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批量中重度烧伤患者的影响

2013-08-05 03:12罗丽铭叶小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入院康复心理

罗丽铭 叶小兰 杨 芳

罗丽铭: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批量烧伤患者具有突发性强、数量多、应急性强的特点。由于事件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患者常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1]。为减少烧伤患者因伤后早期身心失衡所致永久性心理残障而给患者及家庭乃至社会造成重负,我院依托精神卫生中心对批量烧伤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烧伤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接收4 批次批量烧伤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65 岁。烧伤面积5%~98%。致伤原因:森林火灾3 批,火药爆炸1 批。依照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诊断标准[2]:中度烧伤27例,重度烧伤17例,特重度烧伤16例。患者烧伤前均无精神或心理疾患,无智力障碍史。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干预小组 由1 名组长、6 名组员组成,均为心理卫生支授分队成员,经过统一培训,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者,患者入院后根据受伤的人数、受伤程度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讨论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1.2.2 床边访谈 每名心理咨询师负责2~3例患者的心理干预,每次30 min,入院第1 周每日1 次,入院第2 周起每周2次,依据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等进行个性化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安慰与支持患者,诱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减轻其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1.2.3 寻求有效的支持系统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3]。亲人的关心鼓励是抚慰创伤的良药,积极与患者家属、单位、社区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及时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满足患者的回归需求,让患者感到亲情和社会的关心,同时鼓励患者间相互支持,相互勉励,共同攻克难关。

1.2.4 帮助患者正确的认知 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原则,应用认知疗法相关技术,针对烧伤后患者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的态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以往治疗的成功经验,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的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新认识自身价值。

1.2.5 减少或控制应激源 进行“创伤反应正常化”的心理宣教,控制或减轻疼痛,告知患者常见的应激反应和症状,实施缓解患者疼痛的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想象疗法[4]。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周围环境的负性刺激,帮助患者逐步面对现实。

1.2.6 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 通过疏导与解释、支持与指导、鼓励诉说与倾听诉说、体贴重视与换位思考、引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使其情绪安定地接受治疗。

1.3 评估指标

1.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 共有90 个项目并采用10 个因子分别反应10 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采用0~4 分5 级评分法,总分超过160 分,或任一因子超过2 分,可考虑筛选阳性。

1.3.2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SAS 和SDS 各有20 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4 级评分法,SAS≥50分为有焦虑,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SDS≥53 分为抑郁,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15 d 后SCL-90,SAS,SD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15 d 后SCL-90,SAS,SDS 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SAS、SDS 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低于对照组,P <0.05

组别例数SCL-90入院时 入院15 d后SAS入院时 入院15 d后SDS入院时 入院15 d后对照组74 ±5.77 55.38 ±6.26 55.70 ±5.50 30 171.68 ±23.12 134.06 ±23.34 56.11 ±6.33 40.30 170.98 ±21.84 168.28 ±21.81 55.69 ±6.03 54.干预组70 ±5.21 56.46 ±6.38 41.70 ±4.52

3 讨 论

3.1 早期心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突发事件中的烧伤患者除了对本身的伤情关注,同时要面对亲人及朋友的死亡,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回忆,这3 个因素叠加,对患者心理创伤极大[6],极易造成患者的心理危机。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对治疗、护理以至于痊愈后生活、工作均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外的多方面研究证明,重大灾难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而且多在灾难发生后的3~6 个月内发生[7]。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表1可见,两组患者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干预组干预后各种症状明显减轻。

3.2 早期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尽快调整心态,摆脱应急状态下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成批烧伤患者早期由于事件发生突然、严重,患者毫无思想防备,而且受伤前大多患者身体健康,本组患者中有2 批次家庭成员多名受伤,伤后躯体疼痛,自我形象破坏,还要应对烧伤各期治疗、手术、康复、巨额的医疗费用,重返社会的压力等,使患者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抢救和康复。通过心理卫生支援分队早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全面的评估,制定干预计划,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正确的认知,指导患者疏泄心理压力的方法等,能使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降低,缓冲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积极应对,促进身体及心理的康复。

3.3 早期心理干预为成批烧伤患者搭建交流平台 成批烧伤患者大部分为一起共事的同事或战友,伤情与心理反应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之间开展积极有益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配合不间断的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真诚的关切、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心理上的沟通和行动上的配合,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3.4 实施早期救治与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认知与应对疾病的能力 烧伤、车祸等意外创伤后伴发的心理适应障碍已成为危及当事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一大隐忧。烧伤早期、康复期和回归社会期,社会支持都对患者起到重要作用[8]。因此,早期心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依托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支授分队,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临床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信心,有助其创伤后成长及回归家庭、社会。

[1] 赫继梅,王桂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人力资源建设[J].现代护理,2007,13(1):58-60.

[2] 黎 鳌主编.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3] 尚 蕾,王择青.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其预测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27-129.

[4] 吴 菁,刘晓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A):641-643.

[5] 戴晓阳主编.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33-153.

[6] 黄春霞,黄荔红,喻荔琳,等.成批烧伤患者的综合心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9,16(3A):73-74.

[7] 宋立新,张田勤主编.突破SARS 重围:危机的应对与处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6-37.

[8] 翟建霞,吴 菁,刘晓虹.烧伤患者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18-20.

猜你喜欢
入院康复心理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