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

2014-03-19 16:28张典兵郭腾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验德育理念

张典兵+郭腾飞

德育理念是德育行为的灵魂和先导,是德育实践和德育改革的根本动因,要想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必先确立科学的德育理念。作为一种指向德育发展未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范型,德育理念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社会性和个体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本质特性。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想形成正确的德育理念,不仅要重视对自身德育经验的反思升华,加强德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注重扎根鲜活实践的德育研究,而且要重视德育理论的普及与德育理念的更新,并注意营造有利于德育理念形成的舆论环境。

德育 德育理念 本质内涵 形成路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国学校德育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由重教向重学的时代变革。而任何德育变革都必须以德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为先导和支撑,正如我国学者班华所说,“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德育不仅是一种事实性存在,而且也包含了一定的精神和价值维度。学校德育要想真正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实效性低下的困境,就必须善于从这种精神与价值维度、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重建。因此,探讨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明确德育理念的形成路径,对于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解读

1.德育理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德育理念不仅源自于德育实践,是德育实践工作者通过分析德育现实,借鉴先进的德育理论,在其睿智头脑中形成的超越“实然”德育现实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认识;同时德育理念又反哺德育实践,引领德育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调控德育实践的有效运行,使德育实践最终达到理想境界。可见,德育理念具有较为突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特点。特别是在当代,人类历史正在加速发展和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呈现出鲜明的超前性和未来性,德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日益表现出为未来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趋向,而发挥着巨大指导作用的德育理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也得到越来越突出的体现。

2.德育理念的社会性和个体性

德育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联系,反映了我国德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且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德育变革的现状及其思想动向,具有社会性及时代性特点。同时,从德育理念的形成来看,必须明确理想德育应达到何种结果、理想德育的过程如何以及用什么术语表达德育理念,这表明德育理念从“萌芽”到“孕育”到“创生”再到“运用”都深深打上了德育实践工作者的“个人烙印”,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性和个性化特点。

3.德育理念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德育经验虽然是现实的、鲜活的和宝贵的,但它往往又是个别的、零散的、表面的和肤浅的,很难概括反映德育过程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德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实践,固然需要德育经验,但它更需要德育理论和德育理念的指导。德育理念较之于德育经验更能阐明德育过程的一般原理,揭示德育过程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抽象概括性和现实普遍性特点。德育工作者需要德育理念的指导,需要深刻的德育思想、明确的德育信念和丰富的德育见识,而这也正是德育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4.德育理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无论是教师个体的德育理念还是群体的德育理念,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指导教师的德育实践,体验、累积和生成教师的德育经验,并会因这一过程中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获得而更加坚信德育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转化为自己从事德育工作的坚定信念。这时的德育理念就具有了稳定性特点。但是,由于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德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是不断更新的,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德育理念也必须适时转变和更新,表现出动态发展性的特点。

二、德育理念的形成路径探析

1.重视对自身德育经验的反思与升华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德育经验是指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关于德育的有效知识、实践智慧与情感体验。德育经验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德育实践经历,教师只有在亲身经历德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德育经验;另一方面,德育经验也离不开教师德育思维活动的高度参与,因为德育经历不等于德育经验,只有在对自身所经历的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对照、归纳与演绎等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富有价值的德育经验才能最终形成。不仅如此,德育经验往往具有很强的个体依附性,是高度情境化、个体化和综合化的东西,是在德育实践中通过教师自身亲历亲思所形成的,因而表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性特征。除此之外,德育经验还是一种得来不易的宝贵财富,它需要教师的总结和反思,以能够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从而实现德育经验的丰富和升华。德育经验既是对当前德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思维结晶,也是对人类已有德育经验的历史延续与积淀传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师形成德育理念的现实土壤和历史根基。德育实践证明,教师要想形成科学先进的德育理念,必须重视立足于生动鲜活的德育实践,坚持“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德育实践,为了德育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自己哪怕是点滴的德育经验也不要轻易错过、贬低抑或放弃,而要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思维升华。要善于从德育经验中了解德育现实和贴近德育现实,从德育经验中总结德育历史和承传德育传统,从而使德育理念扎根于鲜活的现实德育实践和丰厚的德育历史传统,奠定一个坚实的生成基础。

2.加强对德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德育实践从根本上离不开德育理论的指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德育理论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要通过理解、感悟、消化与认同,并创造性地把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德育理念。德育理论向德育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有意识主动学习德育理论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德育理论学习的需要、动机和态度,也就是教师创造性转化德育理论的自主意愿问题。倘若教师对德育理论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得以唤醒,教师对德育理论学习的认知、热情以及行为等将会变得积极、主动与自觉,这也就使得德育理论向德育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有了重要基础。其二是德育理论的内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师要把德育理论内化于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新的德育理念。这种德育理论的内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通过深刻反思把握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条件,明确德育理论的合理性及其适用范围,吃透德育理论的精神品质,进而把德育理论完全融入自身认知结构之中。德育理论向德育理念创造性转化既是—个认同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提升的过程。通过德育理论与德育理念的有意义对接与整合,教师在德育理论内化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德育理念体系也便得以更新与建构。其三是德育理论的信念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师把初步形成的德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并成为教师的生命方式和生存智慧。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德育理念才会真正成为一种巨大的德育力量,不仅有助于激活教师的德育智慧和德育责任感,而且也能促使教师的德育行为由不合理到合理、由习惯到反省转化。即使教师在遇到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这种内在的德育理念也能坚定不移,成为克服德育实践困难和德育变革阻力的强大动力。

3.注重扎根鲜活实践的德育研究

德育理念的形成,从表层来看离不开德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而从深层来看则源于扎根鲜活实践的德育研究,只有“在德育研究中,通过德育研究和为了德育研究”,科学有效的德育理念才能不断得以生成。扎根鲜活实践的德育研究主要是指德育行动研究、德育叙事研究以及德育案例研究等。所谓德育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为提高对所从事德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德育实践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批判性反思研究。德育行动研究既能使教师清楚“是什么”,也能使教师懂得“如何做”和”为何做”。对此,美国学者波普尔就指出:“科学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从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经验的归纳来证明某种理论和理性的批判,猜想反驳才是获取知识、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径。”德育研究并不单单是为德育实践提供规则与指令,而是旨在提供对改进德育实践卓有成效的探究性知识和方法。这种研究一方面能促进德育实际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能推动德育理论的发展和德育理念的形成。所谓德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所开展的一种德育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德育实践的描述与分析,挖掘内隐于德育实践背后的德育理论、德育思想以及德育信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德育的本质规律及意义价值,并最终形成教师正确的德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以至有意识地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予以更新,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德育案例研究,主要是指围绕一定德育目的,通过对德育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情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写成“案例过程”的文本材料,然后围绕“案例过程”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德育研究。德育案例研究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或体验将教师带入具体案例情境中,使教师处于一种反思反省状态,准确把握利弊得失及未来方向,在通过教师德育洞察力与德育领悟力的同时,也为德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重视德育理论的普及和德育理念的更新

德育改革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教师德育实践及德育行为的改变与改进,而且也是教师德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德育理念的形成,需要面向教师进行德育理论的普及和德育理念的更新。为此,一方面要善于用科学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德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使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新的德育理论思想;另一方面,要推动广大教师及时转变落后过时的德育思想观念,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德育理念。只有将科学的德育理论与先进的德育思想转变为教师的德育理念和行动动力,才能树立起扎根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德育实践的德育理念系统,才能转变为推动德育实践和德育工作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教师要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德育理论和德育思想流派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德育思想观念大厦,逐步形成自身的牢固的德育理念和德育信念,这不仅是由“教书匠型”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德育理念建设的根本指向和最终旨归。

5.营造德育理念形成的舆论环境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教师德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以更新和发展。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主体教育的实施,对培养“有道德的人”德育核心问题的探讨,基础教育新课程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措施的落实,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再加上各种新闻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与宣传,这些都会给教师德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当然,由于学校自身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所营造的教师德育理念形成的舆论氛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有的学校可能对一些新事物较为敏感,他们具有强烈的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他们能根据基础教育以及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提出具体明确、合理适度的要求,并注意进行制度设计和对教师的精神及物质激励,从而使教师经常感受到更新自身德育理念的来自学校的压力及强大舆论氛围。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学校缺乏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开拓进取精神,没有教育改革与德育变革的意识与行动,教师也就感受不到相应的压力与舆论氛围,也就难以进行德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因此,学校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往往会成为教师德育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动力。

————————

参考文献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邓灿辉.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确立原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4]李霞,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5]姚利民.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1(6).

[6]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张典兵(1966-),男,山东郓城人,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郭腾飞(1988-),男,山东济宁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茂林】

猜你喜欢
经验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