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部位感染原因分析与控制

2013-09-05 03:46刘保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备皮感染率腹部

刘保芳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 淇县 456750)

腹部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后果会延迟切口愈合、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花费。作者对373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监测,发生切口感染9例。经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

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0年4月~2011年3月入住普外科并实施腹部手术的373例患者。

1.2 监测方法 此次调查选择四项危险因素作为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见表1),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发现患者切口处红肿或有渗出,取手术后切口渗出物进行常规培养,如有细菌生长,则做细菌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诊断,或依据临床医师诊断的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标准诊断。

表1 危险指数评分标准

2 结果

随着危险指数的升高,感染率发生的几率也升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术前备皮方式、围术期应用抗感染药物与腹部手术部位感染密切相关(见表3、表4)。

表2 危险指数等级与感染率[n(%)]

表3 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与感染关系[n(%)]

表4 备皮方法与感染关系[n(%)]

3 讨论

3.1 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①患者自身因素:营养状态差、低蛋白血症、手术部位血供差、原有慢性病。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均可使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此次调查选择4项危险因素作为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危险指数越高,感染率随之增高。急诊手术显著高于择期手术,且以污染手术多见;手术时间延长,切口以及术中器械暴露于空气中时间过长,也增加了污染机会。②切口类型:此次监测9例感染病例中,除I类手术外,II、III、IV类手术切口均有发生表浅切口感染。感染的原因多方面,诸多因素中,切口污染病原微生物是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从表4可见,手术前的皮肤准备与感染率密切相关。选择性执行手术前的皮肤准备,不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下清洗即可,备皮刀备皮引起微小的皮肤损伤有助于细菌聚集,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机会。确需备皮情况下可用专用备皮器剃毛或剪毛。③围术期用药与感染率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可增加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此次调查发现I类手术切口用药相对规范,II、III类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普遍存在,如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宜超过72 h,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④手术室的环境管理、手术室的器械准备情况与感染密切相关。由于淇县人民医院是综合性医院,患者多、急诊多,手术间及手术室医务人员的限制均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2 预防控制措施 ①对择期手术患者应做好改善营养状态、控制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充分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等的术前准备,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②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者在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③一定程度上手术时间长短反映了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难度大,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多,创面愈合慢,降低了术后病人的抵抗力,这些因素增加了术后感染发生的机会。术中尽可能保护脏器,及时冲洗腹腔(用加温的生理盐水)及切口;如病情无特殊需要,术中、术后维持患者体温正常,确保患者任何时侯的温暖均有利于感染的预防。④正确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应切皮前30 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术中再追加一剂,以维持机体及切口的有效药物浓度[1]。表3显示,患者长期用药或不规范用药可产生耐药,增加感染的机会。规范围术期用药时机,仅在需要的时侯才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针对手术类型、常见致病菌与抗感染药物抗菌谱及手术部位与抗感染药物组织浓度分布特点[2]选用抗感染药物。⑤术中严格限制参观人员,禁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空气洁净度;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物品、植入物均应彻底灭菌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杜绝或减少灭菌物品或手术区域受到污染而引起切口感染。⑥术后及时更换浸湿的切口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证伤口充分引流并尽早拔除引流管。⑦手卫生是最经济、方便、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能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3~4]。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外科操作时必须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防止造成切口处的污染。

通过一年来对普外科腹部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采取边监测边整改的措施,2010年4月~2011年3月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41%,比2009年的3.99%下降了1.58个百分点,提高了医疗质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陈益明,上官宗校,黄孟启,等.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8-120.

[2]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10-212.

[3]赵 岚,孙利华.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误区及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 410-1 412.

[4]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85-187.

猜你喜欢
备皮感染率腹部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带你了解备皮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四肢外伤急诊手术前快速备皮方法的比较*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儿童理发器在门诊输液室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备皮中的应用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