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2013-08-15 00:55许益锋杨瑞兰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校园文化

许益锋,杨瑞兰

(华南师范大学1.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后勤管理处,广东广州,510631)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群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遵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增强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应发挥其引领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的过程。我们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独立自强的性格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次被提出,自此高校及多方学者开始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当前价值观的多样化使校园文化深受冲击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各种价值理念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然而,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非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思想迅速滋生,“社会上出现了‘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的精神滑波现象。”[2]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的价值倾向和消极态度。“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拜金名言受到一定的追捧,通宵达旦打麻将和玩游戏等享乐行为随处可见,“富豪征婚引来千名大学生”的现象并不少见,“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流行,“我爸是……”等“拼爹”行径令人激愤。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了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趋向。在价值观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教育学生成为当务之急,校园文化深受冲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以抵制各种错误与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

2.急于塑造学校形象而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导致校园文化出现表面化现象

学校的形象直接关系其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了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学校形象,不少高校陷入了建设“表面工程”的误区,一味地追求校区的改造和扩建,从外在层面上追求观感美、见效快的物质建设,而忽略了内在层面上讲内涵、沉淀慢的精神文化建设,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斥巨资修建大门、三层饭堂装观光电梯、大理石装饰厅堂等过度奢华的行为无形中给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带来负担,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财务亏损,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导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衡,最终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宗旨和意义背道而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行为方式起着净化、熏陶、教育和引领等作用,片面追求物质文化的错误行为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缺乏内涵与沉淀,出现表面化、形象化的现象。

3.学风不良、学术腐败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一些学风不良的状况,教授忙于谋“副业”、争经费,学生忙于考证和恋爱,不少老师和学生无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原创作品,出现论文剽窃、实验造假、考试作弊、伪注等学术不端行为,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形象,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学风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如何培育良好学风,纠正不良学术行为,重现“十年寒窗苦”的求学骨气和“十年磨一剑”的学者风范,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

4.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缺失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31.2%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64.5%的同学较模糊。[3]当今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模糊的状况,对未来奋斗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处于信仰混沌的状态,心态消极,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看,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人格品质。因此,一些大学生习惯于“跟风”,理想信念不坚定,对事物缺乏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人云亦云,一方面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左右,甚至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追求和整体规划,对未来和社会缺乏信心,缺乏爱国爱党的热情,甚至寻找机会发泄不满,出现一些仇官仇富心理。从信仰的宣传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不够,理解不深,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失了解和认识,加上社会某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感慨,思想陷入彷徨、迷茫和混乱。诚信缺失,信仰失落,理想动摇,现实主义盛行,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警醒,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校作为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聚集地和高原区,精英分子云集,各种思想、理论相互碰撞、融合、汇集,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因此,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弘扬中占据着特殊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无疑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高校本身具有高度开放性、汇聚性和先进性,是各种社会思潮汇集的场所,多种价值观在这里形成、碰撞和交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时刻受到不同价值理念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中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西方敌对势力借中国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和发展时期各种矛盾积聚、凸显之机,利用多种方式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破坏中国的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为防止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侵占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意识领域,让大学生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坚定信念追随者,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反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能够平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两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通过丰富和完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备设施,如教学设施、绿化养护、实验设备、校园环境等,达到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效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发展精神成果的方式,如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大学精神等,[4]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内动力,润物无声,言传身教,使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产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作用。而我国高校目前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有助于平衡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学风,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5]这为我国高校学术创作和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针对目前高校存在一些学风不良、学术腐败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仅能够引领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纠正一切不端学术行为和杜绝学术腐败以及消极懒散等现象,还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积极面对困难,潜心钻研,严谨笃学,避免学术短视和暂时效应,注重学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和长远效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夯实校园文化基础,把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融入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让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6]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努力为他们的奋斗追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在一次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为此,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的幸福文化,在积极进取中知足常乐,在知足常乐中积极进取。”[7]大学更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让广大学子坚定信念。

二、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做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舞台。特别是精神文化是其动力、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精神、网络文化应属于精神文化。我们高校应以大学精神、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为平台,才能较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并将其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依托大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凝聚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文化品位、精神风貌等。[8]大学精神内涵丰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对于激励大学生严谨求学、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精神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良好平台,有助于形成凝聚力。人只要有了志向,即使再清贫,也不觉得苦和累,也不迷失方向,定能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奋勇向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对高校师生精神、心灵、性格等起着重要塑造作用的大学精神则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有效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载体。”[4]

大学精神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依托大学精神这一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训、校歌、校史、校风、教风、学风、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和载体相结合,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培养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师生员工的行为、思想、言语、觉悟等产生塑造、引导、教化作用。同时,不断充实、创新大学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通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和民主精神等多种思想的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凝聚力。

(二)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渗透力

当今时代,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超越时空,一切皆成可能,影响非常深远。以微博、微信、QQ、短信为代表的大众社交网络平台快速地缩小了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只要轻轻一点手机键钮或鼠标,不同阶层、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人都共同走进“地球村”畅所欲言,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创造了极为宝贵的条件和平台。网络平台传播覆盖面广、快捷简便、关注率高、影响面大,加上青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增强渗透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9]。这一重要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我们必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导向的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网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引领社会思潮,扩大校园网络传播的正能量,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校园活动,表达情感诉求,提升师生的认知与赞同度,提高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网络素养,增强网民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学会理性上网,平和用网,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主动在“世道”与“人心”之间搭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连心桥,发挥好校园网络文化的优势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共同目标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0]高校校园承载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使命,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责任先行、民生至上、幸福共享,既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也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它的目的在于促使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但价值观尚未成型,理想信念尚未稳固建立,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出发点和目的性是一致的,两者均从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出发,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共同目的,不断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12]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的文化体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性作用,可以引领高校立足现实,为高校解决非主流思想滋生、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失衡、学术不端行为、大学生信仰失落等问题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同时,高校校园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地和新文化的诞生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以高校校园文化为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校园网络文化等载体,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紧密联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1]史洁,冀伦文,朱先.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2]韩军.多元价值冲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3]李有玉.对当前大学生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178—179.

[4]王凌.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博采,2011(9):50—53.

[5]永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德艺双馨浅议[N].人民日报,2011-12-27.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EB/OL].(2013-03 -24).http://www.gov.cn/jrzg/2013/03/24/content_2361000.html.

[7]汪洋谈文化强省: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文化“航母”[N].羊城晚报,2011-11-29.

[8]常艳芳.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47—152.

[9]十八大报告提“唱响网上主旋律”启示[EB/OL].(2012-11-12).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 -11-12/content_7485322.html.

[10]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5-03.

[11](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N].人民日报,2012-11-11.

[12]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3—7.

[13]光明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N].光明日报,2011-12-08.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校园文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