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反思与对策

2013-08-15 00:48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发展

石 英

(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反思与对策

石 英

(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1.27%,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正进入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未来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发展中的一些原因,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本文回忆了国内外城镇化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说明了发展城镇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可持续推进中国城镇化提出了战略对策。

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对策

一、引言

城镇化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才开始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也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是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

就城镇化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派别有生态学派、代表人物有帕克、卡斯托等;新韦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里克斯、莫尔等;新保护主义学派,以桑托斯为代表;福特主义学派、晚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1-2]。辜胜阻(1991)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取得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由于学者们的视角相异,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二是认为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三是认为认为城镇化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四是认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3]。建设部(1998)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280—98〉》中对城市化的解释是城市化即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城市化。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1999)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使用了城镇化。

总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发展中的概念,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不断增加城镇数量,城镇规模逐渐扩大的历史过程,它既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精神文明的前进。城镇化也是历史过程,是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以城市文明和意识为理念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职业的转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城镇人口和数量,扩大了城镇规模以及提高了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由于中国的国情特点,其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化不协调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人均 GDP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 164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7.298万亿美元,2011年GDP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0.48%。根据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通道的爬坡阶段,即“黄金发展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已基本相适应,但是在城镇化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质量发展滞后。对比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仍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对产业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四大区域状况来看,东北地区是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化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东部地区其次;中部不协调的状况最为明显,超过西部地区[4]。

(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协调与合理

城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其特定的的地位和功能,有相应的规模差异和职能,这种功能的发挥通过城镇体系而引起整体发挥,这就决定了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间需要与相应的城镇体系结构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城镇的职能才能科学合理地通过城镇网络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进而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根据城镇规模等级分布模型来看,城镇体系分布一般呈金字塔型,位于塔尖的城市数量最少,塔底层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层次城市职能的作用可传递到较低级城镇,积极促进整个城镇体系的发展。因此,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国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理,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这对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会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三)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性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各地经济基础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差异,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异。第一,从城镇分布密度来看,各省域间的差异较为悬殊,城镇分布密度分最大的是上海、江苏、天津、北京和山东,最小的省域是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黑龙江,而城镇化密度较大的省域都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密度较小省域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第二,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城镇分布密度由大到小依次呈现出东部、中部、全国平均、东北、西部的特点,这与中国城市呈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由东向西递减的人口分布总态势和生产力布局相一致的。第三,从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看,城镇化比例和衔接性不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特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东北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方面,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这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视和投资。

(四)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加强

中国的大城市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汇集等,具有市场经济发达、投资效益高等特点。作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大城市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多,容纳能力强,有利于人口的聚集;第二,大城市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经济最发达、经济结构最先进、经济规模最大的地区,有利于吸纳各种经济机构的集聚;第三,大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大城市在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均高于欠发达地区[5]。总之,大城市不仅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集聚和发展,而且具有辐射作用,容易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可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总体上看,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以广州、香港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城镇密集区等密集区,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附近地区的发展。

(五)中小城市数量发展迟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建设发展较快,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没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中小城市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落后,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差距拉大,而城镇空间的扩张没能进一步带动人口向中小城镇集聚。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数目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城市数目的增加,同时也需要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的基础上,没能遵循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小城市作为大城市与小城镇及周边地区沟通的桥梁,如果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的辐射影响难以有效传输,不利于充分促进周边地区发展,也将限制小城镇的发展。

三、中国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要性

中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的人口滞留在不发达的农村,不仅难以解决农业、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也抑制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因此,科学走城镇化步伐,能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战略之一。

第一,只有科学发展城镇化,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近年来,尽管中国地大物博,由于人均占有的资源太少,单纯依靠耕地不可能更好地促使农民富裕,导致中国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有的西部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在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下,要不断增加人均GDP,促使农民致富,除发展牧业和渔业等副业外,更重要的是转移农业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同时,要积极解决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城镇化滞后,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虽然势头强劲,但就业人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这需要今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不仅能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解决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

第二,只有科学发展城镇化进程,才能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刺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不力,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低,这与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有关。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启动农村消费点,才能最直接地带动最终消费需求,促进并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点,积极启动并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逐渐科学优化社会投融资结构,积极吸纳社会投资规模,进一步为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总之,科学发展并促进中国城镇化,不仅体现在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农民的需求,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第三,只有科学发展城镇化,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目前,中国城乡差别大,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据《2012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称,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5倍,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在医疗、养老、保险、就业、教育、公共设施等方面,城市居民享受到的优惠更远远大于和多于是农村居民。因此,中国只有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城乡之间的体制限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才能尽快缩小中国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此外,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只有科学发展城镇化,才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城乡结合部混乱,造成了中国模式的城市发展危机。因此,只有发展城镇化,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适当使用土地功能,避免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才能节约土地,合理保护耕地,集中布局乡镇企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四、中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城镇化。推进中国城镇化,需要倡导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节能减排的新理念,包容生态型城市、绿色型城市理念,合理布局城镇化,合理开发项目,合理协调地理位置、空气、水的合理性,一是保持人口密度的合理性,科学合理控制城镇化的建筑密度,按照相关生态标准进行;二是节约城镇化资源,合理进行土地集约使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节约成本;三是城镇的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建立集约环保的工业区;四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五是保持城镇化绿化,建立金衡绿色评价机制。总之,城镇化须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逐渐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和谐。

第二,统筹城乡协调,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集约式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的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首先,制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城市群、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建立综合协调发展制度。其次,合理控制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数量和布局,不断提升其质量,优化人口比例和规模,不断促进与大城市分工协作的中小城市,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对外辐射城镇功能。最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应的资源匹配,建立有利于形成县市之间合理的土地占有和利用的博弈机制,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第三,科学规划城镇,规范土地制度,理顺人口管理,完善城镇投资体系,增强城镇化管理水平,建立中国式和谐的现代城镇[6]。首先,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及城镇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调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强调各主体的参与,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兼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市场化的城镇化机制。其次,理顺户籍制度与其他经济社会制度关系,保证人口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最后,完善城镇投资体系,按照市场化机制,扩大城镇建设投资的新渠道和多元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按照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性质相异性,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1] Zhou Y X,Ma L J C.China's urban population statistics:A critical evaluation[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5,46(4):272 -289.

[2] Zhou Y X,Ma L J C.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s:Reconstructing comparable time-series data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J].China Quarterly,2003(173):184-204.

[3] 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1993:171-184.

[4] 刘玉,冯健.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J].地理研究,2008,27(1):45 -54.

[5] 谢京辉.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距:新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含义[J].社会科学,2009(6):48-55.

[6] 王文军.土地流转、边际效益与农地制度的重新安排[J].江汉论坛,2010(4):33 -37.

The perspective on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HI Y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s 51.27%in 2011.China is in the important time for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s coming to the middl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will develop urbanization with fast speed in the future.B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meets some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it first discusses the trend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in other countries,and also some key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is emphasized and suggestions on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provided.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perspective;China

F299.2

A

1009-8976(2013)01-0046-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3.01.015

2013-03-05

石英(1974—),女(汉),吉林长春,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国民经济。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