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点点亦是改变

2014-04-11 17:58孙建锋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题写校名手套

孙建锋

往灰色地带看教育总觉得朦胧一片,很难改变;向绿色原野看教育总觉得生机一片,正在改变。

改天换地,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变一点点,却可立竿见影。

黑手套白手套

课始,乐起。蹊跷的是不见执教老师。正纳闷,倏地瞥见钢琴上方,和着节拍,轻盈浮现一只戴着白手套的左手,友好地向每个孩子摆了摆,接着出现一只戴着黑手套的右手,亲切地向每个孩子挥了挥,随之,“黑手套”“白手套”轻轻拍了拍,轻轻握了握……

乐终,“黑手套”“白手套”消失,蹲在钢琴下方的音乐老师起身,微笑着说:“一年级的小朋友,上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支很好听的歌——《左手和右手》。”

“耶——”孩子们欢呼雀跃。

……

一入课,“黑手套”“白手套”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其欢呼雀跃。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一点点——平常的左手和右手,戴上了白手套和黑手套就不平常了。黑白的色彩反差,使得左右手被聚焦,被特写,被放大,被亮化。这时老师相机出示《左手和右手》,自然而然点燃了孩子的激情,激情满怀的孩子对歌曲的学习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课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刚从业两年的执教老师:“何以想到这一创意?”

“早上急匆匆赶着上班,一心想着公开课,到了办公室同事一笑我才发现,左手一只白手套,右手一只黑手套。当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错就错。于是,就诞生了这个‘创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笑了,执教的小老师也笑了。

互相喂食樱桃

上课铃响,一堂五年级的作文课开始了。

“这是早上刚从超市里买来的。”执教老师把一捧鲜红的樱桃放在讲台一张洁净的白纸上,“喜欢吃的同学请到前台来取。”

四个馋嘴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到台前,正欲伸手。

“且慢!”老师说,“想吃到樱桃要有一个前提条件,请你把塑料管套在自己的两只胳膊上!”

八只被套上长长塑料管的胳膊变得无法弯曲,孩子们只能用露出的小手才可以拿到樱桃。

“下面的同学只准观察,不准上前帮助!”老师说,“请品尝樱桃吧。”

四个孩子无论怎样努力,始终难以把手中的樱桃放到自己的口中。这时,一个孩子突然伸长胳膊把自己手里的樱桃喂给另一个同学吃,接下来,其余的三位也学着向对方的嘴里“喂食”。这样,四个人都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樱桃。

课后,我问这位执教了十五年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他说:“我的设计改变了一点点,就是对于本次习作‘怎样理解合作,由以前的空口说教变为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自悟:不合作,大家都吃不到樱桃;合作,大家都能吃到樱桃。这样,学生对合作的理解就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一种融到心里的体认,下笔自然也就会真实生动,血肉丰满了。”

学生题写校名

期初,随访一所当地新落成不久的小学校。走近学校,学校校名的字体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如此稚气拙朴,散发着童真童味的字体,出自哪位大家?”我好奇地问校长。

校长朗声大笑起来:“这是我们学校一位一年级的孩子写的。”

作为一位行走校园多年的教育人,我曾看过不少学校的校名,大多是邀请一些有名望的人题写。请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题写校名,却很鲜见。我暗自思忖:如果认同校园是孩子的家园,孩子在自家门口写字有什么不可?

这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校长一反找名人题写校名的常态,请孩子题写校名,看似是一点点小改变,实则是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大改变。

毕加索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像达·芬奇一样好,而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画得像孩子一样。”“画得像孩子一样”就是追求一种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的本真艺术。

纤尘不染生命源头的本真教育艺术是什么?不就是通过让“孩子题写校名”,让教育回归孩子,让校园回归孩子生命本初的白云明月之性、高山流水之性的家园;回归孩子生命自由幸福成长的家园。

如果说1代表原地踏步,1365=1,那么一年以后1还是那个“1”。

如果说0.01代表每天改变一点点,1.01365≈37.8,那么一年以后,结果远远大于“1”。

如果怀揣教育的梦每天改变一点点,人人改变一点点,还有什么样曼妙丰赡的教育愿景不能达至?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猜你喜欢
题写校名手套
棉手套
做好自己
学生题写校名一点都不“跌份”
初三
做只手套好过冬
手套
初三
棉手套
“211”和“985”高校校名谁题写
校名追求“高大上”是教育的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