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和归化的融合运用

2013-08-15 00:48张海莉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文

张海莉

(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洛阳 471023)

异化和归化的融合运用

张海莉

(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洛阳 471023)

通过对异化和归化概念、理论依据、功能特点分析,提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可以融合运用的观点,并从翻译的目的、文本特征和读者受众三个方面说明了异化和异化的融合运用方法和途径。

翻译;异化;归化;融合

一、异化和归化的内涵

在翻译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特色的差异,译者往往存在两难选择,是选择采用易于目标读者理解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特征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呢?还是应该坚持源语言的特点,让目标读者明显感觉到源语言的特色?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异化与归化的概念。认为翻译中的异化有以下特征:翻译不应该抹杀源语言的结构和文化特色,而是要体现语言间的不同;翻译不应被目标语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主导,而应充分体现外国语言在结构特点和文化特色;翻译中应该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容忍并承认语言之间的不同[1]。相对异化,归化具有以下特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是要在乎读者的收获;译文的好坏不应以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为依据,而应该以读者能否真正理解原文意义为准则;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流,应该注重其最终的功能效果,源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应该获得同样的语意理解和体验;使用流畅自然的表达方法让译文读者更好理解源文,达到交流的目的;译文流畅是归化法翻译的理想目标之一[2]。

综上所述,异化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与源文语言相同的结构和具有异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来组织译文,尽可能保留源文的文化要素和异国特色;归化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不以源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特色为约束,采用译文读者所熟知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并结合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要素,帮助其理解源文的意义。可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策略,两者侧重点不同,异化主张译文应保留源文的语言结构形式,归化主张译文本土化,反对引进新的表达方法。在翻译方法上,许多学者将异化和归化与直译和意译相对应,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概念延伸,但不完全等同[3]。意译和直译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源文和译文之间形式和意义的问题,但异化与归化则超越了语言的范畴,将范围扩大到与语言相关的政策、经济、文化等外围因素。

二、异化与归化的理论依据

异化以语言文化的渗透和开发作为其理论依据,即语言和文化自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很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归化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作为其理论依据,在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很难将语言之间的形、意、神保持一致,如果僵化地保留源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可能产生意义上的谬误。这两者翻译方法本质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中的具体化就体现在异化和归化的矛盾与冲突上,译者采用哪种翻译方式也可能会受源语与译语本身地位、范围和强弱的影响。

三、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的意义、作用和特点

虽然异化和归化是翻译过程中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策略,表面上看,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两种方法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交流、语意理解和语言合理转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异化翻译法有助于吸纳外国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本国语言,但是由于异化法在翻译中保留了大量外国语结构和文化特色,不按照目标语言的行为结构和规范组织译文,需要译文读者具有一定的异国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否则对译文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有碍于译文读者对源文本意的理解,翻译的功能不能很好实现。归化方法希望通过译者在对源文的理解基础上,不以源文语言结构为约束,采用目标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和词汇,实现对源文意义的传递,有利于译文读者对源文的理解,但归化法则过分强调译文的顺畅性,以译文读者为导向,依照目标语言结构和文化特点组织译文,可能使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完全丧失,有碍于吸取外在语言和文化的营养,也是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侵吞,不利于各国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

四、归化和异化融合运用

在翻译理论界,部分学者认为在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翻译策略方法,两者只能取其一,不能相互融合使用。但是在翻译中,实际上是无法这样绝对化的。两种方法“只取其一,不容其二”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无法做到的。这是因为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必须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到既不扭曲源文本意,也尽量保留源文的文化特征,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正确传递,也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力求找到一个合理的融合点,使信息得到真实传递、文化得以正确传播。那么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中进行取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以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不同,其采用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应该不同。若翻译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不同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语言结构方式,传递不一样的文化风味,翻译者就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让读者理解源文语意的基础上,将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呈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从而使其对源文独特的词汇和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特色耳目一新,能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创新和提升[4]。如为了充分保留异国文化的特点,许多外来词就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如汉语中的“巴士”(bus)、“吉普”(jeep)、“巧克力”(chocolate)、“T恤”(T shirt),幽默(humor),英语中的“Kongfu”(功夫)、“Confucius”(孔夫子)、“tofu”(豆腐)等,就是异化策略的成功案例。若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让译文读者理解源文的本意,使读者在不具备源文文化背景了解的基础上就能够快速理解源文,此时翻译宜选用归化的策略,使用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词汇和句法,使译文通俗流畅。例如在翻译“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句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俚语时,如果采用异化的方法,翻译为“don't hang to die under a tree”就会使英美国家读者不知所以,因此最好选择归化策略,采用英语中与汉语语意对等易于理解的俚语“don't put all eggs in a basket”。

(二)根据文本形式选择翻译策略

在翻译不同的文本题材时,应该不拘泥与某一翻译策略,而应该因势利导,兼顾到源文与译文在形式、内涵、理解和影响等,根据需要选择异化或归化的方法,或者是将两者结合应用,往往能够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本文选取电影片名和经典广告语作为案例,对此进行说明。电影片名是电影核心内容和内在的浓缩反应,好的片名不仅直观地反应了电影核心,还能够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片名还承载一定的广告功能,它具有传递信息和反应祈使的功能,还具有以及美化和传情功效。通过片名,观众可以知道电影的主旨和风格,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其片名翻译得当,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电影片名翻译时应根据影片所反应特色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将Home Alone采用归化方法翻译成《小鬼当家》就比采用异化法直译为《独自在家》要好,这是因为中文中“小鬼”是昵称,一般指聪明而调皮的小孩儿,而片中的主人公正好如此,“小鬼当家”栩栩如生地反应了影片的主人翁和情节。电影《阿甘正传》(Forest Gump)在中国大受欢迎,与其影片译名《阿甘正传》具有很大关系,因为鲁迅有的小说《阿Q正传》为大部分中国观众所熟知,影片正是采用观众易于理解的归化方法,符合中国文化,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而对于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电影,如果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异域文化的神秘色彩,不仅有利于观众了解其独特文化,也让观众具有新鲜感,如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Avatar《阿凡达》、Titanic《泰坦尼克号》、Gladiator《角斗士》、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等都取得了不菲的效果。在各种品牌的广告翻译中也有不少将异化和归化结合的经典,如Make yourself heard.(Ericsson爱立信)理解即是沟通;Let's make things better.(Philips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Intelligence everywhere.(Motorola摩托罗拉)智慧演绎,无处不在;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地比尔斯)钻石流久远,一颗永流传;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麦斯维尔)滴滴香浓,意犹未尽;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Marlboro Country(Marlboro万宝路)风韵之径,万宝路世界。

(三)以译文目标受众群体决定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兴趣偏好,因此,要想将译文得到目标受众的欢迎,必须首先了解译文受众的情况,然后确定策略的取舍选择。如果受众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很好的理解,就经过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源文原汁原味和行文风格;相反如果译文读者是对源文没有足够了解的普通大众,则应该偏向于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目标语言结构和词汇,保持源文的意义和功能即可,适当结合异化策略,引入少量异国特色;更有甚者,如果受众对源语文化毫不知晓,且文化程度不高,则应该完全使用归化策略,采用通俗易懂的目标语言风格和词汇,使读者毫无察觉其阅读的是翻译文章[5]。例如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版本分别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异化策略);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归化策略)。两种翻译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对读者的考虑。采用异化的策略,其读者受众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英美人士,译者是想将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呈现给英美读者,因此努力展现原作的内容、形式、语言结构,甚至词汇的选择,译文看起来和汉语结构没有差别。而采用归化策略,其读者群文普通的英美民众,对中国文化中的“天”代表的原始文化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为了易于理解,译者放弃原作文字的文化内涵,选择英美读者易于理解的“god”来翻译汉语中的“天”更接近读者文化,意义基本一致,从而消除阅读障碍。

异化与归化翻译虽然从字面上是翻译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策略,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并不是格格不入、不能融化的。相反,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特征和读者受众的辨识与分析,以满足翻译最大功效为目的,对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抑或融合使用,可以很好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有利于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1]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23(5):36 -38.

[2]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1):40 -44.

[3]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2-23.

[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8-39.

[5] 汪丹,万正方.归化和异化间“度”的把握:从《傲慢与偏见》的不同历史译本窥探文化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48-51.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ZHANG Hai-l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471203,China)

This paper points that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can be integrated and applied in translation.The point is made after the analysis of both of their concepts,theoretical basis and function features.Besides,it also illustrate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the text features,and targeted readers.

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integration

H059

A

1009-8976(2013)01-0100-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3.01.031

2012-06-24

张海莉(1984—),女(汉),河南洛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译文摘要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I Like Thinking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