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闽语区鸡文化现象调查

2014-03-04 08:41梁静华刘爱梅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招魂鸡血公鸡

梁静华,刘爱梅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00)

在中华文明中,鸡文化是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很早的时候鸡就进入到我们的生肖体系中,甚至演变为神,如《西游记》里提到的昴日星官。作为一种能报晓、能啄食毒虫、繁殖力强且易于饲养、美丽和美味的动物,人们既敬仰它的魔力,相信它具有“召唤”黎明、沟通阴阳、招魂引魂、驱邪避鬼、帮助繁殖的神性,又喜爱它的美味,并用它来祭祀神灵。因而,不少地区和民族都有关于鸡的民俗文化存在,如湖北、广东、福建以及西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等。承传了大陆文化的海南岛,不仅把鸡文化现象继承下来,而且随着时代变化还衍生出新的鸡文化现象来。笔者自2013年始至2014年7月调查了海南海口、文昌、琼海、定安、万宁、屯昌、陵水、昌江等地闽语区,搜集了散落在海南闽语区与鸡相关的文化现象。

一 祭祀鸡:祭神祭祖,企盼平安

鸡作为祭祀供品是海南闽语区最常见现象。闽语区所供奉的神五花八门,有祖先神、有保护这地方的境主,有土地公,还有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等等。对某些神的祭祀有统一时间,有些则根据需要不定时祭祀。但对神的祭祀几乎少不了鸡,鸡用作祭祀供品现象在闽语区广泛存在。

大年三十,闽语区家家户户有拜神习俗,在农村尤为隆重。因此,大年三十清晨(有个别地方在下午,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家家户户杀鸡,内脏、鸡肠洗净,保留完整,与鸡身、鸡血煮好,端上供桌,祭祀开始。首先,祭祀保护这一地区(或村庄的)的境主;接着祭祀土地公;最后才回祖屋祭祀祖先神。有些人家祭祀不同的神要用不同的鸡,因此,大年三十这一天,一户人家杀两三只鸡是很正常的事,有些人家即使没有养鸡,也要在大年三十前买几只,以便祭拜神。鸡作为祭品,表达闽语区人们对神的虔诚和敬畏。除了年节外,军坡节、清明节等节日都有用鸡祭祀习俗,越是重要节日,杀的鸡就越多、越大、越肥。

除了节日用鸡祭祀外,在人生重要阶段也用鸡祭祀。屯昌、海口、定安闽语区,小孩子(多是男孩)满周岁时,长辈要用鸡祭拜祖先。虽然祭拜时供品有些差别,如屯昌一带,长辈要准备四只活鸡、一只活猪、一只活羊,先用活的拜祖先神,后杀掉这些活物。用三只熟鸡(剩下的另一只,则要留着为孩子抓周之时用)再次祭祀祖先,告诉祖先,今天某某子孙满一岁,祈求祖先保佑他成长。而定安、海口琼山区用一只熟鸡和猪头、羊等物品祭拜。在闽语区,男子结婚当天凌晨,天还没亮,家人要起来杀鸡(有些地区除了鸡,还有羊、猪头等),煮熟,拜祭祖先神,以此告诉祖先,子孙某某今天结婚,祈求祖先保佑婚事进行顺利,保佑子孙平安,儿孙满堂。在这些重要人生阶段,闽语区人们都要祭拜神,虽然祭拜时,供品多少和大小往往根据自家经济条件不同有些区别,但都少不了鸡。

近几年,闽语区人们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家买了新车,有些人家也要杀鸡祭拜车公(车的保护神,民间有万物有灵的思想,认为车也有车神,闽语区人称为车公),请道公举行仪式,在祖屋外摆供桌,放熟鸡供车公,祭拜完毕,还要割活公鸡脖子(或鸡嘴、鸡冠)取血,涂在车身四角,最后还要从车头往车尾扔一只活公鸡,通过这个仪式,祈求车公保佑此车和车内人出入平安。

总之,祭祀跟鸡离不开关系,鸡是闽语区人民祭神悦神的重要物体,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祝愿和企盼。

当然,用鸡祭拜也延伸出一些独特文化现象来。如琼海市万泉河上乐城岛,每年元宵节,岛上居民将养了一年的鸡杀好煮好摆出来,让大家评一评谁家的鸡最肥。过去,村里人摆鸡出来是为迎神和供神,比赛肥鸡是为了评比哪一家人对神明最虔诚。现在,摆鸡出来也迎神供神,而比赛肥鸡更看重的是谁家最会养鸡,谁家最勤劳和懂技术。

屯昌地区,大年三十(如果没有三十就是二十九)凌晨,农村的人家要杀一只小母鸡,当地人叫“半夜鸡”(12点以后杀的鸡叫半夜鸡),煮熟,用来祭奉祖先。完毕,父母就有说有笑地象征性吃点,全家人再一起吃,通过这个仪式希望家里年轻一代要效仿老一辈,恩恩爱爱,和和睦睦。

二 招魂鸡:沟通人鬼,指引灵魂

在海南闽语区,鸡作为具有神性动物,它能将人间和阴间,鬼魂和人类联系起来,起到沟通和交流作用。

海南闽语区绝大多数地方,人死后,要请道公(一般是一个队伍)为死者举行超度仪式(闽语区称为“做斋”。年龄和性别不同做斋时间有别,但是不能给没有出嫁就死亡的女孩做斋)。让死者灵魂归入美好地方,成为一家之神,此后可享受生者敬奉供品,免得灵魂在外头飘荡或流落地狱受尽折磨。

道公要事先准备好招魂用的灵牌、亡幡,主人要准备好公鸡。在祖屋内摆好三清案,在祖屋外摆好玉皇案,接着念咒,(对于不在家中死亡者,道公还要写一张文书,割鸡血涂于上面,也涂在道公准备好的招魂用的亡幡上),接着道公带着灵牌、亡幡和一只公鸡到达招魂处(招魂处是根据当地习惯,由道公具体决定,可以在水边,可以在村子的三叉路口等),把亡幡插好,灵牌放好,把公鸡放在灵牌前面,道公接着念咒,在道公做法中,公鸡作为能沟通人间与阴间神物,找到死者亡灵,并引领亡灵回来。接着道公通过占茭杯卜查看亡灵是否被公鸡引回并附在灵牌上。接着家人带着灵牌和公鸡回祖屋后,道公用水洗灵牌,表示为死者洗身,换衣服。道公主持其家人拜过三清案,并为死者“散局”(为死者除病),经过占茭杯卜确认病是否被除去。接着,道公拿出纸做红牌,念咒,做仪式,并点香请死者灵魂附在红牌上,为死者开光点像、点鼻、点目(这之前,死者以三魂七魄形式存在,经过这一仪式后,死者从亡灵变为神)。接着,为死者铺一条通向神的路(从神龛上铺一块黑布或红布到下面桌子上,黑布下面用一块年糕压住),接着,由死者儿子顺着布移动红牌,表示带着死者之魂上到神龛(没有儿子的则由道公指定人员引魂上神龛)。最后通过占茭杯卜确认是否上到神龛,确认已经上到神龛后,整个招魂和引魂仪式才结束。而用来招魂和引魂的公鸡才完成它的使命,由道公带到野外放生。

值得说明的是,海南闽语区用于引魂的鸡,最初是白公鸡,民间认为:白公鸡尤其是养了三年的白公鸡,能为鬼神所役使,因此用白公鸡引魂最好。然而,养了三年的白公鸡很难觅到,超度时,道公认为是公鸡便可,因此改用公鸡引魂。后来又由于海南常有客死海外者或溺水者,因公鸡不能游泳,而亡灵又要经过水路方能回家;因此,需要走陆路和水路的亡灵,道公要用公鸡和鸭子为死者招魂,公鸡代表陆路,鸭子代表水路,可以引亡灵从不同路径顺利归来。

在海南闽语区沿海地区,比如文昌一带,以前到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有些客死他乡,安葬在异乡,尸骨不能取回,家中的人就请道公做法,道公带着这家长子(或长孙),为死者招魂,用泥俑代表死者,道公做法把灵魂附着在泥俑身上,并用鸡血涂泥俑,放在陶瓮或棺材中安葬,表示客死他乡者已经魂归故里。并通过类似于上边的招魂、引魂仪式把死者灵魂引向神龛,免得其灵魂在外飘荡或流落地狱受尽折磨,从此以后接受生者祭拜,享用祭品。

海南闽语区,除了为死者招魂,也有为生者招魂的。为生者招魂,大多数是认为生者由于受到极度惊吓,而丢了魂。比如海口农村大多数是其母为其招魂,而在万宁则请道公为其招魂。不管谁来招魂,一定到孩子出事地方为其招魂,并且带上一碗饭,一个熟鸡蛋,在出事处呼喊孩子名字,孩子回答,一呼一应回到家中。通过这样做法,认为孩子丢失的魂魄已经被唤回,从此平安地生活。

三 辟邪鸡:驱鬼辟邪,彰显神威

在古代,鸡被认为东方之子,南方之象。鸡鸣暗消,属阳。鬼存于暗中,属阴,阳克阴。又因鸡与郁、垒二神能杀鬼,因此,鸡能驱鬼辟邪。

海南闽语区农村,如果家里出现伤病祸事等,很多人会到童子(闽语区把这种人称为“tsio35 ha33”,指被神附身的人)处或请童子来家中查看,如果被查出有鬼作祟(当然,闽语区民间鬼的种类非常多,有非正常死亡的饿死鬼,病死鬼、屈死鬼,正常死亡的祖先鬼等等,这些鬼都可能作祟于活着人,有一些鬼主动害人,有些鬼因为活着的人怠慢了他们而作祟于活人,如逢年过节忘了摆供祭祀,七月半忘了烧纸钱,坟墓没有修理,或者还有事未做完,或有些心愿没了结等等,他们通过一些异常情况提醒活着的人不要怠慢他们或帮他们满足心愿。一旦被查明何鬼作祟和作祟原因,那就要请道公到家中赶鬼。念咒,画符、贴符,并把符绑在事先准备好的公鸡脚上,等在屋子里的做法完毕,就把公鸡赶到野外放掉。认为通过这只公鸡,鬼怪已经被赶走。现在有些道公用白面鸡代替公鸡赶鬼,即念咒画符、贴符完毕,把符绑在白面鸡脚上,让白面鸡飞走,认为善飞的白面鸡会把鬼赶得更远更彻底。

总的来说,公鸡具有的神性使其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发展,甚至跟鸡(尤其是公鸡)相关的一切比如鸡血、鸡蛋等都具有了驱鬼辟邪功能。比如,有人睡觉时常做噩梦,梦到有人压在他身上使他喘不过气来,或是梦到鬼怪或人(不认识的人)总是在他睡的这屋子某个地方出现,这个梦时常伴随着他。经过童子查明——这屋子里曾经死过人或屋子地下埋葬人,那么就要请道公做法赶鬼,除了相应赶鬼仪式外,最后还要用公鸡血喷洒不洁之地,把鬼赶走。比如,有人溺水身亡,又找不到尸体,请道公来溺水处做法,念咒、画符、撒鸡血,赶走不吉利东西,使尸体浮上水面来。

在海南闽方言区,普遍存在用鸡血避邪赶鬼现象。一些地区如海口、琼海、屯昌、文昌、定安一些村子有过军坡节习俗,而在过军坡节之前要为一方境主(当地人称男境主为公祖,女境主为婆祖)举行换新装,招魂以及过火山等一系列仪式。鸡血的辟邪赶鬼作用就是在为公祖、婆祖招魂以及抬公祖、婆祖过火山仪式中表现出来的——先把公祖或婆祖神灵请出神像,接着把像放到水里浸泡,去掉以前绘的颜色,此举称为“换下旧袍”。接下来请人为公祖或婆祖绘上新颜色,此举称为“换上新袍”。接着请道公举行仪式为穿上新袍的公祖或婆祖招灵(招灵是为公祖、婆祖开光点眼,使其具有神性)。举行仪式时,道公取出鸡血涂在公祖或婆祖头上的批纱或用公鸡血撒在神像头上(民间把此称为“割红”)既达到驱邪赶鬼又能壮神威。招灵成功后还要举行过火山仪式,即抬着公祖或婆祖的人,还有其他人组成队伍,在道公带领下光脚从火红木炭上走过,闽语区有些地方,过火山的每个人额头上都要点公鸡血,避免在过火山时有不洁之物干扰,造成过火山时出现意外。

琼海很多地方,大年初二一早也要举行“割红”仪式,但这里的割红仪式与上面道公举行的割红仪式不同,即在拜土地公时,抓一只活公鸡,割破鸡冠或鸡脖取鸡血撒在土地公庙前,保平安求吉利。我们前面说的拜车公后,取鸡血涂在车四个轮胎上也是民间“割红“仪式。海南闽语区一些农村,如果祖上宅基地有限,往往跟宅基地多人口少的人买地盖房子。那么盖房子前要走完这些仪式:即买些纸钱祭拜土地公,告诉土地公已跟某人买了这块地,并请道公做法,除了念咒烧符外,还在这块地四周撒鸡血,使土地干净吉利,今后住在此地上的人平安。

可见鸡血在海南闽语区民间既有辟邪赶鬼又有平安吉利作用。

图为陈光安拍摄

四 “拜堂”鸡:模拟婚嫁,成全新人

琼山、文昌、琼海、昌江一些闽语地区,在新郎缺位情况下,公鸡可以代替新郎跟新娘一起拜堂。一般来说,闽语区让公鸡与新娘拜堂分几种情况:一是男人到海外谋生或在外求学,家里人为他找了媳妇,到了结婚日子,由于某种原因,新郎不能如期回到家与新娘完婚,在这样情况下,这家人准备一只红公鸡,结婚前三天就笼在笼子里,到结婚那天,公鸡颈上绑红布,有人抱住公鸡,按着公鸡翅膀,每拜一次都按下公鸡头,与新娘完成了拜堂仪式(当然,这只公鸡选择很讲究,拜堂前也需要一定仪式);二是家中有未婚男,病重,这时家里人就要选一个媳妇与他完婚,为他冲喜。由于生病,新郎不能参加拜堂,于是公鸡就代替新郎与新娘完成拜堂仪式;三是,家中有未婚男死去,活着的人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经童子查明,说是此死者在阴间很寂寞,需要一个媳妇作伴。这时候家人就要为他找一个媳妇。当然这个媳妇,如果找到有未出嫁就死去的女孩家人,那往往把两个死者配对,完成结婚仪式,当然这需要公鸡和母鸡来完成拜堂仪式。

公鸡能充当新郎角色,那么母鸡也能充当新娘角色,陵水闽语地区,如果男孩女孩定了娃娃亲,若是女孩完婚前就去世了;那么,曾定过娃娃亲的男孩长大后,要跟其他女子结婚,那么在结婚前要送一只母鸡到曾定娃娃亲的已去世女孩的家,并在结婚前一个晚上,把母鸡迎娶回家中,拴在神龛前八仙桌腿上,由人抱着母鸡与男子举行拜堂仪式,承认已去世女孩是男子大房,男子第二天才与另一女子完婚。

以上公鸡母鸡当新郎新娘现象,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前是海南闽语区常见现象。现活着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这些现象经历者,比如,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文昌村蔡玉英老人,结婚当天因为其夫被台风阻隔不能赶回完婚,于是夫家安排其与公鸡完成拜堂仪式。陵水县牛堆村王达子老伯,因定娃娃亲女孩夭折了,娶现在老婆时就经历过先与母鸡拜堂再与现在老婆拜堂经历。昌江闽语区一位老伯因生病不能与女方拜堂,家人就用公鸡代替新郎与女方拜堂。而现在,鸡与活人拜堂现象基本消失。随着时间流逝,随着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的逝世,鸡与活人拜堂现象就只会在老一代人口头中流传了。

虽然公鸡母鸡与活人拜堂现象消失了,公鸡母鸡扮演新郎和新娘功用还存在,比如,在海南闽语地区,一些未婚男子去世了,为他超度时,为了防止未然,就要给他“配匹”——即给他找好老婆。做法是:道公为他们超度时,用一只公鸡代表男子,一只母鸡代表女子,公鸡与母鸡分别由一男一女抱着,按民间拜堂仪式完成婚礼。

除了以上几种较为普遍鸡文化现象,海南闽语区还存在着其他鸡文化现象。如海口一带,民间有“报鸡酒”习俗。即产妇生第一胎孩子后第三天(有些地方为第十二天),其夫家要派人将两只公鸡和一坛酒(坛子里面除了酒外,还有酒泡着的黑豆)用红绢包好,派人送到娘家去报喜,娘家人接到报喜这些东西后,只是把坛里黑豆和酒拿出装上新的酒和黑豆,并另加一坛咸鸭蛋,让男方带回,这个过程称为“报鸡酒”。公鸡在这里作为庆祝生子仪式中不可缺少一部分。在文昌,家中长子满月时,娘家人要送来一对刚刚长出一点冠的鸡(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对鸡就由婆家人饲养,直到小孩满周岁时才杀。在陵水闽语地区,生头胎子满月时,小俩口要回娘家吃一顿饭,吃饭完毕,娘家人让小俩口带回一对鸡,这对鸡就放在婆家饲养,繁衍后代。通过这样的仪式象征小俩口生活红红火火,子孙满堂。小孩周岁以后的生日,除了吃蛋糕等庆贺外,传统家庭还是给孩子吃个红鸡蛋庆贺。

当然,鸡饮食文化是鸡文化的一部分,海南闽语区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由鸡产生了海南四大传统名菜之首的“白切文昌鸡”,以及海南鸡饭和近几年比较热门椰子鸡汤等美食。由于鸡跟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海南闽语区人们由于类比以及表面简单判断延伸生活中与鸡相关的禁忌,比如小孩子不能吃鸡爪,认为吃鸡爪写字会很丑。也不能吃鸡头,说天一黑鸡就睡觉,吃了鸡头的人也天一黑就要睡觉。也不能捡回野外无人认养的鸡,认为这种鸡往往是赶鬼丢在野外的,捡回来不吉利。

鸡作为一种普通生物,因其特殊生物习性在万物有灵上古时代被赋予超自然神性,并衍生变化,形成中国奇特鸡崇拜现象。这些现象随着海南移民的到来,而来到海南岛,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多彩鸡文化现象。在此,我们只是集录了闽语区鸡文化现象,这将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础。

[1] 闫广林.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明)唐胄.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 田茂军.鸡的文化与土家族地区民俗[J].吉首大学学报,1991(1)

[4] 王颖泰.大西南少数民族的“鸡文化”[N].贵州民族报,2007.

[5] 继祥.鸡史·鸡俗·鸡趣[J].民俗研究.1993(1).

[6] 任建库.鸡俗探源——从秦文公祠陈宝说起[J].古今农业,2005(1).

[7] 沈文杰.壮族鸡卜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8] 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招魂鸡血公鸡
两只公鸡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藏品欣赏
招魂(短篇小说)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
招魂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