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博爱济世的平民道德——探析墨家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3-08-15 00:46俞杨建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道德

俞杨建

(泰州学院 科研处,江苏 泰州 225300)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借鉴西方的学制与课程内容,将传统的人格养成教育废除。西方教育重视的是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科学至上的教育容易使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艾滋病蔓延、恐怖袭击频发等。道德的重要性重新受到重视,各国都希望通过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改善人类面临的问题。然而世界各地的道德日益没落,过去用道德来处理社会问题的旧道德遭到破坏,而解决新问题所需的新道德尚未建立,面对这种道德困境,敢问路在何方?我们可以从先哲先贤思想中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点,用来教育现代人,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墨家思想则是我们需要开采的宝藏之一。墨家思想发端于社会生活底层,对人民的需求有深切的认识。墨子强调即知即行来解决天下间的问题,他也重视科学技术,认为只要能利天下的知识都可以拿来推广。墨家思想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对其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发掘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墨家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背景。

西周后期井田制度逐渐难以维持,主要原因是人民更愿意开垦私田而不愿意耕种公田。各诸侯国也渐渐改用收税的方式,使得井田制度所分配的份地与新开垦的土地成为私田,土地私有制慢慢兴起。春秋时期鲁宣公十五(公元前594年)率先采用“初税亩”的农业税制度,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也纷纷跟进,各国所收的税赋极重,墨子便说:“以其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墨子·辞过》)战国初期,官方铸造的货币已广泛流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商人垄断市场、放高利贷剥削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同时,中原地区的土地已充分开垦,人口较为密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富可敌国的商人和富庶的城市,然而广大的农村却饱受统治者和新兴权贵商人的压迫。在统治者征收重税的情况下,农民难以生存,土地在生活无以为继的情况下被收购,大商人同时也成了大地主。丧失土地的农民只能投靠大商人、大地主成为家奴、佃农。统治者、大商人、大地主生活极尽奢侈浮华,而广大的农民却生活在饥饿、寒冷、劳苦的困境中。

2.政治背景。

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在西周的“井田制度”被破坏以后加剧,广大的农民生活难以维持,还要被迫参与兼并战争,战败被俘则从此子子孙孙皆为奴隶。然而统治者与依附在统治者权势下的大商人、大地主却享受着人间的荣华富贵。这种阶级制度造成社会严重失衡,导致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战。周天子迫于现实,自身违反礼制,对于篡位的士大夫,不但不讨伐,反而晋升为诸侯,武力成了左右一切的力量,诸侯间的攻伐从此愈演愈烈。[1]在连年持续的征战中,百姓饱受战争的威胁,日子颠沛流离、无所依归。墨子曾记录一些当时攻战的情况:“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墨子·非攻下》)此段描述指出当时诸侯们发动战争,攻伐其他国家,不像以往还受到周朝礼法制度的规范,如今为其各自利益,皆可调派军队去攻打无罪的国家,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种无道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消耗:“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墨子·非攻下》)墨子对此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判:“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墨子·非攻下》)

3.文化背景。

面对兼并攻伐的天下大势,各国君主皆谋求富国强兵,纷纷任用贤才,进行政治改革。有才之士也广招学徒,并推荐弟子到各国任职,使得私学之风盛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璀璨的时代。致力于改良社会的思想家们,面对现实社会的冲突和纷争以及价值信念和伦理秩序的崩溃,开始思考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被人民和统治者接受,思想家们在总结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将自已的思想推演成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为社会指点迷津。这种思想逐渐分化创立的过程,在《庄子·天下》篇有详细的描写:“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段话虽有批判之意,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人们处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身心备受煎熬与打击,却意外创造出先秦时期灿烂的思想,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

二、墨家德育思想概览

1.兼爱、非攻的德育思想。

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天下人,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事鬼神的方法,也是人追求幸福的途径。墨子的道德核心概念是兼爱,兼爱可以形成兼与别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兼士与兼君、别士与别君的道德现象。兼爱还能够提供道德判断的理由,例如天兼爱天下,人情必择兼。墨子希望人做兼爱的实践者,兼爱的实践是履行天志赋予人的义务。兼爱的实践太苦,若没有天志的宗教信仰,只有统治者的赏罚,是很难推行的。人民行兼爱是服从天的命令,同时也是服从天子的政令,这是通过外在的压力使人性自私自利的倾向得以抑制,而导向兼爱他人的方向。[2]

非攻的理想是希望国与国、家与家之间无攻战,人与人之间无斗争、无伤害。墨子反对强大的国家侵略弱小的国家,因此他主张“非攻”,并以实际行动来协助弱小的国家,以消弥战争。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巨务矣。”(《墨子·非攻下》)以有道征无道,这是要求诸侯要有道德,不可行暴政,这才是义战,是利天下的大事,目的是要建立非攻的理想世界。

2.尊天、非命的德育思想。

墨子认为,在这世界上只有天最有智慧、最尊贵、德行最高,因此人要成就其品德,最佳的方式就是法天。墨家以天志思想作为实践兼爱思想的衡量尺度,“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墨子·法仪》)天是道德实践与治理天下的效法对象。天志的思想是欲人行义,因此天志希望人的行为合乎义的道德行为规范,且认为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法仪》)这种尊天事鬼的道德,在道德教育上要人求福避祸、修己爱人。无形的鬼神是人类行为的赏罚者,时时心存敬鬼神的心,时时提醒自己,人将能为善去恶。天与鬼神时时都在监视人的行为,人只有积极努力地表现,获得天与鬼神的认可与奖赏,才有幸福的人生。人如果不努力行动,鬼神无从考察,人就无法获得赐福。墨子所强调的宗教与兼爱的人生,要通过积极刻苦的人生观来达成。墨子肯定人有追求天下太平和荣华富贵的权利,要求人努力行事创造财富,这就是“非命”思想。若信有命,将天下大乱,并导致国家衰亡,对天下不利,因此要“非”之,而非命可以利天下,合乎“天志”的要求。他说:“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墨子·非命下》)墨子强调事在人为,任何困难,都可以通过人的智慧和努力加以克服。

3.非乐、节用的德育思想。

墨子指出王公大夫爱好音乐的行为是错误的,原因是好乐妨碍生产。不过若是演奏祭祀鬼神之乐等对人民有益的音乐,墨子则是采取赞同的态度。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特别低下,生存问题是第一要务,好乐对生产并无直接帮助,[3]会消耗财产、浪费劳作时间,这种观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天创造万物,使人得以休养生息,人必须效法天养万民的精神,努力工作生产,节约使用,将多余的物资分与他人。墨子看到当时诸侯、大夫、大地主、大商人太过奢侈浪费,在有限的资源被少数人掌控的情况下,农民、工人生活十分困苦,他提到,“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面对老百姓这种困境,他提出“非乐、节用”等主张,希望掌控资源的权贵人士能限制自身的欲望,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流向贫困的农民与工人。他提出人人各尽所能从事生产工作,以求能增加物资的产量,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墨子的“节用”是指“当省不用、当用不省”。一方面,他提倡紧衣缩食,认为整个社会应大行简朴之风,人人过着朴实的生活,以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他认为只要对人民有利,哪怕是耗财甚多,也一定要做,比如制作舟车,他就大表赞成。

4.尚贤、尚同的德育思想。

墨子反对君主世袭制,为避免一人之私的君主专政,他提出“尚贤”。他主张推举贤人担任天子来解决纷争,天子又寻找助手,其助手又再任用助手,从而形成层级的政治制度。墨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重用贤士,使他获得富贵,并给予尊重、赞赏,如此便会产生鼓舞作用,国家的人才自然会众多。[4]墨子强调人民出人头地机会的公平性,其平等社会的描述如下:“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上》)墨子用道德楷模作为众人学习的对象,而这些道德楷模的行事标准都来自于上天,因此天是道德楷模效法的对象。天之所欲在于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古圣王以此为志,率领天下万民来实践。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墨子·尚同下》)因此要建立尚同法治的理想社会,就必须要求政府官员勤政爱民,做人民的表率。

5.贵义、利人的德育思想。

墨子认为义是天所欲,是行动的准则,义具备超然的地位,万事莫贵于义。墨子的兼爱强调互利互惠,义与利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义是人际互动时的内在道德基础,义可以服人,可以使人富贵亲近,可以使天下大治,大义会获得大利。他说:“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墨子·天志上》)天志要求人不可以做不义的事,义是天志的法仪,行义就是法天。义是主观的行为动机,而利是客观的行为结果。墨子倡导的利是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而非一己之私利,[5]义利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他一再强调要先利天下人,这样才有可能唤醒世人行义的动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身先士卒精神,是先秦诸子中所少有的。

三、墨家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养成至关重要,墨子主张家庭教育要培养具有积极向上、非命力行性格的人,促使子女积极努力地表现,以获得天的认可与奖赏;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要求子女肯定生命的价值,不向命运屈服,不到最后,绝不放弃;要对子女进行身体力行的日常生活教育,强调事在人为,积极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绝不逃避;要教育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永保战斗力,决不松懈;要教育子女勤俭节约,受高消费生活价值观念影响的人,永不知足,只有节俭生活才能使人在奢华的现代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即使再富有,也不娇生惯养,要让子女在一般的生活水平下成长,这样子女面对日后可能遭遇的人生磨难,才能有坚韧的生命力以渡过难关。子女教育的成败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尤其是子女品德的好坏所造成的影响最大。品行差的子女不尊敬、不孝顺父母,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甚至染上赌博、吸毒等恶习而败光家产,全家人都要跟着受苦受难,因此家庭美德教育是父母必须要深入学习研究的课题。墨家德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子女自食其力,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创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职业道德教育。

墨子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他将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起来,反对不劳而获。[6]墨子主张“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贤才教育,贤者除了有正确的思想品德,还要有奉献社会的技能,学成之后要付诸实践,能够针对问题学以致用。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人自强不息,乐于奉献,这种坚毅、无私的精神是墨者应有的精神;要教育人充分认识工作价值和意义,端正工作态度,以工作为乐;要教育人勤奋工作,珍惜点滴工作时间,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要教育人认真学习,努力进行技术革新,将科学技术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以提高工作效率。当今社会强调分工合作和政府宏观调控,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市场稳定,这与墨家“尚贤”、“节用”等观点是一致的。

3.社会公德教育。

墨子以“兼爱”为基础的德育思想教育人要视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准则,互助互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培养团结友爱的道德人;教育人要守法,相互劝勉守法行善,以培养守法行义的道德人;提倡人人平等,以公平竞争造就贤人,以培养努力尚贤的道德人;教育人要认识到应避免交战,以兼相爱、交相利的行动代替攻伐,学会行侠仗义,遵守国际道德,以培养扶助弱小的非攻正义强者;教育人要以互助来解决“三患”问题,鼓励成立民间慈善团体和志愿者组织,要求政府官员作出表率,以建立兼爱、尚贤、非攻的理想社会。[7]

四、结语

墨家思想产生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春秋战国时代,受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所限,其德育思想必然会有先天不足的地方,比如神鬼思想、“兼爱”理想主义、对于音乐的偏见等。然而,墨家德育思想根植于生活之中,反映着最广大劳动者的需求。[8]其遵循人性的朴素思想,在任何时代,都会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欲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非命力行”、“非乐节用”可谓对症良药。因此,加强对墨家德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3-64.

[2] 杨建兵.先秦平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墨家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9-171.

[3] 丁纯.论墨家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J].天府新论,2008,(2):41.

[4] 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5.

[5] 戴胜华.墨子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4.

[6] 刘太恒.论墨家的道德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6,(1):29.

[7] 崔清田.显学重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84.

[8] 贺更行.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3,(6):50.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