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门诊突发意外病人抢救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2014-01-01 02:25
护理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圈员品管圈门诊

许 华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集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利用科学统计数据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1]。我院门诊于2012年4月成立“应急QCC小组”,针对门诊病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品管圈方法加以分析、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抢救突发意外病人9例为对照组,统计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并在事后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改进。选择2013年1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抢救突发意外病人10例为对照组,统计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

1.2 方法 QCC活动包括组成品管圈、召开圈会、掌握问题及主题选定、制订计划、现状把握、问题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持续改进。

1.2.1 前期工作 注射室护士、心内科门诊医生组成6人团队,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并选出圈员中一位高学历、高年资的护士作为圈长。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方式,不断发掘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次抢救病人后,都要组织开会讨论。

1.2.2 主题选定 圈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点一一列出,并根据急迫性、可行性、圈员能力3个评价项目,采用“5分、3分、1分”的评分法汇总出最高分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门诊病人突发意外时,缩短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主题选定的理由为抢救小组尽早到达抢救现场,给予规范的抢救,可有效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2.3 制订活动计划 根据本次活动步骤,决定活动日期、圈员的工作分配等,活动周期2012年4月—2013年8月,并绘制成甘特图。此计划得到辅导员及上级护理管理者核准。

1.2.4 现状把握及问题解析 通过2012年4月—2012年12月对门诊9例突发意外病人抢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①心内科医生不能立即到达现场,因抢救班次不明确,无抢救专用电话,电话设在内科分诊台,医生不能及时、准确地接到抢救信息;②有时护士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如中午只有一名护士值班,需与正在等待治疗的病人简单解释沟通,才可离开参与抢救;③门诊病人较多,电梯只有一部,抢救时电梯不可专用,抢救车、除颤仪等不能及时转运到抢救现场。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绘制鱼骨图,对抢救环节中的人员、信息、设备、转运方法等进行分析。明确重点为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较长。

1.2.5 目标设定 明确重点内容后,拟定改善目标。

1.2.6 对策拟定 分析影响抢救小组不能及时达到抢救现场的因素,由圈员提出多个对策,根据可行性、经济型、效益性进行评价,选择实施改进的方法。

1.2.7 对策实施 护士长合理排班,每日(全天)确保至少两名护士在岗,接到抢救信息后,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以最快速度到达抢救现场。与门诊部主任协商,确定参与抢救医生的班次。在心内科诊室内设专线抢救电话一部,医生一听到电话铃声,应警觉需抢救病人,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以最快速度到达抢救现场。这样减少了由分诊台护士转达抢救信息的环节,不仅节约了时间,还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且避免了由于分诊台电话被他人占用,延误抢救时机。将原来的抢救车改为急救箱,除颤仪改为手提式除颤仪,这样护士就可以免去等候电梯转运仪器的时间,直接由步行梯跑到抢救现场,节约了时间。

1.2.8 效果评价 ①比较两组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每位圈员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内容包括工作热情、个人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责任心、QCC手法掌握程度及团队合作能力等6项内容,每项计分1分~6分。

2 结果

对照组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为10.7min±0.9 min,观察组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为7.2min±0.4 min。两组抢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5,P<0.01)。两组圈员能力自我评价见表1。

表1 两组圈员能力自我评价得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圈员能力自我评价得分比较(±s) 分

手法掌握程度 团队合作能力对照组 9 3.0±0.6 3.0±0.3 2.2±0.7 3.0±0.1 2.1±0.8 1.9组别 例数 工作热情 个人表达能力 创造性思维 责任心 QCC±0.4观察组 10 6.0±0.4 4.1±0.8 4.0±0.6 5.3±0.5 5.4±0.3 6.0±0.8 t值 6.521 2.013 2.467 6.375 5.849 7.163 P<0.01 <0.05 <0.05 <0.01 <0.01 <0.01

3 讨论

开展QCC活动,以缩短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时间为主题,通过抢救流程再造,抢救设备的调整,合理排班等改进措施的逐步实施,使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缩短,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规范性抢救时间开始的早晚,直接关系着病人抢救的成功率,也是反应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门诊抢救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品管圈小组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找出根本原因,制订实施对策,经过效果确认、评价,结果显示抢救小组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显著缩短,有效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此次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圈员仍需努力,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开展QCC活动后,医护工作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热情、责任心、QCC手法掌握程度、个人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品管圈活动还要与护理管理标准化紧密结合,改善效果才能长期保持稳定。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抢救配合,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急救小组利用流程管理抢救重症病人,强调的是团队精神[2]。使护士的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圈员质量管理积极性,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3],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门诊的护理质量。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 刘春珍,计敏莉.急救小组抢救流程在重症哮喘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9C):3046;3053.

[3] 陈芳,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71-72.

猜你喜欢
圈员品管圈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