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价值·现状·方法

2013-08-15 00:46胡祖凤谢嘉梁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学化中国共产党理念

胡祖凤,谢嘉梁

(1.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开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共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统摄全局的战略地位。深化该领域的学理性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建构与把握中共执政理论的科学体系,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第二,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是新形势下党史党建学科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史党建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必须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拓宽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领域,必将极大地推动党史党建学科理论的科学发展。

第三,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是进一步总结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提升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迫切需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中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形势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执政合法性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严峻挑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有利于中共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基础的不断巩固与持续提升。

第四,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意识的充分觉醒,有助于中共执政思维的全面确立,有助于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助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真正强化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自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便兴起了对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热潮。众多学者(如秋石、姚桓、李君如、王庭大、王长江、高新民、陈登才、王兆铮、丁俊萍、齐卫平、唐晓清、金晓钟、祝福恩、郭广银、聂月岩、唐志龙、赵铁锁、辛向阳、刘先春、石云霞、刘益飞、张书林、梁妍慧、王真、桑学成、施芝鸿、胡祖凤等)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理论(提出意义、内涵与结构、评价标准、重要保障、阻滞因素、建设路径等)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探讨,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绩。此外,通过认真地耙梳业已取得的前期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学界前辈对中共执政理念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度耕犁。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讨论的持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问题,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我们以题名“执政理念”并含“科学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可搜索到的文章仅有4 篇(截至2013年6月28日)。祝福恩(2011)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时代化。”[1]谢嘉梁(2011)等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显著标志,能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考量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准。”[2]

此外,还有学者从现代化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认真严肃地探讨。其中研究较为深刻的学者代表有章越松、张首先、郭萌、王辉、王磊等。他们的研究论域主要有如下三种视角:一是着力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如章越松(2011)提出:“在9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从革命理念到执政理念的艰难转型,以及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清晰,在创新发展中走向成熟这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党的执政理念现代化的历程,主要有四条历史经验:必须重视执政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必须注重执政目的与执政手段的统一,必须把对民生的关注作为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必须科学认识与区分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的关系。”[3]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进行了初步探析。如张首先(2009)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4]三是就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认真探讨。如郭萌(2006)提出:“执政党作为领导现代国家的主导力量,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提高执政的有效性。政党在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执政理念的变革是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执政理念中包括执政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和执政方略等方面,其目的是提高和实现执政的有效性。”[5]王辉、王磊(2005)提出:“总结世界政党发展历史的深刻教训可以看出,凡是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无一例外地体现在执政能力的缺失和匮乏,尤其重要的是执政理念的落后。研究执政党执政理念问题,对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6]

毫无疑问,已有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系统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但一则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从纵向的动态视角对中共执政理念科学化的漫长进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历史考察,即使有个别文章简单论及中共执政理念的发展阶段及形态,但尚未从整体性视角深入展开;二则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以概念演绎、理论阐述为基础,而缺少从较高层次对中共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基本经验进行理论抽象与凝练总结,从而导致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三则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只是就其中的某一问题展开初步、浅显的讨论,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极少,更没有这一方面的有分量和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此外,研究方法缺乏创新亦极大地阻碍了该论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同时,由于制度与国情的巨大差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问题,国外学者鲜有涉猎或深入研究。因此,上述情况进一步彰显了该课题研究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7]。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能够拓展和深化中共执政理论的研究视域,对推动中共执政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直接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共执政史以及中共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难点在于对中共执政理念及其科学化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共执政理念创新的意义、条件、限度、特点等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基本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对本课题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也直接影响到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研究。通过认真研读中共中央重要文献以及学术理论界相关重要研究成果,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包括局部执政时期和全面执政时期),从理论上深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立特定的执政理念的背景、动因、效果等,深刻把握中共执政理念发展演进的路线图或基本脉络。无疑,这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科学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内蕴、功能特征、思想渊源、评价标准、基本类型、创新的原则路径与阻滞因素等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概念内涵、基本特点、历史分期等。这是深化本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历史进程研究。在对中共执政史和建设史深入考察与解读的基础上,将中共执政理念置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历时性、动态性、综合性考察与分析,力图客观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产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变迁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关联性。

第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基本经验研究。在对中共执政理念理论研究以及中共执政理念科学化历史进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机制与演进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基本经验进行高度抽象与理论总结,形成具有较强说服力和现实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理论支持[8]。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马克思指出: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9]。由此观之,开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思路与方法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借鉴学术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和广泛收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伟大实践,从现代政党执政的独特视角深入研究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科学化的基础理论问题;继而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史和建设史进行认真考察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和凝练概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基本经验与内在规律,探讨在新形势下创新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路径。在具体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重要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拟通过各大高校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以及电子网络系统如中国知网、维普网、龙源期刊网等广泛收集和查阅相关重要研究文献,全面把握该课题研究的前沿动态信息[10],并对其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深化后续研究提供思想资料和有益参考。

第二,史论结合法。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坚持以史为线、以史为据,另一方面又要以论为主、以论带史[11],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中共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

第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党史党建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本课题按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将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多样方法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研讨和分析,力求能够将该论题的研究引向深刻和系统[12]。

[1]祝福恩,林德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时代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13-15.

[2]谢嘉梁,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论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6):9-10.

[3]章越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4):33-37.

[4]张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9-21.

[5]郭萌.执政理念变革与党的现代化[J].南平师专学报,2006,(3):6-8.

[6]王辉,王磊.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6):21-23.

[7]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述略[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2,(6):50-51.

[8]胡祖凤.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3,(1):16-1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

[10]李辽宁.执政软权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

[11]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31.

[12]汤志华.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13]刘武根.执政伦理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8.

[14]王真,等.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

[15]宋海春.依宪法执政与党的宪法理念的更新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6]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论纲[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8.

[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8]胡祖凤.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概况[J].党政干部学刊(月刊),2013,(2):47-49.

[19]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多维解析——兼论拓展后续学理研究的若干重要思路与建议[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2013,(1):53-55.

[20]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7):16-21.

[21]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2]陈枢卉.执政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9-63.

猜你喜欢
科学化中国共产党理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