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来”“去”与越语对应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

2013-08-08 09:51阮氏青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趋向补语宾语

阮氏青兰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现代汉语“来”“去”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动词,是一般动词,也是数量较为封闭的趋向动词。

以往有关“来”“去”的研究不仅数量多,而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世界各国语法学家一直注重综合研究“来”“去”的语法、语义、语用问题,还有些涉及其教学方面的研究等,也重视对其与各国语言的对比研究,不过至今这方面的投入尚未得到足够的扩张,仅限于英汉、汉日、汉韩、汉泰等,与越语对应表达的对比尚不多见。在越南,也有几位语言学家下很大功夫研究现代越语运动指向词一组,即“”,最典型的代表是阮莱先生,不过仅限于越语本体研究。

表1 汉语“来”、“去”当谓语的越语对应表达的使用频率表

表2 汉语“来”、“去”当补语的越语对应表达的使用频率表

一、“来”“去”与越语趋向辅助动词相对应

(一)“来”=;“去”=“鬍i”

汉语“来”的越语对应表达多数情况下为表示从某个地方到达某个地方的是同义词),句式相同,如:

(1)父老乡亲们,日本鬼子就要来了!

(2)这时,从金黄的麦浪里游来了三个黑小子。

用于汉语存现句式里的“来”是较特殊的常见情况,因为越语相应句式是很少见的,所以其对应表达是把汉语倒装宾语移位到其原来的位置,即主语位置(例5)或借助“có”(“有”)附和使用(例4):

例如:

(4)渔民们返航后,又来过一个显贵的客人。

(5)从东南边的官道上来了一辆马车。

例4的越语对应表达与“có”附和使用;例5恢复汉语倒装宾语的原位。

(3)然后,刽子手把你们祖爷爷架来…

(4)你们家女婿让我带来了两样东西。

(5)腆肚子男人及他们的随从对着板房走来。

这些例子的主要动词都同时带上趋向补语和宾语。汉语和越语的对应表达情况复杂起来了。如果宾语是指人名词(例3),宾语一般位于动词和补语中间;如果宾语是处所名词(例5的“板房”),必位于补语后面;如果宾语是指物名词(下边例6)可位于补语前面,也可位于补语后面:

(6)你们家女婿让我带来了两样东西。

汉语补语等同越语状语,汉语宾语等同越语补语。为了便于把汉语的和越语的加以对比,我们把两者的位置总结为下面的表3:

表3 汉语动词、宾语、趋向补语之间的位置与越语相应表达的位置

2.“去”= “鬍i”

“去”通常与越语“鬍i”相对应,表示从说话人或所涉及的事物到别的地方,句式相同:

(1)娘,您快去吧。

当“去”带上宾语时,越语对应表达有一些变化,请看例子:

(4)母亲也不可能有兴致带我们去大街上观灯。

(5)军需副官派人去沂蒙山区买来的。

例4显示若宾语是处所名词,则(汉)“去+O1+V+O2”=(越)“鬍i+其它趋向辅助动词+O1+V+O2”或者宾语可以移位,“鬍i+V+O1+O2”;若宾语是地名,情况就简单一些,俩句子结构一模一样(例5):“去+O1+V+O2”=“鬍i+O1+V+O2”。

“去”与由介词结构、形容词、动词等充当的状语和越语对应表达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状+去”=“鬍i+状”②,例如:

(6)娘,我不愿跟她去。

(7)等到队伍远去,她又追上去。

汉语介词结构“跟她”、形容词“远”都位于“去”前当状语,越语对应表达“”“xa”却位于“鬍i”后面。还有下面另一种情况:

(8)嗨,该花的省不下,叫去吧!上面例子“去”为了强调目的而位移到句末:“(去)V+去=去+V”,越语里也有对应表达结构“鬍i+V+鬍i”,如例8,有祈使意义或亲切的催促之义。

当补语时“去”“鬍i”的对应情况相当一致,都能表示动作背着说话人或所涉及事物移动,都有远指的指示作用,例如:

(1)那片白绸,歪歪斜斜、忽忽悠悠地向前飞去。

当谓语时“去”“鬍i”的对应情况的出现频率为69%(对其它趋向辅助动词而言)和35%(对全部对应表达方式而言),当补语时分别为9%和4%。这说明当补语时“去”与越语其它趋向辅助动词的对应情况更为普遍。

(二)“来”“去”与越语“ra(出)、vào(进)、(来)、v(回)、lên(上)、xu ng(下)”等其它趋向辅助动词相对应

(1)来呀,快过来。(“来”当谓语)

(2)然后,她搬开母亲的腿,弯腰往外爬去。(“去”当补语)

…,chui ra ngoài.

(8)婆婆的声音在黑暗中闪烁着,槐花的香气阵阵袭来。(“来”当补语)

(5)转眼间便到了八月,成群的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越南人会选用与“来”“去”相应的表达方式,比如:当移位动作在离自己较近的范围内进行或向亲切人所在地进行时用“ ”(来)(例1);指出动作方向是由内向外,由暗处、狭窄处到亮处、宽敞处时用“ra”(出)(例2);相反,讲究动作方向是由外向内,由亮处、宽敞处到暗处、狭窄处时用“vào”(进)(例8);表示从一个地方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或回到家乡时用“v ”(回)(例3)等。越语“v”所表示的原来出发点还包括农村、家乡。这与越南社会、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很久以来,越南是一个以耕地为主的国家,所以越南现代市民大多出身于农村,至今他们一直与农村有着紧密的关系,一直当农村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原来的出发点。就此原因,涉及到农村、家乡时越语常用“v”。

上述“来”“去”与越语其它趋向辅助动词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相异现象,即越语的对应表达自身没有“来”“去”的指示意义。

二、“来”“去”与越语无对应

“来”“去”多半与越语趋向辅助动词相对应,但是其无对应表达的频率也常见,特别是“来”“去”当补语的时候。先看例子:

(1)上来吧,都上来,虾篓满了,该回家了。

(2)他们跑进教室去了。

例1“上来”、例2“跑进去”的越语对应表达分别是“lên”、“ch y vào”,而“上”等于“lên”,“跑进”等于“ch y vào”,那么在此“来”“去”在越语里无对应表达。在这种情况中越语完全没有“来”“去”所传达的指示意义,即“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或所涉及对象是同向,动作是近向移动的,相反“去”表示反向,动作是远向移动的。

上述所谈的情况也相同,尽管“来”与“去”对应,“来”“去”与其它趋向辅助动词对应,但是汉语与越语对应表达方式间突出差异即是越语对应表达中忽略了汉语的指示意义,忽略了说话人或叙述人所处的位置,也是忽略了所谓空间定向,“越语空间定向问题没有趋向确定问题重要”。

必须刻意明确近指或远指时,越语的动词一般带上指示代词或方位词加指示词,如:“trên/”,请看例子:

(3)请您来,没有别的意思。

(4)都下来,帮我这邻居砸个窟窿。

(3)老三,进去吧。

上述例子证明其实这里的“无对应”也是相对性的。越语不是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只不过潜意识中认为对话主体之间先有默契了,不必要用言语明确表达出来,所以除了必须刻意指出动作方向的指示意义,越语不经常也不习惯使用这种表达方式。

三、“来”“去”与越语其它表达方式相对应

(一)省略不翻译或用上结词

众所周知,“来+V”表示要做某事,删掉“来”句子还是成立而句子的意思不变,这时候“来”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没有“来”时语气生硬。越语中无对应字词,可以省略不翻译(例2)或用敬语形态或用表示劝诱意义的词来表达,如:“xin,cho phép,…”(例1)。

(1)我来帮你,他笨手笨脚。

(2)你来烧火。

“来”也可以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法、方向或态度,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这时候不再是趋向动词而是起连接作用的成分,可有可无而没有影响到句子的意思,例如:

(3)我们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

(4)主要负责唱歌,用俄语来唱俄罗斯民歌。

可以看出,越语没有一一对应的字词,可以省略不翻译,也可以用表示目的的关联词“”“bng”(越语的“”)来连接两分句。因此在表示动作的方式方法时,就需要从语境出发,探讨一个相互对应的表达方式,不能简单地译成趋向动词“”。

“去”类似的情况也很多:

(5)鸟枪队队部,则要待饭后由沙月亮亲自去选定。

(6)母亲伸手去拉二姐,二姐一甩胳膊。

上组例子的“去”都表示要作某事,没有确定动作的趋向之义,删掉“去”时没有影响到句子的基本意思。在这里,“去”可有可无而越语不可说“鬍i+V”。

(二)“来”“去”与越语具体动词对应

“来”除了表示动作从某个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还表示要作某个动作,与动作方向毫无关系,代替具体意义的动词,这时候一般与越语其它无固定的表达形式相对应,有比较高的使用频率(表2),例如:

(1)你以为这面条来得容易吗?

(2)可怜的孩子,你不该来呀。

“来”分别用来代替某个具体动词并含有其所表示的意思,如赚钱(例1)、出生(例2)等。越语对应表达分别是:“”、“sinh ra”等两个不同的字词。那么,越语找不到与汉语“来”能够代替某个具体动词的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其所代替的具体动词找出与所代替的具体动词的对应表达。

“去”类似的情况也不多,仅限于越语表示被迫使离开某地,含有蔑视之义等骂语“xéo”“cút”等:

(3)去去,到一边去!

xéo,tránh ra!

(4)去你妈的,谁要你等?

这现象可以单用,也可以带上宾语,多数情况下用于无主祈使句。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来”“去”与其越语对应表达方式虽然在语法、语义上有很多相同点,不过两者同中有异更为复杂:相当于“”等时,“来”“去”兼示动作位移的方向和位移的空间,前者表示趋近立足点,后者表示离开立足点趋近另一目标;而越语对应表达偏重强调动作方向,忽略动作位移空间,即不能确定是趋近立足点还是离开立足点趋近另一目标,必要借用其它词汇要素来确定空间位移;“来”“去”的越语对应表达方式省略不翻译的情况也是两者表达无对应的普遍特征,主要根据其紧跟前边的动词是单方向还是多方向来确定。两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翻译具体的句子时需要谨慎对待,视语境做出最佳的选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感情色彩、思维方式色彩。

[注 释]

①从莫言中文版《丰乳肥臀》搜出199个用上“来”和247个用上“去”,共446个句子与从《丰乳肥臀》越文译版所找出的对应句子的统计语料呈现为表1、表2。

②在越语里位于动词后的成分称为补语。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

[2]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

[4]郭莉.英语动词“come,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

[5]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6]孙绪武.趋向动词的范围及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

[7]莫言.丰乳肥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宾语
实用趋向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宾语从句及练习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