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

2013-08-15 00:48邓桂英
关键词:外国文学人文精神人文

邓桂英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湘潭 411201)

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

邓桂英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湘潭 411201)

以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及一些方法与手段,认为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在贯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指出应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贯彻实施,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实施

在当今技术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已有信仰体系的崩溃、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人文素质发生了明显的裂变,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让大学生正变得空前迷茫。大学生群体明显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趋势,表现出理想模糊、思想幼稚,言行举止粗俗、人际关系淡漠,学习上急功近利、生活上贪图享受的精神面貌。当前中国高校人文精神状况令人堪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马加爵临刑前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的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师更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外国文学最突出的核心内涵之一,也即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文精神。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探索;从歌德的人本求证,到卢梭对人性的张扬、浪漫主义的人本复归;从巴尔扎克对人性的重新界定,到托尔斯泰的自然人本情怀;乃至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人文精神失落的悲情呼吁与期盼复归等等,都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贯穿着一条弘扬人文精神的主线[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这是定位于人文科学的外国文学学科的一个职责,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需要。“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2]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何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贯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整体现状,以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及一些方法与手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淡化功利导向,培养求上心态,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

纵观目前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贯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教材建设方面。第一,人文知识涉及甚少。这对那些本来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人文底蕴浅薄的大学来说,无疑是一大欠缺。第二,教材现代化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系统、立体的教材体系。当今社会的学生处于一种立体的阅读环境中,阅读方式已经由单一的文本阅读转向多样的超文本阅读。很多外国文学教材既没有配套的作品选,也没有直观生动的音像教材,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和局限。其次,课堂教学方面。一是注重作品背景知识包括国家状况、历史事件、作家生平等的介绍,重在传授知识,考试时也是着重知识记忆,导致教学评价手段单一。二是注重分析作品内涵与当时社会思想的联系,没有深入挖掘经典名著的当代价值和对今天读者的启发与警世意义,让学生们觉得是在隔靴搔痒。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贯彻实施。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贯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通过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整体现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关教学方面的状况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僵化老套,通常采用“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分析”三段式的讲授模式,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将充满人性魅力和与审美情趣的文学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改革迫在眉睫。外国文学课不仅仅是文学课,也是人学课、人生教育课。我们除了要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和重要的文学现象,更要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学生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对文学作品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1]。社会背景、时代条件、教学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大教材文化内涵,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针对大学生西方文化知识的匮乏,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外国文学教材方面的薄弱和不足,亟需加大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补充介绍与时代相适应的哲学、经济、艺术、宗教、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在外国文学教材中应该增大文化含量,侧重介绍人文知识,通过外国文学所携带的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积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品味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思想精华,从中感悟西方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二)调整教学内容,涵咏经典作品,凸显范例教学

外国文学涉及名家名作灿若繁星、思潮流派数不胜数,历时数千年、覆盖数十个国家,范围广、时空跨度极大,知识点繁杂纷呈而课时却极为有限。面对如此浩繁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的融会贯通,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选,从而将外国文学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文精神加油站和起跑线。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典型例子”,其收获之大是一般作品远远比不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凸显范例教学,引导学生咀嚼涵咏经典作品。一方面,可以使所选教学内容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更重要的是,能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热点,贴近他们的心理需求,挖掘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和启发意义,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增强讲授的有效性、说服力与感染力。

(三)扬弃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而为人文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注重审美教育,渗透理想教育,促进精神升华。即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思辨分析,进行思想道德、人生信念、精神境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追求事业成功、爱情与家庭生活幸福的个人理想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因此,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在分析重点作家作品时,注意文学文本所蕴涵的人格意识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问题,注意突出分析人物形象的理想主义素质和崇高品格内涵。例如可以结合作家成功的道路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信念、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自己的心智,培养创造素质;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精神品质的分析,挖掘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老人与海》中老头的性格、对待生活优雅而自信的态度,浮士德精神有关人生奋斗与享乐的启迪等等。人文精神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更强调自我体会与心灵觉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选择激励与启迪效果较强的经典名著,并充分发掘和展现这些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样,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可以自己去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领略异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身临其境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思考、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往的能力。21世纪需要的是通晓中外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外国文学广泛关注各民族、各语种的文学现象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对开拓视野、加强语言和文化修养、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文化不断交融的历史,通过文学将学生与世界沟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学相互碰撞、相互参照、相互融合的动态进程,使其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竞争,从而形成既不盲目崇洋又不狭隘僵化的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1.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讲与学生看、听等有机结合,加强外国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采取观全片与剪辑片断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当下大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感悟,在感性鉴赏中引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包括作家肖像、作品插图、精彩片断朗诵、音乐、文字及各种优美的画面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观看前告诉学生要注意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并提醒学生注意将原著与影片进行比较,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视听室,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浮光掠影地观看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美。外国文学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可使学生对作品体会更深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透彻,从中获取人文精神的滋养。

2.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教学。(1)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是文学生命力长存的根源,也是文学承担“寓教于乐”功能、对人的精神品质发生良性影响的必要条件[3]。文学的文本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因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是多样的,不确定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阐释,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盲从,不为教师观点所囿,培养创新进取的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讨论,一般包括论题的设立、学生上台讲演、师生对话式讨论和教师讲评等基本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设立论题。论题可大可小,但都须深浅适度,切实可行,有针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能和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更能形成争鸣,如西方19世纪的婚恋小说与当今大学生的爱情观等。讨论前,教师对论题进行综述,介绍各家观点,开拓学生视野,启发思维;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沉淀,形成独立观点,参加全班讨论。讨论中,教师适时巧妙穿插,抛砖引玉,及时把握讨论导向,形成师生互动,保证讨论质量。讨论后,教师作出全面学术总结,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讨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更能让学生的人格、心智、情感在开放状态中获得完善,使外国文学课程成为启迪理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2)组织作品片段表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的戏剧片段和小说片段,让学生参与其中自编自演,以表演的形式将一些西方名著展示出来。通过表演学生能感受不同国度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爱恨情仇,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感悟人生,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热情,从而使以课堂专业教学为核心而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3)安排学生登台讲课。教师在对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作详略区分时,可以布置自学提示有意识地把一些章节交给学生课外自学让学生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进一步指导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最后师生一起评议。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教学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五)改革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4]。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考试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评价不等于考试。因此那种把考试与测验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的做法是片面的。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成绩评定主要来自于考试。仅以我校为例,每学期末,由任课教师出题进行考试,不超出学习范围,基本上都是采用期末闭卷形式,试题类型一般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沿袭了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外国文学要实现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贯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除了课程内容的精选和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课程的考核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改变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把考试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一种方式”[5]。具体来说:第一是改革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平时成绩主要涉及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两项。平时作业包括各章节作业、读书笔记、学年论文,着重考查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多尝试让学生就某种文学现象或某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表现主要针对学生专题讨论、回答问题是否主动积极,思考是否有深度与广度,观点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第二是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内容同中有异,基本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在统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以讲授内容为主,并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对学生富有创见的阐释可以突破参考答案给分。同时,间或在教学中组织个案、课题的讨论,进行具有研究意义的考核,如论文形式、专题发言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见解,不人云亦云。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仍然是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6]。外国文学教学必须引进新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变革,建立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意知识、能力和人格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提高和完善,才能使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的人文精神教育真正做到:“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7]

[1] 李艳.新形势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消费导刊,2009(9):192.

[2] 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8.

[3] 王力.知识观转型与现代文学教学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108.

[4] 陈晓秋.构建新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J].宁夏教育科研,2007(3):47.

[5] 陈坤华,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3.

[6] 邢志民,马桂霞.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

[7] 余东升,尹晓龙.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9):54.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DENG Gui-ying
(School of Humane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of humane spirit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humanities spirit educ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some methods and means.The present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professional in implement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are obvious shortage.We should choose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 mode,etc.,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and improve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the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implementation

G640

A

1009-8976(2013)01-0132-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3.01.041

2012-07-08

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31041);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C0136);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资助成果

邓桂英(1980—),女(汉),湖南湘乡,博士,讲师主要研究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人文精神人文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