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2013-09-20 06:17杜建蓉荣秀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预见性脊柱手术室

杜建蓉,荣秀华,黄 丽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017)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损伤[1]。脊柱损伤多发伤是指受伤部位以脊柱损伤为主的多发伤。脊柱损伤常伴有神经根或脊髓的损伤,容易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伤残[2],现场的救护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情发展和预后。我科自2011年起,在脊柱损伤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中,在常规救护基础上加强预见性观察和护理,减少二次损伤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急诊科出诊救治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69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1例,坠落伤25例,建筑物倒塌伤13例。脊柱损伤分类:颈椎外伤20例,胸椎骨折14例,腰椎骨折32例,骶椎骨折3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颅脑外伤27例,腹部外伤12例,胸部外伤16例,骨盆骨折8例,四肢骨折6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33例(观察组),男25例,女8例,平均年龄39.76岁,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3]得分(19.9±1.7)分,休克指数(1.6±0.2);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3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37.84岁,ISS评分(18.5±1.2)分,休克指数(1.8±0.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士对照组按照抢救常规程序完成救护。观察组在常规抢救程序上,全称实施预见性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医学护理知识,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防范护理风险[4],详见表1。

1.3 评价指标 ①救护车到达时间;②有效抢救时间,即从救护车到达现场至患者收入院或手术室的时间;③急救成功率。成功判断标准:采用抢救措施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体征逐渐缓解或消失,转入住院或手术室治疗,即可确定为急诊抢救脱险[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预见性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内容

2 结果

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3例经急救处理后转ICU,18例在抢救同时作好术前准备,送手术室手术治疗,2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对照组现场死亡2例,6例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6例收入ICU,12例送入手术室。两组有效抢救时间、急救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时,由于不同受损器官症状的相互影响或掩盖,使伤情更加复杂。在现场处置和护理过程中,既要考虑多发伤对每个创伤部位的影响,也要考虑每个创伤部位对整个机体的影响,通过对病情变化的仔细观察,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病情发展。

3.1 警惕脊髓休克的发生 脊柱损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应警惕脊髓休克的发生。现场除了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尽早给予吸氧外,应加强对病情及各种体征的观察,掌握伤情发展动向。对照组按照常规程序实施治疗措施,忽略对四肢活动能力、温度、湿度、感觉功能的动态评估。观察组采用综合外观预测的方法,从患者外表瞬间观察面色、意识、呼吸状态、皮肤粘膜的颜色、湿度等,超早期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并注重病情的细微变化,如手脚发凉,四肢浅表静脉变细、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均预示其潜在休克的存在。从病人接诊至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肢体的活动能力、感觉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截瘫发生,动态评估心率、血压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2 避免院前急救中二次损伤的发生 脊柱损伤后,其稳定性已遭到破环,如果对骨折未加以固定以及搬运患者的方法不正确,或者用软质担架运送伤员更有加重损伤的危险[6]。对照组使用的铲式担架,担架从身体两侧铲入,使患者仰卧于担架上,虽然可避免对患者过度搬动,但无法有效固定头、颈及躯干。在转运颠簸下,对骨折端稳定作用还有待研究。观察组使用的脊柱板,采用其配置的5条安全带将躯干及肢体牢固固定于平板上,再联合颈托及头部固定器使用,防止头颈部左右移动。全面保证头、颈、躯干、骨盆位置在同一纵轴线上,避免了搬运或救护车途中颠簸引起骨折端的移动和错位[7]。观察组中,出诊前准备好脊柱板、颈托。到达现场,但凡颈部外伤及疑似患者,均安置颈托予以保护;对不能排除脊柱损伤者,均使用了脊柱板固定搬运,33名患者被安全转运回医院。

3.3 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 严重创伤患者的黄金抢救时段为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随着抢救时间的延误,死亡率大幅度上升[8]。及时现场救治并尽快将患者转运回院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观察组中,急救小组成员通过信息网络随时与现场、医院保持联系,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救护车在到达现场前,对病情进行估计,做好输液、吸氧、包扎准备。到达现场后,护士快速做出反应,在医嘱下达前实施救护措施,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同时已给予循环支持和氧气供应,争取了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转运医院前,先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工作,保证绿色通道畅通,为患者快速进入手术室或病房争取时间[9]。

总之,预见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急救技能。脊柱损伤现场救护及时正确,不仅阻止病情发展,而且减少各种后遗症,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值得其他病种急救护理借鉴。

[1] 莫旻龙,石崛.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94.

[2] 孙淑英,孙红玲,张巧玲.36例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8):593.

[3] 谢冬有.预见性思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2):54.

[4] 张佩芳等.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164.

[5] 陈春兰等.临床快捷急救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75.

[6] 谢金美.转运骨科患者减轻疼痛及再损伤96例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92.

[7] 徐晓,周晓宏,何智勇.脊柱板应用于脊柱损伤的院前急救[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1):75.

[8] 于学忠.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1):4.

[9] 江丛兵.2009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02-104.

猜你喜欢
预见性脊柱手术室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