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海穴基础研究进展

2013-08-15 00:44岳公雷闫冰阚俊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济南500山东济南安康医院济南500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5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气海腹壁电针

★ 岳公雷 闫冰 阚俊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 济南500;.山东济南安康医院济南500;.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500)

气海(Qìhǎi,CV6)在下腹部,脐中下 1.5 寸,前正中线上。气海属任脉之经穴,为肓之原穴。气海穴之名称出自《针灸甲乙经》。气海穴是临床常用的腧穴,现就近年来对其解剖学与动物实验研究概述如下。

1 解剖学研究

随着西医进入我国,解剖学在我国也随着迅速发展。之后,腧穴的局部解剖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气海穴的局部解剖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的结果是解剖组织结构大体一致,具体描述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有:

(1)在腹白线上。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1]

(2)进针层次。①皮肤:由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分布。②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为股动脉的分支,越腹股沟韧带的前面上升至脐平面,分布于腹前壁皮肤和浅筋膜。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③腹白线或腹直肌:腹白线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起自剑突,下止于耻骨联合上缘。腹直肌包裹于腹直肌鞘内,该肌由肋间神经(第六至第十二胸神经组成)支配。

(3)毗邻结构。①腹直肌鞘:左右各一,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鞘管样结构,包绕腹直肌。鞘的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的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在腹部正中线上,两侧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形成腹白线。②腹横筋膜:为一薄层深筋膜,衬覆在腹横肌内表面。深层有腹膜的壁层,内有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③空、回肠:空肠始于十二指肠,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3/5,主要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在右髂窝续于盲肠。空肠与回肠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活动度较大。[2]

(4)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3]

(5)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4]

(6)血管:在腹白线中,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5]

(7)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6]

(8)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7]

(9)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8]

(10)局部解剖 肌肉:腹白线中。神经: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内侧支。血管: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深部为小肠。[9]

2 基础实验研究

2.1 对腺器官及性腺激素的影响 吕明等针灸衰老模型小白鼠“气海”穴,观察了针灸对小白鼠性腺器官及性腺激素的影响。随机分为常规饲养组、衰老模型组、模型针穴组、模型灸穴组和模型针尾组。除正常饲养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D-半乳糖造衰老模型、模型针穴组、模型灸穴组和模型针尾组分别给予相应方法治疗。结果:性腺激素、性腺器官重量比较显示,模型组明显低于常规饲养组;模型针穴组、模型灸穴组明显高于模型组,而针穴组与灸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模型针尾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针灸衰老小白鼠“气海”穴能促进性腺激素分泌,增加性腺器官重量,可延缓衰老。[10]

吕明等针灸雄性小白鼠“气海穴”,观察针灸对小白鼠性腺和性腺激素的影响。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灸组、对照组),每组10只。针刺组刺“气海穴”,灸组灸“气海穴”,对照组刺尾部无穴区。结果:实验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性腺重量及性腺激素含量有明显增加,而实验两组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1)针灸气海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在抗衰老养生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2)针与灸两法的差异无显著性;(3)只有经穴才是针灸的有效刺激点。[11]

2.2 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BLA、海马NOS活性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王莉等观察电针“气海”、“后溪”、“承山”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BLA、海马NOS活性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是通过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SD大鼠血清BLA、海马NOS及力竭游泳时间的变化,以及电针的治疗作用。结果示电针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BLA含量和海马NOS活性,且能明显延长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由此可知大鼠血清BLA含量和海马NOS活性的降低与延缓疲劳发生有关,提高了运动能力。从实验结果来看,选取“气海”、“后溪”“承山”三穴,配伍精当,提示电针疗法具有加速机体疲劳恢复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效果。[12]

2.3 对耐疲劳能力与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王维等观察针灸关元、气海穴对气虚证小鼠耐疲劳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为针灸对于气虚证的治疗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是通过采用小鼠游泳训练模型,观测针灸关元、气海穴对小鼠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睾酮(T)、皮质醇(C)水平、补体C3、C4含量以及脾脏系数、胸腺系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针灸关元、气海穴可提高气虚证小鼠耐疲劳能力,增加Hb和Hct,提高血清T、T/C及C3、C4水平,明显降低血清C。提示针刺关元、气海穴能纠正气虚证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显著提高气虚证小鼠耐疲劳能力。[13]

2.4 对实验小鼠增力作用的影响 逄紫千等选用小白鼠游泳模型,观察电针刺激气海穴增强小鼠体能的作用。实验中观察到小白鼠每天游泳1次,体力有递减的趋势,而电针刺激气海后,不但有恢复小白鼠游泳所产生的疲劳作用,而且还有进一步提高小白鼠体力作用,因此第5次电针后游泳时间反而超过第1次,这说明针刺气海穴能发挥机体原有的潜力。[14]

2.5 对小鼠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影响 杨晓慧等通过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和常压耐缺氧实验,观察了针灸气海穴对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甙、针刺和艾灸组均可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耐缺氧时间,且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充分证明了针灸气海穴能明显提高小鼠的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15]

2.6 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吴焕淦等进行了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取穴:电针组、隔药灸组选取“气海”、“天枢”。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的抑制。[16]

2.7 对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调控作用 刘慧荣等通过研究艾灸对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探索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机制。结果表明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能抑制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促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达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17]

马晓芃等通过实验观察了隔药灸与电针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I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隔药灸组:取天枢(双)、气海穴。电针组:取天枢(双)、气海穴。药物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正常组:无任何干预措施,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结果表明隔药灸和电针治疗能够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隔药灸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18]

2.8 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研究

王述菊等探讨了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上述穴位均可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均不大,阿托品后或者胃复安后针刺上述穴位仍可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因此表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孤束核是以上穴位与胃联系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初级中枢。[19]

2.9 对胃血流量及胃肠电的影响 朱崇斌等采用低功率毫米波照射胃肠功能紊乱家兔,观察照射不同穴位前后胃血流量(GBF)和胃肠电活动。毫米波照射家兔“气海”穴后,GBF和胃电幅值尽管有所增加,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肠电活动变化特别明显,表现为幅值下降,频率增加(P<0.01)。实验结果显示,照射“气海”穴,对肠电活动作用较大,而GBF和胃电活动未见明显。[20]

2.10 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龚秀杭等研究观察了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他们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后以中脘、气海、天枢(双)穴位埋线治疗8周,常规HE染色检测肝组织的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生化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血清ALT、AST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和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血清及肝组织脂质代谢紊乱,血清ALT、AST水平及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TG、CHOL含量明显下降,血清ALT、AST水平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表明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TNF - α 水平有关。[21]

2.11 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内皮素含量的影响刘存志等针刺大鼠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等穴,观测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血浆及不同脑区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以及针刺的作用机制。针刺方法:针刺组除血海穴外均行捻转补法各30秒,血海穴捻转泻法30秒。非穴组选取双侧肋下各两个固定非穴点,作为对照刺激点,用平补平泻捻转手法各30秒。针刺组、非穴组于造模后14天开始针刺,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3周共治疗18次。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进行与针刺组和非穴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结果模型组血浆ET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而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则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海马ET含量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则显著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非穴组(P<0.01),提示针刺具有降低血浆及海马ET含量的作用。在皮层及纹状体中,模型组大鼠ET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尤其在纹状体中,各组大鼠ET含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F4,30=0.80,P >0.05)。[22]

[1]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2.

[2]严振国.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1.

[3]王富春.经穴治病明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32.

[4]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0.

[5]徐笨人,葛书翰[M].临床针灸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1.

[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11.

[7]石学敏.石学敏针灸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4.

[8]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7.

[9]裘沛然,陈汉平.新编中国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4.

[10]吕明,刘晓艳.针灸“气海"穴对衰老模型小白鼠抗衰老的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1):73.

[11]吕明,刘晓艳.针灸雄性小白鼠“气海穴"对性腺及性腺激素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 068.

[12]王莉,贾成文,杨斌.电针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BLA、海马NOS活性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10):1 428

[13]王维,李荣亨.针灸关元、气海穴对气虚证小鼠耐疲劳能力与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 433 -1 434.

[14]逄紫千,刘明军,魏云刚,等.电针气海穴对实验小鼠增力作用的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4):44.

[15]杨晓慧,张红石.针灸气海穴对小鼠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68

[16]吴焕淦,黄臻,刘慧荣,等.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2):119

[17]刘慧荣,谭琳蓥,崔云华,等.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对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调控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 878.

[18]马晓凡,安彩萍,吴焕淦,等.隔药灸与电针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I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0):3 853-3 858.

[19]王述菊,孙国杰,杜艳军,等.针刺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52.

[20]朱崇斌,许冠荪,李成蹊.毫米波照射穴位对胃血流量及胃肠电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0(4):54 -56.

[21]龚秀杭,陈芝芸,严茂祥.穴位埋线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43 -544.

[22]刘存志,于建春,郭永铁,等.针刺调理三焦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7):297-298.

猜你喜欢
气海腹壁电针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