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与主观化简析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家主观性情态

(哈尔滨商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28)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现今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欧洲大陆。Jakobson 是最早关注语言“主观方面”的语言学家之一;第一个主张将句子二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现代语言学家是Charles Bally。还有Bréal(1964),Bühler(1990)等人对于语句意义和意义变化方面的主观性及主观化论述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才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内容,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John Lyons、R.W.Langacker 和E.C.Traugott,他们为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研究现状

1992年,语言学家们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的专题国际研讨会,之后参会的论文被编辑成论文集出版,即《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语言学视野》(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其中首篇文章作者Edward Finegan 对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对其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这为日后的研究者们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目前研究的内容涉及句式、指示语、时体、情态、语气、语篇标记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研究此方向的先驱当算沈家煊,他率先将论文集《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语言学视野》以及Lyons、Traugott、Langacker 等几位学者关于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引入人们的视线。他的论文《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引起人们对于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该文章被引频次已达到1 337次(至2012年9月21日,中国期刊网)。可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文章中,沈家煊先生对主观性和主观化做出了解释。

二、关于主观性的研究

(一)“话语者”的主体观

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 是最早从语言学角度明确给出主观性定义的语言学家,强调主体的能力和自我的存在。他指出:“我们在此讨论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将自己看成‘主体’(subject)的一种能力(capacity)……‘自我’(Ego)指的是说出自我的这个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性的基础所在,它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1]换句话说,语言的主观性是将言语行为视为主体的一种能力,是话语者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象。话语者——“人”,后面加上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表达重点不再是客观命题内容,而是话语者对命题的判断、观点或态度,这种主谓结构体现了人在话语中的主体地位。

(二)语义视角

Lyons 将语言的话语的主观性(the 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纳入语义研究范畴。他这样解释主观性:“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这一定义目前被国内语言学界普遍接受和采用。

(三)认知语法视角

R.W.Langacker应用认知语法的理论解读主观性。根据认知语法理论,话语和感知有关,而感知的主体是说话人。在会话中融入了人的因素,话语意义就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它必然地含有主体(说话人)对客体的主观性的感知和认识。而言语交际过程中,受话人也会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客体,在此“话语事件”(speech event)中,语言的主观性得以体现。他还认为语言不仅有一个形式系统,而且还具有意义值(semantic value)。意义值体现人们理解和构建某一范畴的能力,影响意义值的因素之一就是主体视角。

(四)语法化视角

Traugott的研究主要在语用方面如会话隐含义、语用推理等。她发现,在语言的句法变化中,如何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观点和态度是语句的关注点,而体现说话人观点主要通过三方面:情态助动词、断言性言语行为动词、情态副词。她认为,认识情态(ePistemics)有由弱主观认识情态向较强的主观认识情态演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只是语义的消退而更多的是语用的凝固。

三、关于主观化的研究

从索绪尔开始,共时和历时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现象的视角,即单一时间点上的语言结构(共时的)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点之间演变的语言结构(历史的或历时的)。共时是横向的,主要是指语法,包括语法单位、规则和词汇项(连同它们的意义)的系统。与之相对的历时是纵向的,主要研究把语言的共时状态和同一语言的连续状态联系起来的一系列变化。主观化是语言形式经过演变或者表达主观性的功能的过程,对于主观化的研究,也主要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

(一)共时框架

Langacker 主要从共时角度解读语言的主观化。他从认知角度出发,指出语法化是伴随主观化发生的,一个主观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从对“外部情景”的客观描述到对“内在情景”的评价、感知或者认知。促进广泛主观化的因素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地位的变化。它是指所陈述内容从现实的变为潜在的,从具体的到一般的。

第二,焦点的变化。例如下面的句子。

(1)a.The baby sleeps in the cradle.

b.The baby is sleeping quietly in the cradle.

c.Last night there was nobody in the cradle.

分析这三个句子,a句中关注的焦点在语法主语“the baby”身上,解决了“who”的问题;b句描述了动作的状态,而且读者能够感知说话人的态度,而这种主观的态度是通过副词“quietly”体现出来的;c句中动作轨迹被完全去除,单纯地陈述,但是语句焦点转化为说话人因素的影响结果,即引起受话人的好奇和继续交际的愿望,例如发问“what happened?”。通过以上三个句子的分析,我们能够感知受话人关注焦点的变化:从a句中的主语到b句中的动作到c句中的下文,这都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

第三,领域的变化。这是指从生理范畴的发声行为到社会范畴的活动行为。这一点可以在情态动词的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历时框架

Traugott 最早将主观化问题纳入语法化研究框架,她从历史语言学角度,考察一个结构或形式如何体现主观性。Traugott 认为主观化是指语言中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的表达结构,历经演变和使用之后,逐渐变成某种语法成分固定在表达式中的过程,并且“意义越来越依赖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3]。

Traugott 认为语义变化有三种倾向:一是从外部描述到内在评估。比如:villain 原来是指“村民”villager,但封建贵族的剥削阶级偏见地把“村民”和“坏人”混为一谈,于是villain的意义演变为“坏人”、“反面人物”,说话人在词语中融入了主观评价,久而久之,成为了词汇的固定含义。二是文本意义的延伸。例如betray 原始含义是“be disloyal to”,后来外延出“to show”的含义。三是说话人融入。说话人的痕迹随处可见,例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个小气的放高利贷的商人,现在这个名字被用来指吝啬鬼。这些主观性的表达方式经过反复使用,语义渐渐固定下来。类似的趋势还有:由命题功能变为话语(discourse)功能;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等。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主观化的共时框架和历时框架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并不互相矛盾。不同的研究角度决定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认识是不同的。

[1]Benveniste 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Miami: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2]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3]Langacker R.W.Subjectification[M].Stanford: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猜你喜欢
语言学家主观性情态
拯救濒危语言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
怀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学珠峰——访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瞿霭堂教授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