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下闳与浑天说

2014-03-19 04:25庞光华
关键词:天文

庞光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四《天学》有《浑天说》一节曰:“据史籍记载,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落下闳。”这也是学术界惯常的说法。以下将落下闳与浑天起源的有关材料作些爬梳,并辩证有关问题。

一、古籍中关于“落下闳”的记载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末有班固曰:“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乂安,府库充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历数则唐都、落下闳。”班固此文又收于《文选》卷49,名《公孙弘传赞一首》。①李善注引《益部耆旧传》曰:“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也。明晓天文地理,隐于落亭。武帝时,友人同县谯隆荐闳,待诏太史,更作《太初历》。拜侍中,辞不受。”《华阳国志》卷一《巴志》亦称落下闳等人“播名立事,言行表世”。《隋书·天文志上》:“今案虞喜云‘落下闳为汉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初历》’。或其所制也。”《史记·历书》:“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集解》引徐广曰:“陈术云:‘征士巴郡落下闳也’。”《索隐》引《益部耆旧传》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太平御览》卷二引《益部耆旧传》略同,曰:“汉武帝时,落下闳明晓天文,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

《汉书·律历志上》谓汉武帝议造汉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侯亘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与邓平所治同。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如闳、平法。……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颜师古注:“姓落下名闳,巴郡人也”。杨雄《法言·重黎》:“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

据以上所引文献,可以确知浑天说乃是汉武帝时巴郡阆中的落下闳传入中央政府,落下闳并作《太初历》(“太初”是汉武帝的年号)。《太初历》远较其他历法如《颛顼历》等17家历法精确。当时与落下闳一起制汉历的重要人物还有邓平。后邓平官太史丞,而落下闳不愿做侍中,辞官归隐。但落下闳却是在汉代初传浑天说的人。虽然浑天说不大可能是落下闳自己的发明,然而正是落下闳使浑天说成为官方的显学。落下闳生自巴郡阆中,巴郡阆中古本为氐羌人之地。落下为姓,当是地名。更考《文选·公孙弘传赞》李善注:“《风俗通》曰:‘姓有落下。’汉有落下闳。”《广韵》“落”字注云:“汉复姓二氏,汉有博士落姑仲异;《益部耆旧传》有阆中落下闳,善历也。”《汉书·律历上》颜师古注:“姓落下,名闳,巴郡人也。”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下:“古成古冶落下姑。”注:“落下氏,汉落下闳,巴郡人,字长公,隠于落下。”《通志》卷27《氏族略第三》:“落下氏:汉武帝时落下闳,善天文地理历数,巴郡阆中人。《神仙传》有落下公。”②皆以“落(洛)下”为姓。徐文靖《管城硕记》卷19:“落下盖巴郡之地名也,小顔以为姓落下,非;《正字通》谓姓落,名下闳,亦非。”落下即巴郡之地名,其姓取自地名。

刘尧汉等《彝族天文学史》特设专章《巴人历法家落下闳》,认为落下闳是賨民,其所传天文历法之学为古氐羌所世传之学。该书第78页曰:“《华阳国志》所记载巴地建有灵台的事实,更说明了那个时代的氐羌天文学有可能已较为发达。并且建有观测和研究中心,也肯定会有专职的研究人员。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式下,出现賨民天文学家倒是很正常的。前节已经证实鶡冠子是賨民,因此落下闳是賨民也就不奇怪了。”这里有个问题:依《彝族天文学史》的理解,《华阳国志·巴志》中出现的“灵台”就是通常说的观象台。考《华阳国志》卷一原文如下:“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任乃强《校注》曰:“灵台山,在阆中县北。”则灵台本为山名,原文并没有明说那就是观象台。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山上建有灵台而名为灵台山。《彝族天文学史》未作任何说明,易致误会。但该书所作的结论,笔者认为是可信的。

二、上古汉民族只有盖天说

这样一来,一个重大的问题就产生了:在我国文化史上有重要价值和地位的浑天说既然是由巴人落下闳初传进汉武帝时的中央政府,那么浑天说就是一种传自异民族的外来学说,非汉民族所固有,在汉武帝以前的我国古书中不应当有任何记录。今考汉武帝之前的我国古书,确实只能发现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前人多以为盖天说出自《周髀算经》。除《周髀算经》外,更举他证如下:

《淮南子·览冥》:“背方州,抱圆天。”方州犹言方地。同书《兵略》:“夫圆者,天也;方者,地也。”同书《天文》:“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又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同书《精神》:“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文子·九守》:“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庄子·田子方》:“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成疏:“句,方也。”《大戴礼记·保傅》:“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同书《曾子天圆》:“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周礼·考工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贾谊《新书·容经》:“古之为路舆也,盖圆以象天。”《逸周书·周祝》:“故天为盖,地为轸。”《楚辞·惜誓》:“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史记·吕太后本纪》:“盖之如天,容之如地。”《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天道圆圆。”古人凡称天圆地方者,都是盖天说。而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第7章认为天圆地方说与盖天说不是一回事,而是盖天说的前身,似乎也有道理,总之二者为同一学术源流。

除此之外,的确不能发现先秦有浑天说的任何迹象。至于唐朝的《开元占经》卷一引后汉张衡《浑仪注》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晋书·天文志》:“天体员如弹丸。”同篇又曰:“是以知天体员如弹丸也。”③《四库全书》收有《革象新书》五卷④,此书卷一有曰:“古人又谓天体如弹丸,东西南北相距皆然。”这当然应是浑天说的表现。而金祖盂《浑天说的兴起和衰落》称战国思想家慎到说:“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今考四库本《慎子》并无此语。笔者还查阅了《太平御览》、《开元占经》等书,皆不见此语。而《四部丛刊》子部初编《愼子·外篇》曰:“天地既判,而生两仪,轻清浮而为天,重浊凝而为地,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金祖盂当是从此处引述。而今本《慎子》是公认的伪书,绝非先秦诸子所作,乃是出于明末慎懋赏所伪撰,不能据以考论先秦文化。⑤据笔者考证,“天体如弹丸”之语始见于东汉大学者张衡。《晋书》和《宋书》的《天文志》也是袭用了张衡之说,此前未闻。此语断不能推至先秦。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的惠施已经有了“浑天”的观点。学者们所根据的只是《庄子·天下篇》有关惠子学说的一句话:“南方无穷而有穷”。然而细读《庄子》原文与前人注解,实在看不出这句话包含了浑天的观点,浑天说在惠施那里是不存在的。徐振韬《从帛书<五星占>看先秦浑仪的创制》利用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作了一系列的推断,后得出结论说:“先秦浑仪的创制年代,上限为公元前700年,下限为公元前360年,最可能在战国初期。”这样的推论也没有什么根据。

上引杨雄《法言》也认为浑天说传自落下闳,非我汉民族上古所有。我国先秦以来古传的盖天说反不及汉武帝时才传入中央朝廷的浑天说精密。《隋书·天文志上》:“其后桓谭、郑玄、蔡邕、陆绩,各陈《周髀》,考验天状,多有所违。”可见《周髀》所传的盖天说确实不太精密。杨雄颇重浑天说而作有《难盖天八事》,专门批评盖天说。《隋书·天文志上》:“汉末,杨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东汉大儒蔡邕也力主浑天说。《尚书·舜典》孔疏引蔡邕《天文志》:“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周髀》术数具在。考验天象,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惟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也。”《太平御览》卷2也引蔡邕《天文志》较为详细:“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仪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名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亦引,《玉海》卷二引略同。《玉海》卷二又曰:“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臣求其旧文,连年不得,未及成书,欲寝伏,其下案度成数,宜博问群臣,下及岩穴,知浑天之意者,使述其义,以禆天文志。”《晋书·天文志》亦称:“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汉灵帝时,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⑥蔡邕这段文字极为重要,从中可以得出几点论断:第一,蔡邕只称《周髀》,而不是《周髀算经》。直到《隋书·经籍志》仍然只称《周髀》,而不是《周髀算经》。《新唐书·艺文志》始称:“李淳风注《周髀算经》二卷。”可知在唐以前,没有《周髀算经》一名,只有《周髀》一名,唐代才开始有《周髀算经》之名。其中作为天文学的盖天说,是我国自上古以来就固有的宇宙观,不是外来学说。第二,蔡邕作为东汉末的朝廷官员,且为一代博学鸿儒,也始终不能看到有说浑天的专书,以至他不得不自己躺在浑天仪下去观察揣摩浑天的原理。从“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而不论。臣求其旧文,连年不得”这些话可以看出,浑天说决非我国古传的学说。另外,我国古代也有主张将盖天说与浑天说相调和的观点⑦。

三、浑天说的起源年代辨正

但在东汉的纬书中,有的竟说浑天说传自我国上古时期。《晋书·天文志》引《春秋文曜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⑧《晋书·天文志》据此曰:“此则仪象之说,其来远矣。緜代相传,史官禁密,学者不睹。”《天文志》又引《考灵曜》云:“分寸之晷,代天气生,以制方员。方圆以成,参以规矩。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观玉仪之游。”郑玄注以玉为浑仪。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春秋文曜钩》与《考灵曜》本为东汉纬书,纬书多有牵强附会,难以凭信。其说大概是曲解《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一语,以为“璇玑玉衡”就是浑天仪。东汉大儒马融、郑玄亦信其说,实则毫无根据。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尧典第一》广征博引,辩驳甚详切,足破纬书及郑玄之说。皮氏曰:“凡古书以璇玑为星名而其字从玉者,皆后人据马、郑古文说妄改之耳。马、郑古文浑仪之说,虽本纬书,然两汉古义皆不如是,江声、刘逢禄、魏源已辨之。《大传》以旋机为北极,本于《周髀算经》,魏源《书古微》说解已详。”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卷二虽不废马、郑之说,也指出汉代今文学家“有造立浑仪之文”。但王氏又曰:“《魏志》魏王上书曰‘尧禅重华,举其克谐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齐圣之美。犹下咨四岳,上观璇玑’。《蜀志·先主传》议郎阳泉侯刘豹等上书言‘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又《管宁传》王基荐宁曰‘上正璇玑,协合皇极’。其时马、郑说虽已出,而斗极为玑衡之义又何尝废绝不用乎?”戴震《尚书义考》卷二曰:“璇玑玉衡,先儒徒据汉以后之浑天仪为说,皆失之。杨雄《法言》‘或人问浑天于雄。雄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几乎莫之违也’。浑天之器,创于此三人。遂以其转旋名之曰璇玑,以其中之窥管名之曰玉衡。虽袭取古名,非唐虞时所谓机衡也。”戴氏下文考证甚详细⑨。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卷一明确说主张璇玑玉衡为浑天仪的人不是郑玄而是马融。江氏曰:“乃裴骃注《史记》引郑注云‘璇玑玉衡,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与《大传》及郑君《大传》注各乖异。盖彼误以马注为郑注尔,必非郑注,不可不辩。”今考《隋书·天文志上》称:“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仪。”明谓东汉学者马融才创立此说,此前未闻。

综观以上清代汉学家们的考辨,可知东汉的纬书所说的《尚书·尧典》中已有浑天仪之说实为虚妄,不可置信。我国汉民族有浑天说始于汉武帝时的落下闳,当无可疑。但《隋书·天文志上》又说:“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又以浑仪为颛顼所造。笔者认为刘智的话只能表明浑仪是上古就有的,不能说明它就是上古的华夏族先民所有。浑天仪是否为颛顼所造,恐怕真是搢绅先生难言了。从《尚书》看,还只能说我国上古天文历法之学兴起于尧时,《尚书》以《尧典》开端,这可能与尧时天文学比较进步有关。刘智说“颛顼造浑仪”恐是依据东汉末吴人陆公《纪浑天》之言。但此书已佚,难以确考。《开元占经》卷一引《纪浑天》曰:“浑天之设久矣。昔在颛顼,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喾亦序三辰。尧命义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舜之受禅,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以是数者言之,曩时已立浑天之象,明矣。”此即明言浑仪始于颛顼。刘智之说盖本于此。然殊未足凭。为什么汉代人会把浑天之作推至上古呢?宋人朱震《汉上易集传》卷中曰:“汉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推步晷刻,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而名节会,察寒暑、定清浊,…然后阴阳离合之道行焉。然落下闳能知历法而止,扬子云通敏叡达,极阴阳之数,不唯知其法,而又知其意,故《太玄》之作与太初相应,而兼该乎颛顼之历。”落下闳既作浑天仪,又参与制定《太初历》,后来杨雄是将浑天仪和《太初历》紧密相联,而《太初历》又与颛顼历有关,于是东汉人就将浑天仪的创造上溯到颛顼。这完全是想当然的附会。

笔者要申明的是,浑天仪是由落下闳传入中央王朝,但并没有说浑天仪是由落下闳发明的。浑天仪本为氐羌族所古传。《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科技史》卷收有陈晓中所写的“浑天”、“浑仪”、“浑象”诸条,对浑天说和浑仪的源流实未详考。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第七章表引将我国15世纪以前主要浑仪的构造,予以列表说明,且附有参考文献,颇为明晰,有利于研究。但此表将约公元前350年的石申、甘德列为制造浑仪的第一人。此书第四章《浑天说》节说:“(浑天说)在中国。这种概念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石申编制星表时便已出现。”此书第七章《汉代和汉以前的浑仪》节里又说:“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石申和甘德确实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用度数定下恒星的位置。”李约瑟的这种意见尚待实证。因为西汉时期的人都确实不知道石申、甘德与浑天仪有什么关系,传世文献似乎不能提供任何证据。西汉人完全是从落下闳那里才知道浑天仪的。原本的《甘石星经》恐怕于战国末年的战乱中就已失传。所以《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甘德、石申的著作。余嘉锡《古书通例》卷一称:“甘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亦疑在天文家《泰一杂子星》诸书之内。”此仅为推测之言,未能确证。但《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却引用了甘氏、石氏的学说,这是什么缘故呢?其实这不难理解。正史中的《天官书》、《天文志》都是采用了前代遗留的档案文书而作成。《天官书》、《天文志》中引录的甘氏、石氏的观点本来就早已引用在前代的档案旧志之中,并非司马迁、班固看到了甘氏、石申的原书而从中征引。这样的例子在古书中较多。如我国古代类书很多,后代的类书往往直接抄取前代的类书,而不是从原书直录。很多时候,原书已经失传,而后来的类书还是照样能引用该书,就是因为后代的类书是从前代的类书中抄袭来的,并没有见到原著。司马迁似乎并没有见到过甘氏、石氏的原书。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四《纬书论》称:“《艺文》有太一以下及海中占,而无《甘石星经》。甘石书,《史记·天官书》、《汉书·艺文志》皆引之,唐开元时犹存。”俞正燮此言被表象所惑,未能中肯。唐开元时绝对没有战国时代的《甘石星经》。由于甘氏、石氏名声很大,而其书不可见,于是汉魏之后有人托名石氏著《星簿经赞》和《星经》,托名甘氏著《四七法》,均被《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来的《开元占经》大量节录的就是《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托名甘氏、石氏的书,决非战国时甘氏、石氏的原本。因此,只能说《史记》、《汉书》中引录石氏、甘氏之言才是战国时的石氏、甘氏学说的遗存;《开元占经》等书所引的不同于《史记》、《汉书》者,都不是战国时的石氏、甘氏的学说。所以不能据唐朝的《开元占经》的引录去考论战国的天文学。也正因如此,李约瑟把甘氏、石氏当作浑天仪的作始者是不恰当的,是误会了史料的性质。上引徐振韬之文也轻信《开元占经》中所引的《甘石星经》是先秦之文,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四、浑天说与古印度文化关系的推测

再稍微谈谈浑天说与古代印度文化的关系。浑天说的主要思想是“天地混沌如鸡子”,这样的具体说法在我国的三国时期已有了明确的记载。考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隂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从古文献来看,称“天地混沌如鸡子”的宇宙观(浑天说)开始出现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此前虽然从汉武帝时代已有浑天说,但还没有“天地混沌如鸡子”的具体说法。因此其时代较晚,必非汉民族上古所有。⑩但笔者发现类似的宇宙观在古印度也有。考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卷一《创造》:“宇宙解体的时间终了时,非显现的自存神出现,并以闪耀着极其纯洁光辉的五元素及其它元行扫除黑暗,即揭示自然,使宇宙变为可见。超越感官、只有神灵可以认识,无有形器官、永恒、为万物之灵及不可思议者,展示了其固有的光辉。他在思想中既已决定使万物从自体流出,于是首先创造出水来,在水内放入一粒种子。此种子变作一个光辉如金的鸡卵,象万道光芒的太阳一样耀眼,最高无上的神本身托万有之祖梵天的形相生于其中。”其中讲到的大梵天诞生在一个金卵之中,与我国的盘古诞生的神话几乎一模一样,二者必有某种关联。可知古印度的宇宙观也是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有一卵,神生其中。现在一般认为《摩奴法典》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是不断累积而成,颇似我国西汉以前的诸子书的形成。但其中的神话观念和宇宙观念却并非发端于公元前2世纪,必是承袭了远古时代的观念。讲述大梵天出生于卵中的还有古印度的《往事书》和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可见必是远古时代就有的观念。在梵文中有专门词汇Brahmanda,意思是“梵卵”或“宇宙之卵”。经过以上比对,笔者认为我国汉武帝时代从氐羌民族传入的浑天说与古印度文化似乎存在某种关联,尚待深入研究。

注释:

①又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寛传赞》、《汉纪》卷20,并作“洛下闳”。《华阳国志》卷12作“洛下宏”,云:“文学聘士洛下宏,字长公,阆中人也”。

②道藏本《仙苑编珠》卷中“来子红泉,洛下夜芝”条引《神仙传》:“肯来子服红泉而仙,洛下公服赤乌夜光芝而仙”。

③《玉海》卷四《吴王藩浑仪》条有注文引此。另可见《宋书·天文志》和《开元占经》卷一。《晋书·天文志上》:“故丹杨葛洪释之曰:《浑天仪》注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隠,天转如车毂之运也’。”《隋书》同。《书抄》卷149、《御览》卷2、《事类赋注》卷1并引王蕃《浑天说》,亦略同。

④《四库提要》考定此书出于郭守敬之后,当为可信。

⑤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称:“《汉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唐志》十卷,《崇文总目》三十七篇。今止五篇,其伪可知。”《四库提要》杂家类《慎子》称:“其书,《汉志》作四十二篇,《唐志》作十卷,《崇文总目》作三十七篇,《书录解题》则称‘麻沙刻本凡五篇’,已非全书。此本虽亦分五篇,而文多删削,又非陈振孙之所见。盖明人捃拾残剩,重为编次,观‘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二句,前后两见,知为杂录而成,失除重复矣。”《四库提要》明称今本《慎子》为明朝人杂录而成,尚且不是宋朝陈振孙所见之本。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明确考证今本《慎子》乃明朝万历年间吴人慎懋赏所伪作。罗根泽《慎懋赏本慎子辨伪》、方国瑜《慎懋赏本慎子疏证》更是多方举证,详辨此书为明朝慎懋赏所伪造,已是铁案难移。

⑥另参见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七十录蔡邕《天文意》。

⑦参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七《盖天》条。

⑧《后汉书·律历志中》条也引《文曜钩》:“唐尧即位,羲和立浑。”另如刘智《天论》:“旧说云,颛顼造浑仪”。

⑦参见《戴震全书》第76-77页,黄山书社1994年版。

⑩《广弘明集》卷九录唐朝道士甄鸾《笑道论》卷下《延生年符二十五》:“《文始传》云‘万万亿亿岁,一大水,崑仑飞浮。有仙飞迎天王善人,安之山上。乃至前万万岁,天地混沌如鸡子黄’”。

猜你喜欢
天文
天文篇
中国空间天文40周年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小cool龙和精灵豆的天文冒险
天文与地理
天文望远镜的前世今生(下)
天天学天文(2)创世纪
天天学天文(6)月色之海
天文幽默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