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理论及启示

2014-02-05 06:02袁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袁霞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生态文明: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理论及启示

袁霞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如何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文献以及著作中所阐释的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及其实现形式和途径的理论,对于我们反对“人类中心论”,构建新型生态观;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构建环境保护社会调控机制,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实践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但由于高能耗、高生产、低产出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人类的存续。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十八大报告又再次论及生态文明,明确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并把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文献和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对我们当今正确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如何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文献和著作中把实践作为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首先,自然生态环境优先于人以及人类社会而存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且“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地球上呼吸的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的母胎,人必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须的物质资料,一旦离开了自然,人类将失去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也就无法维持其生存;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进行劳动,丧失人之为人的实践本质。正因为此,“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2],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分子,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驾驭者和索取者,人与自然之间是共存共荣、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善待和爱护自然,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人虽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但是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界就有了自己的对立面。因为人有思维、有意识,它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物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地球上其他一切有生命物质都是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人则不同,人不仅能适应自然,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目地、需求、想法、意愿等改造自然对象,以此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自然为人类的目的服务。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当人把自然作为客体纳入其实践范围,对之进行充分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就不可避免。

2.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桥梁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它(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从自然界诞生了人类那一天起,人类就以实践为媒介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这也就意味着,劳动过程不仅仅包含人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自然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变换,而且还包含自然通过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有所改变最终又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过程。所以,人与自然在进行物质变换的时候决不能任意而为,而应该有节制,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只有通过人们自觉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确保自然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换言之,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变换的过程,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规律自觉调整和控制人的行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美化自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即动物只能按照其本能来进行生产和建造,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被动的、消极的生产。如蜜蜂,不管它的蜂巢建造的怎样精巧,也只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其设计也比不上人类最蹩脚的建筑师。而人的生产却不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起来,对劳动对象进行美的塑造,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主动的、积极的生产。可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4],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征服了自然,认识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但是不管人的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充分,仍然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受制于自然,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背离了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实现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反而会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行,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正如恩格斯告诫人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5]为此,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不能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随意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而应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把人类的受动性转化为能动性,把人类需要和自然规律相结合,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结合,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自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

3.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仅是生产出维持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劳动产品,与自然发生关系,而且还会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即人们的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自然界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会产生诸多影响的同时,反过来社会生产方式也会影响和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协调和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作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维持生存,为此在这一时期人的“需要的界限就是生产的界限”,人与自然之间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原始的共生共存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地不再仅仅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利润,资本家对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追求,致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大肆地掠夺自然资源,砍伐森林,排放工业垃圾,从而引起了大气污染、地力退化和减退、水土流失、公害频发、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减弱等,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且也威胁到工人的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和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和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4]为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割裂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尖锐化。而要化解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对立的状态,就“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完全变革。”[3]“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劳动异化,把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把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结合起来合理、有效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现代启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各种生态问题接踵而至,人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对于我们倡导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最大效益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1.反对“人类中心论”,构建新型生态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日益凸显出来,为了追求更大更多的利益,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宰,凌驾于自然之上任意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以至于全球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极不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反对“人类中心论”,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优先性、客观性和价值性,确立人与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增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关爱自然的自觉性,主动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树立共生、共济、共享、共建的生态理念,促进自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它依托的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而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危及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首先,加快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使生态经济切实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次,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提高工业、农业原料在生产过程的利用率,努力使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且行业与行业之间形成生态产业链条,资源互补。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料的排放量,减轻生产废料、废气、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和高产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发展生态农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建立新型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沼气能、农家肥等,这样既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农膜的依赖,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也可以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3.培育公众生态道德意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它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且公众是否具有生态道德意识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生态意识淡漠,生态知识薄弱,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培育人们生态道德观,增强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刻不容缓。一是在学校教育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借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把生态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技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演讲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生态专业知识、生态法律知识及其生态伦理道德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视野,培育其生态道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在校园建设上力求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起来,创设各种生态情感体验场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生态价值观,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二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知识,使之切身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优劣与自身行为之间的关系,唤醒其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从而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在社区中,采用多种形式对人们进行生态宣传,举办绿色生态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生态知识讲座;定时召开社区大会,通报社区中环保者和违法者;鼓励居民低碳出行、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使民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生灵,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污染产品,逐渐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价值观以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并在实践中践行。

4.构建环境保护社会调控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仅靠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调控制度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是各级政府要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法律法规,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的不断改善提供道德和法律支持与保障。二是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严重,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这都同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无主”资源被过度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使其在获得使用这些自然资源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从而有效地解决公共资源过度、无主使用的问题,实现自然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三是建立绿色金融制度。金融制度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此,金融机构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征收环境税;对于绿色企业在信贷和税收上给予大力支持,反之则加大税收力度,减少甚至停止其信贷;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最后,在干部政绩考核中,不再把GDP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而要把环境业绩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中,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使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24,49,5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73-374,38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56, 560,552-55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

(责任编辑:娄刚)

Ecological Civilization:On Marx and Engels’s Attitude towards Man and N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YUAN Xia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omy and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How to cope with and harmon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major issue people have to face in the production as well as a core of Marx and Engels’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 and Engels’s dialetical attitudes towards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means to realizing it in their literatures and 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pposing“anthropocentrism”,construsting outloook on new ecology,developing eco-economy,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etc.

Marx;Engels;man and nature;practice

A811

A

1009-3583(2014)-0001-04

2014-06-12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1GH004)

袁 霞,女,贵州赤水人,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