× 40cm,激励次数 6次,图像矩阵256×192,常规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及预饱和技术。嘱患者自主平稳呼吸,使用呼吸门控。扫描所采集数据传输至 GE公司 ADW4.4工作站,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处理,并使用感兴趣区剪切技术去除周围与泌尿系影像重叠的无用影像。

1.3 图像分析

重新建立多角度观察的三维最大强度投影图像[1]。所获得图像全部经由两位资深影像主任医师及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评价,阅片前详细了解患者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观察主要内容包括:图像成像质量,正常泌尿系显影状态,异常图像判断有无梗阻,梗阻位置、程度及其特征,然后结合临床判定疾病位置及性质。

2 结果

2.1 52例 MRU扫描患者中,两例因患者躁动伪影过重无法配合检查而不能正常观察。其余50例均可满足诊断要求,成功率为96.2%。

2.2 7例正常对照组MRU均完成扫描,双侧肾脏依据含尿液量而呈不同程度显示正常的肾盂、肾盏。输尿管则为稍显浅淡的走形自然的线条样曲线。膀胱则依据含尿液量而呈不同程度充盈样显示。

2.3 其余43例阳性患者MRU都不同程度表现为尿路梗阻,表现单侧梗阻的病例为38例,双侧梗阻的为5例。并且均能清晰地显示梗阻部位及扩张程度,定位准确率为100%。除5例MRU术前未能明确诊断外,其余病例结合平扫及临床资料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定性或临床 B超、CT及治疗后明确的诊断相符合,定性准确率为88.3%。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狭窄28例,狭窄处以上输尿管、肾盂、肾盏不同程度扩张。狭窄原因为结石的为24例,可见扩张的输尿管内高信号的液体底端低信号结石影,在普通扫描当中显示为双低信号,边界清晰。外压性狭窄3例,2例为前列腺增生压迫输尿管,造成局部狭窄 ,而表现为轻度肾盂、输尿管受压处以上扩张。输尿管肿瘤的为3例,MRU显示为输尿管腔内不规则软组织中等充盈缺损影上方输尿管扩张,肿块勾勒出类似“高脚杯”,下方输尿管可呈截断、鼠尾。炎性改变 1例,梗阻情况较轻,梗阻部位表现为一段内壁略显增厚毛糙欠规则线条样狭窄改变。泌尿系发育变异及畸形13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表现为输尿管上段明显扩张、迂曲,向中线移位在L3~4右侧椎弓根内侧下行,与扩张的肾盂形成“S”形改变。重复肾、输尿管畸形2例,均为女性,MRU表现为两个分离的肾盂、输尿管系统,上下肾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均伴有不同程度肾积水。其中1例病例一侧重复肾盂显著扩大,局部肾皮质变薄,输尿管明显扩张呈巨输尿管样改变。输尿管囊肿2例,表现为位于膀胱后外侧偏底部的囊袋样均匀液体信号影,扩张的输尿管形成“蛇头”样改变。

3 讨论

水成像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水长 T2特性,在超长 T2WI加权像中,水样成分(泌尿系官腔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尿液)液体具有超长 T2弛豫值高信号,远远大于其它组织 T2弛豫值较短呈低信号的特点[2],选用足够长的重复平均时间 TR(TR>3000ms)配以超长回波 TE时间而得到重 T2加权像。其它组织的横向磁化矢量几乎完全衰减,因而信号强度很低甚至几乎没有信号。而含液体的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等空腔内的水样液体结构由于 T2值很长仍保持较大的横向磁化矢量呈现明显高信号,从而勾勒出含液体器官的轮廓形态,达到类似于注射造影剂进行肾盂造影的效果[3],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临床泌尿系检查技术。自1986年 Henning等首先应用重 T2快速检查序列检查泌尿系统扩张性疾病以来,1995年 Rothpearl等将脂肪抑制技术加以引用,改进了此项技术。1996年 Aerts等报道采用半傅里叶变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技术[4],更是使得MRU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目前高场强磁共振MRU主要技术参数包括长TR、长 TE、脂肪抑制、预饱和技术等,既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又可得到十分满意的图像。总结本组病例,我们认为MRU对泌尿系统病变的部位、肾盂肾盏、输尿管的狭窄和扩张程度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例如2例输尿管下段因手术而致局限性狭窄并发肾积水患者,逆行静脉肾盂造影时患侧上尿路未明确显影,膀胱镜检查逆行插管大狭窄部位时导管受阻,结果导致检查失败。改行MRU检查则清晰地显示了梗阻部位、狭窄程度、狭窄长度,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正确的诊断。在诊断输尿管狭窄所导致的梗阻性积水时对于病变性质亦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输尿管结石表现为近端杯口样充盈缺损。炎症一般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呈串珠样改变或间进行狭窄。而输尿管肿瘤梗阻部位一般表现为截断、鼠尾或管壁不平,结合平扫肿瘤在 T1WI为等信号及 T2WI为稍高信号。累及周围软组织时可观察到局部管壁增厚,但有时难以确定良恶性。对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畸形的 MRU检查,一般根据其特征性的表现绝大多数可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MRU是一种新型极具优越特点的泌尿系检查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不用造影剂安全有效的特点,特别对肾功不全、老年人、儿童、危重病人及泌尿系存在缺陷无法行静脉造影患者或者临床需要体检普查人群等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当然了,MRU因为是水成像,因此对泌尿系实质结构缺乏足够显示,若单纯根据水成像影像对一部分(比如肿瘤脏)定性诊断还较为困难 ,我们认为结合常规磁共振扫描,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实质结构、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当然了如果再结合临床其它影像、病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就更能提高MRU的应用价值了。

[1]杨正汉,冯逢,王霄英,主编.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7

[2]卢延,洪闻,陆立,等.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732-736

[3]卢延,张雪哲,主编.肾输尿管 CT与 MRI[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1-32

[4]Kawashima,Glockner Jf,King Bf.CT urography and mrurogaphy[J].Radiol Clin nam,2003,41:945-961

猜你喜欢
泌尿系肾盂磁共振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如何降低泌尿系结石的生成率?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胎儿肾盂扩张相关疾病的三维超声诊断研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