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3-04-12 13:45任钢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东盟国家共生

任钢建

(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25)

2013年9月16日至22日,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贵阳举行。作为本届交流周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来自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八国以及韩国和中国的著名专家学者共七十余人参加了研讨。来自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全京秀教授、来自北京大学的杨保筠教授、来自云南大学的何明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阐释了对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发展的理解和思考。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会议的主题,主要从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会不仅达成了广泛的学术共识,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东盟的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消除彼此的文化隔膜、加强相互的理解与包容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次会议以“中国-东盟的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为主题,正是想在这方面积极地探索。当然首要的问题就是探讨“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关于中国-东盟的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与会学者强调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上应“和而不同”,多元并存。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海洋教授指出,文化共生最本质的内涵在于能够使不同民族文化组织机制的延续始终获得充分保障,换言之,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是文化共生的必要前提,损害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我生存和延续都理所应当视为文化共生的失败。

菲律宾碧瑶大学的Leah Abayao教授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东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他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亚洲文化生态的现实,也是思考中国—东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逻辑前提,尊重和利用中国-东盟文化的多样性来激发不同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让生活其中的人民有更多更好的文化选择则是文化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目标。

吉首大学经济人类学首席教授杨庭硕先生认为,文化的协调共生本身是一种互动磨合的过程,而互动的目的正是为了在相互磨合中积累经验,找到各方的互利共赢的结合点。这将意味着文化协调共生局面的达成和维持,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它既需要保持,更需要创新,创新的停滞将意味着协调共生关系的下滑。

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朴金海教授以民族学的视角分析了文化包容与共生的内因。一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共同因子促使不同文化趋于共生共荣,二是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互补互惠,促使各民族文化趋于共生共荣。

二、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面临的问题

冷战之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政治上都期望谋求真正的独立,但是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势力,东南亚国家只有合力才能与之抗衡。在此情况下,“东盟”顺应而生。但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宗教背景和文化的差异,都对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和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彼此文化的共生与包容性发展形成阻碍。

云南省社科院贺圣达研究员认为在世界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也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1.社会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承传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问题;2.在西方文化仍然居于强势但文化多元化发展已成为逐渐增强的趋势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建设;3.当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对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课题。

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卢光盛在讨论中指出,虽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拓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长足进步,良好的中国形象也在东南亚地区逐渐塑造起来,但毕竟中国对东盟文化软实力拓展的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中国对东盟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1.交流与合作发展不均衡;2.交流与合作尚未形成一股合力;3.文化差异性容易引发文化冲突;4.长期囿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壁垒的障碍。

三、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未来展望

文化的共生与包容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一个和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与东盟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在思想文化的发展上达成一致。与会专家对中国与东盟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越南翰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阮秋芳教授从东盟国家作为接受主体的视角,回顾了东盟成立前东盟国家与中华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以完善自己多元、开放的文化结构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展望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东盟国家在与中华文化共生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完善东盟多元、有本色的文化基层的愿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国际关系系主任赵海立教授从文化互构的角度,指出发展要遵循的四个原则:首先,避免文化的强制同化,每一种文化的产生与生长都有特定的时空与社会环境,必须包容和尊重这种特殊性;其次,避免文化自大主义,防止自我封闭;第三,不要指望彻底消除某些极端文化思想,这样做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最后,应厘清国际政治文化与国内政治文化的关系。

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卢光盛教授对推进中国—东盟教育领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几点思考:1.加大对东盟文化软实力拓展的力度;2.制定对东盟教育领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整体规划;3.大力发展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4.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办学;5.开拓与创新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与新机制。

四、总结

从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双方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交流作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深入交往的基础和纽带,在中国与东盟今后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国与东盟是地理上的近邻,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彼此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为主题,各位参会代表本着开放、包容、对话的精神,怀着强烈的现实关切,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域文化的共生与包容、互利与共赢提供了新的理念,探索了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东盟国家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