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出驱动”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

2013-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听力驱动学习者

苗 琦

(新乡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0)

一、引言

无论是在国际交流领域,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不容置疑。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所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也备受重视,对英语学习者听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听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然而现实是听说能力却成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他们听不懂英语,也说不出英语。由此可见,听说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与我们所期望的听说课教学效果是有距离的,而听说课也绝不是简单的听力课加上口语课,因为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而目前的听说课堂多以听力训练为主导,附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口语训练,如此一来,学生虽然学习听了很多,却只是越听越迷茫,更不要说将所听到的有用表达应用于语言交际当中了。可见,单纯的依靠听力的输入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二、输出假设理论与输出驱动假设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输入输出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关键课题。这其中尤以Krashen(Ellis,2006)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影响最为广泛,该理论强调了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者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才能够习得语言。而之后由Swain(张向阳,2011)提出的 “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又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输入的另一面——输出。输出假设任务,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外,学习者还需要尽可能地使用语言,通过强制性输出(pushed output),比如说和写的方式,来提高语言能力,以达到流利、类似本族语者的水平。此外杨鲁新(2007)在对Swain进行的采访中,还进一步总结了输出的三个功能:输出具有引发注意的功能,即输出目标语的活动能够引起二语学习者对自身语言问题的注意;输出具有检验假设的功能,即输出目标语的活动能够使学习者尝试恰当地说出或者写出自己的想法;输出具有反省的功能,即用语言来反省他人或自己的输出语言。可见,这种输出假设理论在外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与“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相吻合的,学语言与学技能类似,只有当学习者亲自实践了,才能发现问题并有所改进。反之,如果一味地强调语言输入,可能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受到影响。而这与我们目前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而文秋芳教授(2008)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问题提出的 “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则是更加强调了语言输出在驱动语言输入方面的作用,即以输出来带动输入,使学生为了语言输出而去主动地进行语言输入,变被动为主动,这样输出和输入双管齐下来促进英语学习。如文教授所说,实施“输出驱动假设”需要全面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即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来组织课堂教学。与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不同的是,输出驱动假设首先把学习者界定在了中、高级别学习者的范围内,且只限于正式的课堂外语教学环境下;其次,此理论中的输出不仅包括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口译和笔译的能力。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输出驱动的语言学习方式也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对比后不难发现,“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更具有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更适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并且可以尝试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实践中。因此,笔者认为,以一定的输出任务作为切入点,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去听,也即以输出为驱动,将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来促进英语学习,这不失为一种崭新的听说课教学途径。

三、输出驱动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

笔者曾经观察了多位同行教师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发现大多数的听说课堂实际变成了听力课,课堂是以听力训练为主导的,这不仅使教师变成了播放员,也使学生听得雨里雾里,昏昏欲睡。虽然,有几位老师会在听后进行一些相应的口语练习,督促学生将听力材料中所学到的表达运用于实践,但是收效甚微,学生或者以沉默应对,或者以一句I am sorry来结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结合听力教材,将输出驱动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也即帮助学生设计一些输出的任务,使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去主动地听或者读。

1.语言输出的形式。

“输出驱动假设”中所涉及的输出形式主要包括口语和写作,然而针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输出的形式并不限于口语和写作,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知识水平有限,层次参差不齐,所以语言输出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体来说,输出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语言知识层次的输出,表现形式常为练习的形式,用于检测已输入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常见的练习类型有词汇、语法、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作文和翻译等。其次,是语言技能层次的输出,常用的形式有模仿、背诵、复述、情景对话、口头作文、口头翻译以及角色扮演等。最后,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形式,如根据单元话题完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设计,甚至是完成一项现实交际中的任务等,可以以演讲、访谈或课堂展示等形式呈现。可见,第一个层次更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后两种高层次的语言输出方式则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输出方式,旨在把真实的语言输出任务作为目标,来驱动学生们通过听和读等方式获得语言输入,以完成输出任务,并在其后的输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体实施步骤。

鉴于目前多数的听说课教材都是根据不同的话题将其分为多个单元,所以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听力教材中本单元的话题,设定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输出任务,形式不限,同时注意输出任务的交际性和趣味性。然后,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一语言输出任务,他们需要在课前听或者读相关的材料,当然除了课本上的听力和阅读材料,学生还可以课前通过图书馆查询和网络搜索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之后,当他们在课堂上再来完成课本要求的听力资料时,学生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会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会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一些英语语言知识。而这正是符合了语言习得所期望的一种状态。

比如在讲授第二版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3中的unit8 The Environment时,由于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应用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选用更高层次的输出形式,即完成一项任务,作为驱动。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设计出一项任务作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比如,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做一份调查报告,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展示出来。同时注意要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等)来进行阐述。之后,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员各个小组在课内外积极查找某一个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借助听说课本上的资源或者网络资源,然后以英文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成品。这期间教师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学生们会自学教材当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听力材料,发现其中有用的表达。例如本单元的两篇听力文章即是关于白色污染和莱茵河的水域污染和治理问题,这样学生会将语言输入作为完成语言输出的一种途径,即以输出来驱动输入。最后是展示阶段。各个小组选取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环境问题报告,教师就各组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形式和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结合听力教材当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期帮助更多的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有关环境问题几个主要方面的语言表达和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教授的班级中有化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探讨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他们的难点在于不知道相应的英文表达,也不熟悉调查报告的形式。因此这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使他们对环境方面的英文表达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知。当然,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都很具有挑战性。比如学生们涉及的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师可能也不是专家,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会英语的工具性。

四、结语

一般认为,有输入才有输出,而语言学习尤其需要大量的输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听力即属于语言输入的范畴,然而为了输入而输入常常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怎么输入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笔者所言,我们可以尝试“输出驱动”的方式,即以一定的输出任务为目标,来帮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入,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输入的吸收效果,从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教师在设计输出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使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并且要让学生感兴趣,感到有话可说;二是尽管是以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方法,但也不可矫枉过正,还要注意以一定量的输入为基础的。

[1]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虞美苏,李慧琴.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 申宇.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1,(60).

[5]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6] 杨鲁新.输出假设理论:历史与未来——Merrill Swain教授专访[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7] 张向阳,张洁.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猜你喜欢
听力驱动学习者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