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运用的儿童语言发展观

2013-08-08 09: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交际儿童结构

王 岩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儿童语言发展一直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各学科出于不同的学科发展目标从不同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如心理学更看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儿童认知的发展及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语言学更看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结构各层面的发展;社会学更看重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化进程。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各个角度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的研究都无法只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入手,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必然依托语言形式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如果只停留在语言结构习得的描述上也许不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然而仅仅是描述显然是不够的,一旦想对观察到的结构的发展进行解释时,必定要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这就导致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一个尴尬,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是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化进程还是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我们无疑更想描述与解释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界定又是什么?为何我们一定要在解释中零散地运用到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成果?要厘清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我们必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即什么是语言能力?而要探讨语言能力,我们有必要再讨论一下语言的实质。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交际性

语言,究其本质,是为交际而生的,即在整个人类种系发生过程中为满足人类逐步发展的交流需求而慢慢发展形成的。如果没有需求,语言肯定没有产生的必要;如果没有社会性交往,无疑语言也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声音”这一形式载体,语言无处依存。从这个角度来看,意图(需求)、人际关系、声音形式(结构形式)是语言形成必不可少的几大要素,同样,语言的使用也是依托声音形式在各种人际关系下的意图实现过程。我们用下图来说明这一观点:

图1 意图实现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意图”是促使语言发生的根本动因,同样,也是语言运用的核心目的;人际关系是语言发生的环境;而我们平常所谈论的“语言形式”自然是实现意图的工具。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且是“为交际的工具性”。至于语言的符号性,或称概念功能,我们认为是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客观实现了的一种功能,而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对于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的原始功能是作为某种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对应物”,“在最初的使用中,语言作为人类行为,是把人们连接起来的纽带,它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工具”。我们认同这种观点,但不等于我们不承认语言在与人类的结合史中获得了其他的功能(如概念功能及在概念功能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思考的工具”功能)。在此,我们还想再说明一下人际关系,我们所谈的人际关系不但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作为个体对包括他人及自身在内的一切可认知环境的关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即语境,除了传统上的亲缘关系、社会关系、情感关系等,也包括即时话语关系,即话语发生时被交际主体关照到的一切影响交际双方话语选择的各种情境。之所以用人际关系指代内涵如此广泛的语境,是因为我们认为,只有被人认识到的语境才是真正的语境。

二、语言能力的实质——语言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存在纯粹的语言结构能力

基于以上我们对语言本质属性的论证,我们认为语言能力是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选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有效表达交际意图的能力。我们可以将这个定义拆解为这样几个部分:话语参与者有不同的交际意图;话语参与者能够辨别不同的人际关系;话语参与者了解不同的交际意图需要不同的语言形式,或说不同的语言形式在实现不同交际意图的有效性上是有区别的;话语参与者有适当的选取语言形式完成交际意图的能力;话语参与者能组织语言形式。正是这最后一点,长久以来被看作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人们如何把语言形式(体现为不同层级的结构)组织起来似乎成了语言能力的代名词,研究儿童语言的习得也即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把语言形式组织起来,而前面的一系列因素都被排除在外。好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种认识的偏颇,语言能力除了指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外,还包括“适当选取”语言形式的能力,后者被看作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前者相应地被看作了语言结构能力。这样就有了传统的从结构入手的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着眼于儿童语言运用的儿童语用发展的研究。难道我们真的有两套系统用来分别获得语言结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如果说语言运用能力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的,那么语言结构能力是怎样获得的?难道真的存在Chomsky所说的LAD(语言获得机制)?我们认为,儿童并没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说有天赋能力也不是现成的语言结构和规则,而是一般的认知能力,儿童的语言结构能力必须通过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运用才能获得。“语言”首先是一个社会现象,其次是心理过程,最后才体现为表面的组合结构体,它从来不该被放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尤其是针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的研究更不能走上这种二分的道路,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如果仅放在语言结构层面去解释的话,我们根本无法看到促使儿童语言发展的深层动因,只有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到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去研究才能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解释。

近年来,一些学者(主要是国外的研究)开始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研究范围涉及交际意图的习得、会话技能的发展、语篇能力的发展、礼貌规则的习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研究领域往往是紧随语用学理论、作为区别于传统的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的语用学的分支领域在发展,很少涉及儿童语言结构方面的发展,或者说,他们不认为语用学需要并且能够解释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当然,这里涉及语用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界定问题,但我们认为,对所有语言问题的解释不必囿于任何理论的限制,重要的是,我们能真正从语言运用这一语言的根本价值体现入手,立足于最朴素的语言交际现象,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基于语言运用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要着眼于语言的运用,通过观察儿童对语言的运用来描述与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认为研究的切入点还是要回到语言运用这一本质问题上,即儿童运用语言的动机是什么?儿童如何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结构的习得?

1.儿童运用语言的动机——语言功能的实现路径(交际意图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很重视体现个体发生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Halliday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实际上是对语言功能的逐渐掌握。他本人也曾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他儿子在18个月前的语言发展提出了早期儿童具有的七种基本交际功能。Painter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通过对自己两个儿子的观察,验证了Halliday的大部分观点,同时也取得了与Halliday不同的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言功能角度进行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高度关注到了语言运用的本质,即语言是基于使用的、表达意义的。“学习自己的母语就是学习语言的用途,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意义或意义潜势。结构、词和语音是这种意义潜势的实现。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如何表达意义。”

这样的儿童语言发展观关注到了儿童作为语言运用主体的主动性,儿童的不同需求及需求的发展决定了儿童对不同语言项目习得的先后顺序及选取适当的话语形式的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基于汉语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很少从功能视角入手,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个案研究尝试从功能角度研究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这样的研究应该可以整合一些零散的解释。当然,对于功能的解释和分类我们不一定完全同意系统功能学派的观点,但一切深层次的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切实的研究之上。

2.语言运用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也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进行的,但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运用语言这一行为本身怎样促成了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Tomasello提出了基于用法构建的语言习得理论,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由具体到抽象的各类构式(有整体意义的符号单位)的掌握,儿童通过模式分析,在固守和语用原则的作用下逐步获得语言能力。我们通过正在进行的一个个案分析也部分验证了这种观点,儿童对不同构式的习得是基于使用的,即儿童通过大量语言事实感受到了某构式的用法,再把她观察到的有特定用法的构式用于她认为可以使用的环境当中,正确的(不仅是句法的也是语用的)继续使用,带来交际失败的就可能得到适当的修正,从而慢慢达到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目标。

以上,我们从语言的本质出发,讨论了语言能力的实质,从而提出了我们基于语言运用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有些观点也许不够成熟,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MichaelTomasello.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10.

[2]M.A.K.Halliday.LearningHowtoMean[C]∥Jonathan J.Webster.The Language ofEarlyChildhood.Volume 4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M.A.K.Hallida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新仁.国外儿童语用发展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4]丁国旺,宋正国.彻底的认知功能主义语言获得观——“用法建构语言获得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5]孔令达.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一个语言学和社会学结合的尝试[D].杭州:浙江大学,2006.

[9]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0]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交际儿童结构
情景交际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交际羊
论结构
论《日出》的结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