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2014-04-05 08:08章木林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大学

章木林(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章木林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背景下教师身份的特点,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指出由于EGP和ESP课程内涵的区别,当前的ESP课程改革容易导致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迷失。认为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可从知识基础加专业实践的教师成长模式和教育叙事模式两方面入手。

ESP;目的语境;大学英语;教师身份

近年来,随着大学新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逐步由通用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移的观点[1]2228,以实现大学英语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的转变[2]。转变课程内涵,在使大学英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课程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有学者预测,今后几年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将是专门用途英语[3]。由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ESP师资队伍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实现EGP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成为很多学者及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教师身份解读

教师身份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核心议题[4]41。通俗地讲,身份是对“我(们)是谁/他(们)是谁”问题的回答,其中核心问题是“我是谁”;对教师而言,身份是指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如何表述自己,以及他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5],回答的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6]。身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4]41,因此它同时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两种属性,在社会性层面上,身份是指他人或社会对主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类似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角色”(role);在个体性层面上,身份是主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强调的是个体对其身份的主动“认同”(identification),体现了主体对身份的自我建构[7]。教师身份并不形成于教学实践行为之前,也不是教师习得教学技能或知识的直接结果,而是在执行外界所期望角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身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成功履行外界所期望的角色,并对其身份进行再认同与再建构。

换言之,教师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与教师所处的社会和教育教学环境持续不断的互动中,经历着“认同-不认同-认同”,或者“建构-解构-重构”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身份不仅与教师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教学实践经验密切相关,还受教师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教育、教学政策的制约,教师身份构建包括教师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总结和评价,对现在自我的理解、认同和接纳,以及在相关政策环境的刺激下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是一个从“过去身份(past identity)”到“实际身份(actual identity)”再到“目标身份(designated identity)”的过程,其结果便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ESP课程改革和教师身份的迷失

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是教师身份转变的外因之一,课程改革是与教师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环境的体现,探讨教师的身份构建必须重视当前的ESP课程改革。ESP与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subject-based English)或双语课程以及英语专业开展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有着本质的区别[8]5660,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但又有着与EGP相区别的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形成对比[1]2228。Dudley-Evans和St.John明确提出了ESP的三个绝对特征,其中一个是“关注与特定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技巧、语篇和体裁”[9]。因此,ESP仍是一门语言类课程,ESP教师仍是英语语言教师,但它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英语教学法之外,还要对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然而,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接受的是传统英语专业教育,所学的课程主要围绕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语言学、英美文学等展开,缺少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所以大多数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较难用英语解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词汇、知识和现象。ESP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除执行既定的课程、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ESP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ESP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同时还承担着ESP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任务。对于一直从事一门课一本教材的EGP教学的教师而言,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加上部分学者将ESP教学误以为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认为ESP教材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要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受此影响,许多学者(包括教师本人)认为EGP教师无法胜任ESP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

这种背景下,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现实的自我认知之间出现了冲突,高能力要求与教师自我能力欠缺之间出现了矛盾。在EGP仍属于优势话语的改革初期阶段,由于大部分教师尚能继续呆在EGP这个“舒适地带”,他们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甚至对改革产生了畏惧、焦虑、抵触的情绪,只有少数EGP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因此,在EGP与ESP两种话语同时存在、但ESP势必成为大学英语改革主流方向的背景之下,两种不同内涵的大学英语课程对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激烈冲击,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面临着危机与挑战,许多教师陷入原有专业身份丧失和专业身份重构的困境。

三、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

ESP目的语境下,EGP教师应摆脱作为改革政策被动接受者或执行者的角色,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教育、教学的理解和主张,主动参与改革,完成ESP目的语境下的身份转换。在身份重构过程中,EGP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反思,对自我形成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同,即形成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对自我不断成长延续性的认同。换句话说,EGP教师既不能将自己禁锢于EGP领域,但也不能把自己过去的EGP学习和教学划归为零、认为自己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应该在充分理解ESP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整合,弄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何种ESP课程意义,要成为哪种ESP教师,进而寻求ESP目的语境下新的“生长点”。教师身份认同是个体能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个性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结合,要实现由EGP到ESP教师身份的转换,除了外界提供的必要支持外,教师主观的能动性非常关键。因此,ESP教师身份的构建是多维度的,既可以由教师向内实现自我提升,在专业实践中通过自我学习或合作互助的方式积累ESP教学知识,也可以由教师向外寻求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本人或他人叙事的方式理解自我。

1.基于ESP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教师身份建构

是否拥有知识话语权是影响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10]45。就ESP教学而言,由于ESP并不是针对不同学科,而是针对不同学科中的共性,即这些学科所关心的交流和学习技能,教学的重点是某些学科的语篇、体裁,尤其是这些领域的交流策略和技能,其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只是一个载体[8]5660。事实也证明,许多高校因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ESP课程教学中采用专业英语教材,侧重内容和语言的结合,通过传统的语法翻译和阅读等方式教授专业或行业领域里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修辞等特点,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这个领域真正需要的交际策略和学习技能,效果并不理想。

要促进ESP教师身份的构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ESP知识观,这样才能克服对ESP课程改革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教师身份认同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和态度等领域[10]45。ESP教学仍然是语言教学,而非内容教学,ESP教学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如果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势必会因专业学科知识的缺陷导致教学的无法胜任感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事实上,ESP教师并不需要系统或全面了解这些学科知识,更不一定必须掌握这些专业的前沿成果知识[8]5660,他们最需要的是个人实践性知识(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寻求个人技术性知识(学科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正如Beijaard所言,教师身份研究实际上是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研究[11]590。教师身份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中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因此可以着重提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自己的专长(expertise),进一步确认和巩固自我身份。因此,EGP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性学科教学知识,开始自己由“EGP熟手教师—ESP新手教师-ESP熟手教师”的身份转变和专业成长。

至于ESP教学中的学科专业知识,除了教师主动自我学习和培训之外,常见的方法是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英语教师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完成ESP教学的模式。英语教师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分析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备课时间、避免盲目学习,但这种英语教师为咨询者(consultant)、专业课教师为信息提供者(informant)的浅层合作模式,往往会因专业教师的帮助使英语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合理的认可,置英语教师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因此,更为有效的方式是让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承担ESP教学,让他们成为同事(colleague)。此外,由于ESP教学中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甚至比学生还处于劣势,要回避和弥补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不足,ESP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师生合作,这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ESP教学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实际上是教师选择的过程,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大纲设计、教学材料和评估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寻求学生需求和自我专业水平的平衡点,实现ESP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的最佳结合。ESP教师可以没有高深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但必须对学科知识持积极的态度、拥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教育智慧,这一过程正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教师身份建构的前提,也是身份认同的结果。

2.基于教育叙事的教师身份建构

对教师而言,教育叙事主要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和分析教师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各类事件和实践经验,寻求其潜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叙事探究聚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实践知识,而教师身份表达的正是教师基于个人经验,在一定情境下习得并最终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实践知识。[12]Sfard&Prusak指出,教师身份其实就是有关个体故事的集合,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那些具体的、重要的人生故事和经历的叙述。[11]590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师身份的建构与重构是可以通过说故事等叙事方式来实现的[4]4150,[13]。叙事将我们的存在理解为一个逐步展开并发展的故事,一个由个人事件塑成的历史统一体,包括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14]。通过叙事,教师获取教师专业知识、个人实践知识、微观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之于个人的意义,并对自我和社会情境做出各种解释,依此重新认识自己的实践、进行自身身份的转换与重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和教学改革情境。可以说,叙事既是一种表述模式,也是一种推理模式,通过将自己置于或被置于一个个情节化的故事中,教师将自己的经历外化并呈现给自己和他人,教师既是在“讲述”自我,也是在“理解”自我,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思自己与社会、学校、学生,以及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和相应的角色,逐步找到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

教育叙事正是抓住教师经验和实践知识的故事性特征,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重视每个教师经历的独特性,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个人生活经历在具体情境和背景下讲述给自己或他人,成为教育改革中教师建构意义、理解自身的有效途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视角。教师身份可以通过教师本人或他人讲述,以及体验故事来共同构建,可以通过日记、档案、传记、轶事、叙事采访等具体方式进行记载和表达。叙事中,教师“叙说”自己在ESP教育活动中全新的教育经历,并通过持续反思、批判和修正,通过对EGP教学和ESP教学之异同进行总结,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形成新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过程既是教师隐性的个人实践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主动缩小个人“真实身份”和“目标身份”之间差距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除教师自我叙事,教师还可以参与其他研究者的叙事研究,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完成叙事;还可以通过网络叙事,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性叙事。这种公开化的叙事话语会对其他教师形成一种刺激和参照,促使他们不断将故事中的现象映射到自己,通过映射性阅读(reflective)、对话和思考,在叙事中找到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相关联的部分,从而产生对未来经验的刺激,进而帮助他们启动或完成自己的ESP教师身份构建。由此可见,教育叙事是教师主动向外寻求自我表达的过程,是教师内化外界所期待的角色的过程,通过叙事所形成的教师知识与经验成为教师建构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成为改革背景下教师构建个人自我(personal self)的有效途径。

从理论上探讨了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的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推动ESP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要求当然是激发教师身份转换与构建的诱因,但这种重构行动不仅仅是教师对改革要求所做出的回应,更是教师在诠释改革意义的基础上主动采取的行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身份重构的过程中会对课程改革进行调整和创造,进而赋予课程改革丰富的主观意义,这正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所在。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 28.

[2]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0 14.

[3]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英语教师,2010(12): 3 6.

[4]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 50.

[5]张爽,林智中.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身份的危机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1 44.

[6]赵明仁,王娟.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36.

[7]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5 40.

[8]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 60.

[9]郭燕玲.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2012(11):86 90.

[10]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6):44 47.

[11]Liu Y,Xu Y.Inclusion or Exclusion?A Narrative Inquiry of a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Experience in the“New Work Order”of Competing Pedagogies[J].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589 597.

[12]Xu S,Connelly M.Narrative Inquiry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Focus o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5):219 227.

[13]Kanno Y,Stuart C.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Identities-in-Practic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1(95):237 253.

[14]刘熠.叙事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11 15.

【责任编辑 王立坤】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of ESP-oriented Reform

Zhang Mu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ntity of teacher in the context of a general increase in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and the necessity for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re analyzed.Due to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EGP and ESP,the current round of ESP-oriented curriculum reform has given rise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identity loss,which may hinder the reform.In this context,it is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which can be built upon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mode of knowledge base plu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al narrative.

ESP;objective context;college English;teacher identity

G 451

A

2095-5464(2014)01-0094-04

2013 07 2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度青年项目(13q020);武汉科技大学青年科技骨干培养计划项目(2013xz040)。

章木林(1981),男,湖南醴陵人,武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学求学的遗憾
跟踪导练(三)(5)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