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不是书名

2013-08-15 00:44易云龙蒋小敏江西中医0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仲景脉象内经

★ 易云龙 蒋小敏(.江西中医0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6;.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平脉辨证”一词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出的。关于这一词有的学者认为是个书名,与《素问》、《胎胪药录》等书籍并列。但这种观点是欠妥当的。下面即从字义、上下文关系两方面说明“平脉辨证”不是书名;从“先平脉,后辨证”、“尤重平脉”、“不忽视辨证”3个方面说明“平脉辨证”是一条诊察疾病的重要原则。

1 平脉辨证不是书名

1.1 从字义

关于“平脉辨证”一句原文是这样说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笔者之所以认为“平脉辨证”是书名,很大部分是没有正确理解上述文字的意思,句中的“并”字,主观的认为是“合并、一起”的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实用中医字典》[1]中释“并”为“并且,作连词解”这一理解十分恰当,同时后文还引用了《后汉书·华佗传》一句“乃为下针,并令进汤”说明“并”字作“并且”解。这样“并”字后头的文义已经发生变化。“平”,《实用中医字典》[1]释为“辨,辨别”,“平脉”即辨别脉象。“辨证”即辨别证象,这好理解。问题是“平”字和“辨”字是同一个意思吗?李宗坡[2]认为这二字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古今字的差异。而且引用了孔颖达对《诗·小雅·采获》的注疏:“平、辨义通,古今之异耳。”并且还说明了张仲景作为古人,充分运用避复方式(即避免重复)在句中改换字形,以求变化的原因。同时引用《国语·越语上》“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一句说明“勾”与“句”是同一个字,“句”乃“勾”之古体。这都是古人为了避免在同句中出现重复字的典型例子。另外,原文中也有一条类似“平脉辨证”的表达,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的“观其脉证”。“观”、“平”、“辨”三字,意思上都很能反映仲景在切脉诊病时一丝不苟的态度。

1.2 从上下文关系

仲景在序中已自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五书,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众所周知,《素问》、《九卷》即是《内经》两本书;《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至于《阴阳大论》,林亿等人疑是王冰补入《内经》中的七篇运气学专著[3]。《胎胪药录》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与《伊尹汤液》[4]有关,这里暂时不论。稍读过《内经》和《难经》的人都知道,《内经》重谈中医的“理”、“法”,重“针”轻“药”;《难经》亦是重“理”、“法”、“针”,不谈具体“方”、“药”。《内经》和《难经》中的“理”和“法”合起来,已是非常的丰富,而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又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完成的,《伊尹汤液》就是关于方药的一本著作。试问仲景在“理”、“法”“方”、“药”各书一一俱全的情况下,还有必要不惜笔墨、煞费苦心得在其自序中标明撰用“平脉辨证”是个书名吗?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2 “平脉辨证”是诊察疾病的重要原则

2.1 先“平脉”,后“辨证”

仲景对于“平脉辨证”4字放置的位置是有先后的,先“平脉”,后“辨证”。这在序中最后一段文字中说明了原因。“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仲景对于那些不切脉,或者切脉只切寸部而不及尺部,只切手部而不及足部的医者,是很不满意的。所以仲景要求自己先“平脉”,后“辨证”,也给医者一个示范。

2.2 尤重“平脉”

上文已述仲景是先“平脉”,后“辨证”,也就是说,仲景认为“平脉”是非常重要的,且把“脉”放于“证”的前面。这一点在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前面所说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6条治疗“坏病”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先说脉,后说证;仲景在论述六经病证中的标题“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也是先说脉,后说证;无独偶有,原书也是首卷先说《辨脉》、《平脉》,后具体说证的。这就说明仲景尤重脉法,认为切脉在诊察疾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认识有何依据呢?答案是肯定的。《难经》共八十一难,排在前二十一难的是关于脉象的内容,占全书的1/4。第一难首句“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就清楚地说明了“平脉”的重要性——“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另外,《素问·五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是以五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和《素问·经脉别论》曰:“气口成寸,以决生死”,由此可见,“平脉”在诊察疾病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3 不忽视“辨证”

前述仲景是尤重“平脉”的,但也是不拘于脉象,同时也不忽视“辨证”。《伤寒论》第253条原文曰:“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即是说,阳明病患者,有发热症状,汗出多者,应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这时候仲景就告诉我们不必拘于脉象如何,而是要以“辨证”为主了。第254、320条原文等都是类似的条文。《素问·五藏生成》曰:“能和脉色,可以万全。”《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这都告诫我们,决不能忽视“辨证”。总之,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会“平脉”、“辨证”,“平脉”是“四诊”中关键的一步,但是“辨证”是绝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仲景在其自序中写的“平脉辨证”是一条诊察疾病的重要原则,它不是一书名,更不是二书名。“平脉辨证”应理解为辨别脉象、证候。在临床之中,要把“平脉”重视起来,是因为它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但是也不能拘于脉象,而忽视“辨证”的重要性。

[1]王晓龙.实用中医字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85,643.

[2]李宗坡.谈《伤寒论‘序'》中“平脉辨证”的“平”字[J].国医论坛,1991,28(4):35.

[3]虞顺,于莉英.四库全书·黄帝内经·素问·提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4]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8:6 -7.

猜你喜欢
仲景脉象内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