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编辑如何转型

2014-02-04 23:10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桃花坞专版副刊

□ 黄 洁

(苏州日报报业集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新闻大亨默多克曾放言说,报纸带来的滚滚利润就像“流满金子的河流”。此话刚说完没几年,面临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他又再表示,有时候河水也会枯竭。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和传媒环境的快速变化,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传统纸媒的副刊和副刊编辑如何转型?这是摆在每个副刊编辑面前一道实实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副刊编辑需建立“消除侥幸、熟悉技术、揣摩规律、构建平台、内容至上”的应对策略。

认清形势、消除侥幸,转型发展必具的心理准备。江苏《苏州日报》是党报,作为党报的媒体人,特别是副刊的编辑,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外界再大的冲击也不会影响到党报的生存;千万不能认为网络媒体更多是对纸媒新闻内容的冲击,对文艺副刊影响不大。实际上,普天之下,概莫能外。目前,一些自收自支的党报已面临广告量减少的形势,为了节省成本,一些报社已在大量缩减版面,而不创造多少经济效益的副刊版面显然是首当其冲的缩减对象。

熟悉技术、了解规律,转型发展必备的理论指导。熟悉技术不是指成为专业网络技术人员,但应该熟悉网络媒体最为起码的传播手段,在此基础上了解网络媒体传播的一些规律,也是优越于传统媒体的一些地方,比如它的草根化、全民化;互动性和交互性;时效性;多形式和广容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等,这对于我们更新传播理念非常有用。

构建平台、内容至上,转型发展的必要措施。虽然,纸媒在与网络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它也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它具有网络媒体不具备的品牌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真实性和公信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它的“质感”也让人更为留恋……日本《读卖新闻》作过一次舆情调查,92%的日本人表示“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爱报纸”。事实上,我国很多读者还是习惯于阅读纸媒这种形式,特别是文艺副刊,相对其它新闻版面,本身就拥有固定的读者群。所以只要构筑好平台,以内容为上,还是会成为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构筑大副刊格局。打破原来副刊只是编辑文艺类散文的思维模式,将所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大整合、大集纳,形成大文化、大副刊的格局。具体来讲,有三种做法:版面的集合。除了保留文艺类散文版《沧浪》外,我们将《老苏州》版、《收藏》版和《人物传奇》版、《阅读》版、《声色》(影视)、《桃花坞》(工艺类)、《新吴门》(书画类)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份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底蕴厚重的人文周刊——《苏周刊》,并重磅推出“文化访谈”专栏,与苏州文化名人、在外地的苏州文化名人以及与苏州相关的文化名人进行深入的对话。此栏目获全国报纸副刊一等奖。其它的版面也精耕细作,《收藏》版开设固定的专栏,比如“苏州货币发展小史”、“竹上名家”等,请权威专家来主持,并加以系列化,不仅增加了知识性更增加了版面的文化深度含量;《人物传奇》版,一方面鼓励作者发掘新信息、新资料,同时改变内容的资料堆积,要求文章故事性强,增加可读性……《收藏》、《人物传奇》、《老苏州》等专版及其版面开设的专栏多次获全国、江苏省以及地市报副刊的奖项;人员的集合。原来我们副刊部只有4位编辑,现在把原分散在其它各部门的与文化相关的包括文化、旅游、园林、娱乐、体育等条线囊括进来,人员由原来的4人变成10人,既有编辑队伍,更有强壮的记者队伍,部门的名称也由原来的纯副刊部变成范围更大的文艺部,形成大文化报道的集群;报道内容的集合。在人员、条线、版面集中整合的基础上,在报道内容上可以集条线、版面的集合优势,加大策划,把报道做深做透。比如书画展,原来的做法是由跑条线的新闻记者发条资讯类的信息,最多如果书画者特别有名,会配上千余字的专访文章。但大副刊后,正常在新闻版上发书画展资讯,还在我们《苏周刊》的《新吴门》上配发书画图展以及介绍书画者书画特色的文章。比如“子冈杯玉石雕刻全国大奖赛”,我们在正常的新闻版上发了消息,还在《苏周刊》的《收藏》版配发了获金奖的作品,并回顾了历届“子冈杯”的获奖情况。再比如,一直致力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高福民同志花了10年功夫出版了《康乾盛世“苏州版”》一书,并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非凡时尚人物”苏州第一人。这本是条好的新闻,我们在正常新闻的版面上以专访的形成进行了报道。但总觉得尽管是专访,但千字文章难以涵盖丰富的内容,我们又在《苏周刊》的《文化访谈》专版上和他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让读者详细了解了他提出的“苏州版”的文化含义到底是什么?它的类型、它产生、发展、消亡的背景、意义又是什么等读者很想了解的诸多问题。同时,在《桃花坞》版上选登了四类“康乾苏州版”经典年画的图片,让广大读者见识了与我们通常认知的桃花坞年画截然不同的年画,对桃花坞年画顶峰时期的年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还有《苏州老宅》的发行、《柏杨家书》的签售,等等,我们都做了新闻资讯报道和版面深化的结合,同时也使副刊专版更精致化、分众化。

二是开设平台,报网互融。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报业发展的第一议题。其实我们副刊早就开始了报网的互融,只是之前一直被动从网络摘选文章,充实我们的版面。比如,前几年网络博客刚兴起时,我们就开办了博客版,精选网络上个人博客的文章。而现在我们把这种被动的互融转为主动的互融,在互联网上开设微信平台,让网络服务于报纸,让网络吸引读者阅读报纸,因为我们副刊其实更有自己的优势,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和作者群,他们就是信息扩散的最好传播者。我们开设了“文艺场”和“守艺苏州”两个微信公众平台。“文艺场”主要是把我们的优秀获奖栏目“文化访谈”、优秀获奖版面《传奇》、《老苏州》专版上的内容,经过精选、重编、配图,并加上相关链接;“守艺苏州”的主要内容来自《收藏》、《桃花坞》、《新吴门》专版上的内容。我们让原来的读者、作者成为我们新媒体上的读者和关注者,通过他们再次传播,当然我们也通过有奖竞猜等互动形式吸引关注,增加粉丝。在扩大网络媒体影响的同时,也扩大和增加了纸质版面上《沧浪》副刊和文化周刊《苏周刊》的本地特别是外地的影响。目前,“守艺苏州”的粉丝量已超过6000人,“文艺场”的粉丝量也已达到4000多人。今后,我们还要将我们的招牌文艺副刊《沧浪》开设网络平台,并随着阅读量和粉丝量的增加,将我们原有的微信平台进一步细化、精致化,逐步打造成苏州当地的品牌平台。

三是夯实编辑自身的全方位素养。为什么网络上的新闻源会经常受到公众的质疑,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和信息的发布者、供应商和传播者,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由于其从业时间、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欠缺与不足,没有足够的是非分辨力。而这点正是纸质媒体从业人员的优势所在。但要保持这样的优势,使纸质媒体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可信度、权威性得到保障,纸质媒体的编辑仍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储备,进一步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纸媒的编辑不一定是各行业的专家,但要对自己分管的内容、栏目和相关知识非常熟悉,特别是副刊的编辑,每个版面都可以说是专版,专业知识性非常强,比如我们的《传奇》版内容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需要编辑有相当专业的历史知识,再比如《收藏》版,更是门类众多,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所以这对纸媒的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媒体时代,不仅需要熟练驾驭各种文字体裁的能力以及相关丰富的专业知识,识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掌握一些网络技术手段,比如做图片、做视频等。另外,作为一名新型的纸媒副刊编辑不仅要和已有的作者群保持良好的关系,发展新一代的作者队伍,还要关注网络热门平台和网络大V的情况,加入其圈内,了解、借势、传播,扩大影响,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总之,纸媒的编辑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练好一身硬功夫。

猜你喜欢
桃花坞专版副刊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