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香里酿真情
————通化日报社『走转改』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4 23:10王远洋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风日报社吉林

□ 王远洋

(通化日报社,吉林 通化 134001)

泥土香里酿真情
————通化日报社『走转改』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 王远洋

(通化日报社,吉林 通化 134001)

2011年8月是不平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行动的主题;“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萦绕在心头,思索在村头,琢磨在笔头,成为沉甸甸的“记者三问”。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吉林通化日报社20余名记者迅速奔赴各地基层。2011年9月14日,常设栏目“记者走基层”在《通化日报》一版头条位置与读者见面。

“有温度,有质感,仿佛能摸到生活的脉搏。”子夜时分,捧着刚刚印出的大样,夜班编辑这样赞叹。

用心走基层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记者要有“一身汗两脚泥三只眼”的精神和素质,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带回有价值的新闻。要有发现金矿的眼睛,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作风过硬的新闻队伍才有战斗力。在通化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部署大会上,编委会领导强调:“不是应付一时、对付一段,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走出院子,走进基层,我们的眼界才能打开,思想才能升华,文笔才能清新,我们的工作才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大有可为的前途。”

通化日报社认真总结“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广大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经济社会建设重大主题,推出了一大批精品报道,持续开设的“记者走基层”专栏目前已发稿件500多篇、图片180余幅。

近三年来,吉林通化市委、市政府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把准民生“脉搏”,实施了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暖房子”暨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看到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的一份《通化市推进暖房子工程的调查与启示》专题调查报告后,亲自批示:“通化市的做法很值得全省各市(州)学习。请印发各市(州)学习借鉴。”面对这一重大民生题材,记者奔波于各暖房子工程现场,深入25个工程直接责任部门和更多的间接单位采访,历时近一个月,撰写出通讯《幸福写在山城百姓脸上》。这种多侧面、立体化的重点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篇通讯也获得了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基层是“富矿”,采访中的人和事,成为新闻中鲜活的主人翁:《“心里得劲儿,干啥都乐和!”》里,我们从公厕清淘工的身上真切感悟到“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真谛;《“赢得百姓信赖最光荣”》里,基层交警在平凡的岗位上肩负起非凡的责任;《“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不能少!”》里,村民领取退赃款后喜笑颜开;《又是一年好春光!》里,一组镜头记录下农民播种丰收的希望;《这里的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里,展现了现代农业的不凡表现;《“红火日子”走进了烧锅村》里,展现给读者一个人勤物美的“国家级生态村”……一篇篇报道跃然纸上,真实的人物、亲切的场景、新鲜的理念,富于生命的力量,真正彰显出新闻的魅力。

用情转作风

作风是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转变作风,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转变作风,充满感情,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只有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去采访,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赢得读者信任。随着“走转改”活动在新闻出版战线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转变作风,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越来越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自觉追求。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只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平视交流,促膝谈心,畅快聊天,学说家常话,感受百姓情,抓获大“活鱼”;只有与群众心贴心,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

获得吉林新闻奖一等奖的《山村里的“爷爷老师”》,记者来到集安市头道镇东村,通过一天的近距离采访,根据所见所闻所感,用约一千字和四幅图片,展现了一个典型普通劳动者——59岁的山村教师孙长宽34年执教生涯的感人事迹,编辑及时配上短评《以一枝尽显“春光”》。这篇报道普通劳动者先进事迹的稿件放在一版头条位置,也是《通化日报》多年来极少见的。在中国记协机关走基层调研(通化行)座谈会上,这篇报道及当日的《通化日报》一版版面,获得高度赞扬。另一篇吉林新闻奖一等奖《野猪“耙”了地,国家来补偿!》,记者先后多次随同林业野生保护部门走进深山农村,在崇山峻岭、幽深峡谷的田野中,目睹了一幕幕“野猪坑农”的情景。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相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了相关政策,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篇报道既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作物损失,又宣传了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用功改文风

文风是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改进文风,才能让作品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

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通化日报》上那种居高临下、习惯了冷硬说教的口气少了,不懂百姓生活、与百姓冷暖不相知的作品少了,、怎么讲都挑不出毛病却自始至终不知所云的空话套话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朴实之风。

消息《阳光照进向阳村》,讲的是危房改造户在新房里过年的事儿。稿件用老百姓的话开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原来的房子是泥土房,塌了一头,冬天像地洞一样,水缸里的水都冻上了,晌午就没有光亮了,要想晒太阳得出去,现在好了,坐在屋里就能晒到太阳。”70岁的宋万祥美滋滋地向记者说着他的喜悦。他的老伴陈玉荣一边摆弄窗台上一排开得正艳的花一边说:“在以前的泥土房里养花是不会活的,住上新房后养花成了自己的一大乐趣。”接下来,又写了两户人家住房的感受。文章不到700字,讲的大都是老百姓的实话。编辑在稿件右边配发了陈玉荣在新房里浇花的彩色照片,用红钱把整个栏目框起来。打开报纸,这篇稿件最吸引眼球,让人不能不看,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篇报道获得了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再如,通讯《“‘泥腿子’民警也大有作为”》,讲述的是通化县光华镇公安派出所三个民警,在5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肩负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两个林场、1.8万人口平安与稳定的重任。记者沉到基层抓到了好选题,深入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经过编辑精心打理,创新表达,讲好故事,用群众语言表述,突出情真意切,全文结构更清晰、逻辑更顺畅,记者的调研意识、问题意识也跃然纸上。稿件一经刊发,获得了副市长、公安局长纪凯平的批示,要求不断提升平安通化建设水平,切实加强农村警力建设。随即,通化县又增添了4个乡镇派出所。

群众的生活最真切,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清新朴实,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才能让人民群众相信,才能使舆论引导有效。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抽丝剥茧见真容”——实事求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触及实际问题,力戒空洞无物,已经成为大家在文风养成上的执行标准和自觉追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笔下才会有多少精品。“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我们会继续用满腔的热忱、不倦的脚步、深情的笔触,生动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热情讴歌人民的力量,把新闻写在山城通化的大地上,把真情留在人民的心坎上。

猜你喜欢
文风日报社吉林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2019年de第一场雪
吉林卷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吉林出版集团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