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习语汉译中东西方文化认知的差异

2013-04-12 02:47唐艳玲
关键词:习语英语专业汉语

杨 晖,唐艳玲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论英语习语汉译中东西方文化认知的差异

杨 晖,唐艳玲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从调查问卷入手,着重从物质文化方面、生物文化方面、心理文化方面和历史映射方面了解学生在英语习语汉译中对东西方文化认知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东西方文化认知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习语;东西方文化;认知差异

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对其他国家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习语的阅读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而言,在英语习语的汉译中所表现出的东西方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尤为突出。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实体,两者互相交织,很明显,语言的传承自然包含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变”[1]。事实上,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同化的过程习得的,是本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这种本族文化在对外来语言尤其是习语的阅读理解中往往表现得十分鲜明。据此,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明显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认知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问卷调查的操作

此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学英语的非专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旨在了解,(a)西方或国外文化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理解有何影响?(b)西方或国外文化是否激励了大学英语的教学?(c)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无知是否阻止了他们对外语的理解?问卷调查表分以下几个部分完成:

(1)要求学生们在没有老师和字典的情况下把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

(2)让学生将给出的翻译和原始的习语搭配起来。

参加调查的英语专业两个班分别有45和48名学生,非英语专业有59名学生。其中95%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半个小时之内上交调查问卷,回收的分别为英语专业二年级41份、英语专业三年级46份和非英语专业一年级59份的调查卷有效。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对问卷调查的分析

从上述问卷调查的数据不难看出,西方文化或国外文化的确影响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对习语的翻译和搭配的认知差异反映在两种不同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

根据表1,可以大致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学生不知晓相关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在把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时势必就会有困难。如:对第1、6、12、13、14 个问题正确回答率分别是 1.1%,6.7%,13.3%,1.44%和15.6%。9名学生中只有5名能正确翻译,而能够答对全部问题的三分之二的学生也只有10%,他们是来自英语专业,且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来学习的学生。更有趣的是,大约有50%的学生把“hot potatoes”翻译成他们熟悉的“炸薯条”。而在汉语中该习语的意思是“烫手的山芋”。从中反映了两种文化在饮食方面的不同之处。在西方国家,土豆和中国的山芋相似,经常被烤着吃。但是在中国,土豆还有其他的吃法,比如,土豆片或土豆条。关于“It'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lit milk”这个问题,它和中国的习语“生米煮成熟饭”相当,因为中国人把米饭作为基本的食物,而牛奶在西方国家的饮食中是十分必要的。又例如:在西方国家“pie”是普通的食物,“To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意味着“to be involved in everything that is happening”。对准确理解这个习语的学生却只有十分之一。上述3个例子表明,东西方文化在物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表1 习语翻译数据统计表(%)

表2 英汉习语搭配数据统计表(%)

表3 回答问题准确率数据统计表(%)

(二)在生物文化方面的差异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他们受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同的动物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1.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十分贫穷,但当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牛,尽管牛和它们的所有者是不可分割的,但牛生存的环境比人类更差。所以,在中国习语里有“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习惯与英语中的“to live a dog's life”完全不同。从中可以折射出两种文化对待狗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西方国家,养狗不仅仅是狩猎、照看房子,还是为了有个陪伴。所以西方国家对狗的态度是亲密的。另外,英语习语中“love me,love my dog”和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比较类似。

2.在汉语中我们有很多关于虎的习语,如“降龙伏虎”、“虎虎生威”、“虎背熊腰”等。在英语中狮子替代了老虎的位置,如“the lion's mouth,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中文的意思是“狐假虎威”。因为缺乏这些知识,有些同学则将其翻译成“狮子大张口”,事实上,汉语的意译和英语的原始意思是完全不同。

3.在名字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一些英语名字有很多暗指的意思。例如,Jack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许多男性都叫Jack。Jill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名字。后来,Jack和Jill都成了普通人的习俗化的名字,随之“Every Jack has his Jill.”也变成了习语,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找到他最喜欢的人”。在汉语中,我们也有类似的习语,如“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从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十分之九的学生不知道这个习语,半数的学生不会翻译。

(三)在心理文化方面的差异

宗教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则是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许多英语习语都与耶稣有关。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所以有很多英语习语都来自《圣经》。如,“apple of one's eye”,“eye for eye”等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地翻译后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有一些学生以情绪化的方式对此进行翻译,有的甚至把它翻译成“make a sheep's eyes at one somebody”。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自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上面的习语并对此进行准确的互译。

在英语中有一种固定的词组叫做连体双胎。这种固定的习语是两个习语由“and”连接构成的。比如,一半的学生能将“fair and square”正确地翻译成汉语。对此,笔者询问了一些学生,有的说以前没有见过这个习语,有的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习语,但是根据母语知识,他们能正确地猜测出它的意思。这表明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相似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理解另外一种语言,甚至学好一种外语。

(四)在历史映射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习语来自于历史事件、寓言、神话和传说等。虽然结构相似,但含义深刻。如“to burn one's boat”,意思是“做一些没有退路的事”。51个学生准确地将其翻译。原因是在汉语中,我们有一个相同的习语“破釜沉舟”。所以学生很容易地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含义为“惨败”的习语“to meet one's Waterloo”,只有15个学生能正确地翻译,因为学生并不知道“Waterloo”所代表的含义。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匮乏。除此之外,一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习语,如“Achillies'heel”,中文的意思是“弱点或敏感的”,特别是致人毁灭的性格。对于该习语,33个学生能正确地翻译。

虽然学生在翻译习语和谚语方面的确存在困难,但学生在回答问卷的第二部分时,情况却大有改观。从表2可以看出,87个学生中有51个学生正确搭配了两种语言的习语,有6个学生至少翻译对了15个搭配中的6个搭配,这充分反应了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能够得出结论,没有所学外语的文化知识,一个人根本不能很好地学习外语,并且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外语。尽管他/她有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普通翻译能力,但是不见得能翻译与之语法结构相联系的文化。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不管他/她的语法学得多么好,都不能得到所要学的语言的本质,同样在与说本族语的人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有障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相连,彼此不可分开。作为语言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教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这种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该把文化知识和语言教学的各种局面结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如果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习惯不了解,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他也不能正确地使用那种语言”。因此,一个人不知道外国语文化的模式和原则,就不能真正地习得那门语言。

从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还了解到,学生仅仅能就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反映了普通语言知识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应用。此外,学生必须不但要掌握语言之间的不同结构,还要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英语时,应该了解、熟悉英语习语。一个词所传达意思的能力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者对文化方面传递的理解。当人们缺少相应的文化知识时,词汇量中就缺少必要的词汇来表达相关的经历。调查表的最后一个问题是:“A wise fox will never rob his neighbor's henroost.”对于这个句子,有69名学生回答正确。并且100%的学生正确地搭配了两种语言。它的汉语意思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学生不能从字面意思翻译它,但他们能用相应的语言描述它,用相同的语言经历来处理这类情况。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学生把“hot potatoes”译成“炸薯条”。他们认为“hot potatoes”一定和一种外国食品有关,并且是他们很熟悉的炸薯条。而在翻译“John Bull”时,一些学生只把它翻译成一个名字,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有文化特点的概念。

三、结论

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问卷调查上提出的问题回答得要好。原因之一是他们开设的“英美概况”和“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掌握更多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英美文化知识。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的语言越多,知道的文化就越多,就能更好地理解外语。调查数据还表明,如果人们想用另外一种语言交流,那么不但要知道这种语言的符号,而且要知道这种语言应用的规则以及这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因为语言是被一大群体人应用和理解的一些符号和这些符号集合的规则,所以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很快会发现不仅仅是这些符号和符号的发音不同,并且应用这些符号的规则(音韵,语法,语义和语调)和文化也完全不同。

[1] Halliday and R Hu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5 - 35.

[2] 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 - Hill,1964:147.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YANG Hui,et 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find out the students'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ir English idioms by means of survey questionnaires,which cover the material culture,the biological culture,the psych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historical reflec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bvious cognitive differences do exist in the cultur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English idioms;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cognitive differences

H315.9

A

1009-8976(2013)01-0067-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3.01.021

2012-12-01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255)

杨晖(1970—),女(汉),吉林四平,副教授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习语英语专业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