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主体性教育模式初探

2014-04-05 08:08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外语主体

程 悦(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高校外语专业主体性教育模式初探

程 悦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从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遇到的严重危机,认为其中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探讨了在高校外语专业建立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建立这种教育模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高校;外语专业;主体性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遇到了严重危机。主要表现为:①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但缺乏专业性。②当前外语教育界普遍把“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这两个概念混淆使用,使人们对于外语专业教育的理解总是无法脱离旧的框架。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结合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特点,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建立主体性教育模式问题。

一、人之为人人具有主体意识

按照纯粹的生物学来讲,人与动物,乃至植物都是自然界具有生命的物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单纯地把人解释成纯粹的“自然人”,因为人的生命具有超越于动物之上的复杂性。“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也就是说,人是具有超越于动物“种生命”之上的“类生命”,即人是一个自由自觉的生命过程。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的“类生命”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生命的被动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人类生命的自觉性,意味着人类生命具有能动性。也就是说,人在大自然中,不仅仅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主体存在,人具有主体性,具有主体意识,即具有以我为主的主观感受,能够做出合理明智的理性判断。这种主体意识是人在接受与驾驭外界事物时的自为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体现[2]。简言之,所谓主体,就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马克思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往往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当作教育宗旨。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教育活动根植于社会现实。世界上不存在超社会的、孤立的教育活动。教育往往体现着社会的现实基础,社会现实环境是教育活动的外在基础。另一方面,将教育立足于社会现实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内在依据。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社会化的任务,使受教育者适应现存社会对人提出的必要规定性,从而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的人[3]。但是,倘若教育完全以满足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的具体需求为宗旨,这种教育理念就是狭隘片面的。这种理念对社会需求的理解是片面的,同时也违背了人类生命的本质。这是一种工具型教育理念,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某项具体需求的工具人、片面人。

其实,社会对于教育最深刻的需求是培养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生命自觉的、主体性的人,因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社会成员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人固然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但是社会也是人的社会,社会为人所创造,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来实现。因此,社会对于教育的需要并非仅仅停留在使受教育者符合社会某种特定现实需求的层面上,而是要求教育能够面向未来,具有超越性、独立性,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教育理论中,向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观点。这两个貌似冲突的“本位”其实只是理论视角不同,在实践中是谐调一致的。“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4]社会也是人积极实现自身本质的场所,社会的需求就是人的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具有主体意识基础的全面发展,以成长为具有生命自觉的、主体性的人为核心内容。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5],其中心环节就是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动。这里面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动,就是指充分发展的主体性。

我国教育一向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多人以为“德、智、体”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就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以综合、有机的生命观去看待整体的人。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孔子这段话所表达的内容远远大于单纯的道德提升过程,而是对作为整体的人成长过程的高度概括。在这里,获得升华的生命状态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并不相同。道德不是外在的、异己的约束,而是内化为主体意识的,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生命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自觉(也就是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个人全面成长的先决条件。道德只有在融入生命自觉之后,才会真正起到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促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作用,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建立高校外语专业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外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核心词是教学,以传授语言技能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为主要目的,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而外语教育的核心词是教育,以英语教学为基点,以外语语言文化为依托,以育人为最高宗旨。尽管这两个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绝对不可以相互取代。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常常把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这两个概念混淆使用,导致人们对外语教育的理解日益狭隘。

十几年来,许多专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等观点。这些观点对改变外语教育现状具有相当深刻的启迪作用。但是这些观点也都只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某种技能、某项能力、某种人文素养,很少涉及到受教育者作为人的整体性及主体性问题,并没有形成一种彻底超越工具性与功利性的外语教育理念。其原因就在于外语教育的专家们所侧重的是教学而非教育,并且这些专家往往是语言学学者出身,研究视角也常常以语言学为出发点。而语言学并不能像哲学、教育学那样关注主体的、完整的人。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学府,结构设置大抵相似,都是以学术领域的分科来进行院、系的划分。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自踏入高等学府之日起,就只能接受教师的“教学”而非“教育”,从而只能成为“专业人”,失去作为人的“整体性”与“主体性”。

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树立的不应是仅以有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更应该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教育理念。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任务。这种教育模式超越了传统的工具性教育模式。那么,高校外语专业是否具备建立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外语专业的专业性。

长时间以来,曾有人认为外语仅仅是一种工具,必须与另外一个专业结合起来才能被社会所需要。其实,这是对外语专业的误解。一个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接受的语言学观点是,一门语言并非仅仅由一些文字符号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搭建而成,其本质内涵是这门语言所包涵的文化。因此,外语专业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才是外语专业的根本特点,以及专业性所在。

这一点其实早已被外语教育界注意到了。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突出外语专业的人文性,其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文化知识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某些比“听说读写”更复杂的技能,其重要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激发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也就是塑造受教育者的灵魂。

外语专业属于人文领域,人文学科是关涉人类自身的学科。人类的精神成长历程、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总体观点、对未来的希冀与梦想都包含于其中。人类人文学科能够发展,这本身就说明了人类的生命具有自觉性,是人类主体意识的非常鲜明而强烈的体现。在外语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得到宏观的启发,比如考察一个文化形态以及演变过程,并在文化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母语文化,从而理解人类几千年的历程;也可以得到具体微观的启发,比如在文学中考察不同时代人的(甚至具体的、个体的人)喜怒哀乐与所思所想。这样,“我是谁”这个在个体生命觉醒过程中最原初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在学习中得到不断深入的回答,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意义几乎是无需论证的。因此,外语不仅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而且就其专业性质来讲,对于实现“育人”的目的,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当然,建立主体性教育模式并非意味着否定外语专业的工具性,强调教育的超越性也并不等于放弃教育的实践性。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培养学生的某些技能上,不如多重视发挥外语专业人文内涵的优势。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让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在提升心灵境界的同时掌握精湛的技能。

四、高校外语专业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建立

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会涉及到教育系统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一则因为论文的篇幅有限,二则因为笔者目前只想就当下的现实条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所以笔者在这里仅探讨两个突出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设置:突出外语专业的人文性

外语专业的专业性就在于其蕴藏的深厚人文内涵。然而高校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并不能突出外语的人文性。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基础英语(基础日语、基础俄语等)阅读、口语、听力、语音、语法等专业技能课程全部为必修课。而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只有不到一半为必修课程,而且所占的学时也远远少于专业技能课。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中,有一些也包含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但可惜的是,这些课程全部都被定为选修课。所谓选修课,就是不一定开设的课,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远不及必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也远不及必修课那么严格。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的是本专业的工具性,即语言技能。一般学生入学之后,两年的时间(大一、大二)只学习语言技能课,根本接触不到真正具有外语专业特点的课程。

因此,外语专业应该尽早开设人文内涵比较深厚的课程,甚至整个课程体系都可以以人文类课程为主,以纯语言技能课程为辅。①课程的名称不能再沿用原来的旧名称,比如“基础英语”“阅读”“听力”等,应该使用能够反映课程人文内涵的名字,并使这些课程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以英语专业为例,原来的“基础英语”可以用“美国社会文化”“英国社会文化”的名字,原来的“阅读”可以改为“古希腊神话故事”“文学作品选读与赏析”。②除了开设这样的通识课程之外,还可以增设以某一专题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比如,“古希腊哲学思想”“欧洲油画艺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英美时事政治”等。当然,也可增设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课程,如增设“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课介绍当代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婚姻、就业、保险、消费等。在这方面,国内的一些院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比如,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但笔者认为他们的改革还不彻底,还应该继续深化,建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我是谁”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的主体部分是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中国的先贤指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这三个内容都与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紧密相连。作为主体性的人,学生所渴求的不仅仅是获得某项生存技能,还包括精神世界的独立与成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并不仅仅表现为授课形式上的所谓“互动”,因为这些只是表面形式。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精神成长才是更为深刻的、实质性的尊重。

(1)主体性教育就是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外语课堂教学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比如,在北京大学外语专业讲课应该与在普通院校外语专业讲课有所区别。因为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外语基础方面有很大差异。

(2)主体性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工具型的人(如学习机器),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教师应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为感性的生活体验。课堂切不可成为进行考前辅导的地方,不能成为令人如坠云里雾里的高头讲章。人文科学源自人类自身经验,无论多么抽象的理论、名词都提炼自具体的现实生活。只有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为感性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恢复人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那些理论、知识才会真正对人有所助益。

(3)主体性教育的最高终旨是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而非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罗列知识、介绍知识,要把对外国文化现象的介绍转换成为思辨过程的开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最需要改进的一点。让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现象,其目的并非仅仅在于文化本身,更在于让学生拥有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也就是说,要让所学到的东西真正内化为自身心灵的一部分。同时,学习外国文化现象并非意味着让学生唯外国文化是尊,而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深对世界、对人生、乃至对自我的认知。总之,要使外语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人文学科的本质关涉到人自身的学科;要使课堂教学能够经得起学生的质问这些名词、理论,究竟跟“我”有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外语专业的课堂教学能够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把课堂变成让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甚至大胆批判的地方,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那么不仅学生的听力、口语、作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刘黎明.教育学视阈中的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1.

[3]冯建军.教育转型:从适应社会到引导社会[J].大学教育科学,2011(5):14 19.

[4]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6]孔子.论语:为政第二[M]∥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1.

【责任编辑 王立坤】

On Subjectivity-oriented Education Mode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y

Cheng 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 humanity,probes into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s expectation of education are analyzed.At present,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has encountered serious crisis,and the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lack of professionalism is a very important reason.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subjectivity-oriented education mode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y are discussed,as well as the basic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establish the mo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jor of foreign language;subjectivity-oriented education

H 319.1

A

2095-5464(2014)01-0073-04

2013 05 2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课题(JG12DB171)。

程 悦(197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外语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