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观视域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探究

2014-04-17 02:20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共课通识模块

吴 炜 炜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江苏南京 210036)

通识教育观视域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探究

吴 炜 炜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江苏南京 210036)

高职通识教育观具有通识教育职业化能力化的鲜明指向。在高职通识教育观视域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思维,对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重新定位,明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二者的关系形态为共生、融通、促深,在两种类别课程的双向互动生成中能高效度协同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精深能力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纳职业能力体系。探讨了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的公共课改创新实践途径:构建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群,强化公共基础知识体系的能力训练,坚持与专业深度融合,探求“二本理念”的职业教改模式新思路。

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改革; 全纳职业能力; 高职

“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物的教育。”[1]高职教育应培养“文化修养与专业”兼具的职业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高职通识教育观视域下,坚持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二者互动生成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探究来推动高职公共基础课体系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渐进发展、职业转换和职业竞争力、职业能力迁移、终身学习预留上升空间。

一、通识教育观视域下高职公共课改革的向度思维

1.高职通识教育观内涵

当前学界有代表性的通识教育概念,是李曼丽教授采用了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法总结的理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关注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社会责任感和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健全心智、健康态度的形成。高职通识教育应有通识教育高职化的鲜明指向,应是文化知识、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三大模块组合下,有效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具有鲜明职业指向性、能促进专业技能提升和全纳职业能力形成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应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下的全面发展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核心能力建构的教育实施过程。

2.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公共课改革的向度思维

“完善大学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塑造意识和能力:认识自我,目标重建,完善主体性人格;设计自我,增强竞争的‘软实力’;发展自我,进行有效学习;超越自我,健康快乐地生活。”[3]高职教育无论从工具理性价值(专业课教学),还是价值理性价值(公共课教学)而言,都应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实现生命形态本质和教育固有价值的回归与塑造。当前高职公共课突出呈现三大矛盾:知识基础性与专业针对性之间的矛盾、理论空构性与职业指向性之间的矛盾、内容系统性与技能迫切性之间的矛盾。公共课知识与理论架构中的综合素质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优质效应,职业技能培训的急切性反衬了公共课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因而公共课地位尴尬,显得可有可无。公共基础课应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更好地与专业课无缝对接,在能力本位、职业指向的公共课教改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识教育的推行也需要以公共基础课作为载体,去实现其职业认知培养、职业能力教育、人格培育、人性塑造等价值旨归。

二、高职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职业核心能力”向度分析

1.高职公共课改革“职业核心能力”指向的涵盖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界定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2007年将相关能力整合,制定了七项能力标准。麦可思公司作为一个专业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和咨询的研究机构,在2012年调研中通过建立基于SCANS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需求模型,最终将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能力,即理解与交流、科学思维、管理、应用分析和动手能力。公共基础课承担了五大能力中前三项能力的培养,而前三项能力中的基本工作能力共22项,占63%。

2.坚持高职公共课改革“职业核心能力”向度的必要性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有效克服“指令性”公共课的教学双边困境,有效对接专业课。传统公共课教学内容陈旧,偏于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理论痕迹过重,缺乏高职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和课程生存的吸引力及创新性,不能恰当选择公共课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目标,课程职业化特征和能力为本特色尚不鲜明,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专业课提供工具性服务作用,促进专业优化发展。公共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课,“职业核心能力”向度又使之具有培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文教化功能。公共课教学中,围绕专业需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淡化理论色彩,强化能力本位,融入专业理念,才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专业教学效果优化。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协同发展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构建全纳职业能力体系。通过调研和访谈,笔者发现在校生多认为“专业技能教育重要”,往届毕业生多认为“通识知识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工作实践、职业历练、社会生存、岗位变迁等动态复杂的职业境遇更能反映出知识结构需求和职业能力指向。在问到“你认为学校里通识教育应该教授哪些技能知识”时,学生多数回答的是管理学、沟通技巧、社交礼仪、法律、写作、谈判、信息处理等,可见学生希望协同具备两类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于协同发展两大能力、促进内蕴能力构建的基础性与提升性、专业性与拓展性、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全纳职业能力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的高职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向度下,高职公共课与专业之间关系形态应为共生、融通、促深。

高职公共课与专业课两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并列关系,“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作为并行生物因子,协同位于高职教育这一发展生物链上,动态循环,能量交换,有机平衡。两类课程通过课程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与合作以及彼此结构与功能的创新,来实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促进,共塑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效度促进共生个体(课程体系)和共生组织(高职院校)的生存能力、发展能量的优化转变和能动提高。

“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而是能以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不同问题,达到不同专业和课程在能力与知识之间沟通合作。两类课程应建立融合贯通的关系,培养学生广博通达的思维视角,使之具备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迁移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向度要求高职“通识教育”要蕴涵与“专业性”相对的“通达性”,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活动中思维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核心理念的阐发和延伸。[4]它具有通用性与延拓性,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深入和可迁移性发展,打破专业窄、职业能力受限的僵局,促进个体由“能力本位”向“发展本位”蜕变。应进行具有鲜明职业能力倾向的公共课教学改革,与专业课之间正向影响,深化促进,既对学生入学基础较差、能力不足进行扭转,又全面优化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的高职公共课课改创新实践

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架构全新的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群

(1)设置模块化课程群。按照“四维一体”的建设目标,打造一个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服务专业、拓展知识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群。

课程模块一:通用素质类模块,形成以七种国民基本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系列,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素质)、“艺术审美”(审美素质)、“就业与创业指导”(劳动素质)、“体育”(身体素质)、“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心理素质)。

课程模块二:通用能力类模块,按照我国职业劳动者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以八大核心职业能力(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系列,包括“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训练”(交流表达)、“大学数学”(数字运算)、“管理学原理与实务”(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处理)、“大学英语”(外语应用)。

课程模块三:专业工具类模块,主要以专业群和行业工作中所必备的基础性通用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系列,如大类数学(工科数学、经济数学等)、大类专门法(建设法规、环保法、经济法等)。

课程模块四:拓展知识类模块,以人文通识课为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拓宽高职学生知识面。

(2)设计提升职业力的培养模块和培养平台。根据模块化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划分六大提升隐性职业完胜力的培养模块:心理健康教育模块、职业理念教育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职业道德教育模块、综合素质教育模块。每个模块下分别设立二级子模块,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下可设立八个二级模块:交流表达能力培养、数字运算能力培养、革新创新能力培养、自我提高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每个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应依托于一定的培养平台构建:课内教学平台、实践活动平台、社团活动平台、拓展训练平台、媒体信息平台。

2.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构建能力训练的公共基础知识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要以专业面向的不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专业应用功能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4]高职公共课应在通识教育观指导下打破学科体系,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实用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紧密对接专业课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公共课应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提高的逻辑来定位课程目标,主动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坚持“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教学内容创新,分析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关键能力要求,制订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的教学大纲。

(2)模块化教学逐步提升能力训练。高职公共课要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评价过程化”[5],建构课程内的模块化教学单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基础差异,将知识内容设立成若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兴趣爱好,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可构建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也可构建每门课程内的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可构建理论模块、实训模块和专业选修案例模块,下设子模块,如管理学原理课可以在理论、实训和专业选修案例三个一级模块下设子模块,在理论模块下设个体管理、团队管理和组织管理三个二级模块,在实训模块下设素质拓展、ERP沙盘模拟、系统管理软件联网模拟三个二级模块,在管理学案例模块下设不同专业面向的二级模块如行政、生产、服务、金融等管理案例群。

(3)项目化教学进行“行为导向”教学内容设计。高职公共课教学应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理实一体化。可实行项目教学法,将必要的知识教学与职业活动要求捆绑成一个具体完整的项目工作,以“行为导向”教学过程对接专业课教学目标,打破孤立静态的公共课教学态势,进行发展性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实践。如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实施各个不同行业的规范语运用、易错字纠查、汉字听写等能力训练项目教学;数学课可以结合数学分析方法、现实问题、具体行业实例进行分析,如大型赛事成绩评定、购物分期付款、房贷还款方式等问题的决策,以专业案例建立不同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用数学”的能力。

3.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索与专业结合的新途径

(1)“系系联姻”“课程联姻”“师师结对”,融入专业形成特色。高职公共课必须打破系部、课程和教师的片面单一视域,在与专业融通共生中解构重构公共基础课程。应发挥区际联系效应,加强系系、课课、师师的教学研讨与思维碰撞,组建跨系部、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公共课教学系部要鼓励支持公共课教师“定点”专业系部,引导公共课教师主动了解专业教学过程和职业工作实际,近距离了解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前端能力培养要求和实训载体项目,有条件的老师还可兼任一些专业基础课。

(2)“校企文化联姻”。文化环境是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因此要加强公共课文化内容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极推动“校企文化联姻”,可以借助校企文化讲座、校企体育友谊赛、校企文化研讨、“知名企业家讲堂”等文化交流媒介,促进教师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校公共课主动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在文化交流中推动职业能力认知与培养,实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衔接。

(3)社团导师制和学长制。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打破年级、系科、专业以及学校界限的自生产组织和能力培养重要载体。可以根据学生社团建设需要和公共课教改实践要求,推进社团导师制,由公共课教师在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中,承担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广度拓展和核心职业能力的深度培育。引入“学长制”,通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为学生了解专业优势和异同、加强跨专业能力生成打造良性互动的平台,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需求。

4.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点探求职业教改模式新思路

(1)坚持“二本”理念的教学模式创新:要大力推进基于“能力为本”“成效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1994年澳大利亚出台国家课程文件,将“成效为本”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李子建等教授认为,“成效为本”理念与质量保证存在许多共通点,包括对卓越的追求、强调改变与成效、关注“消费者”、团队合作、赋权增能,如为学生赋权,强调学生的参与感与拥有感等。[6]应该将“能力为本”“成效为本”教育新范式整合到高职教育质量保证进程中,推动各类型课程、一线教师、实践基地等各个层面对“二本”理念的整合应用,着力改变公共基础课传统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坚持“能力本位”“成效本位”的有效教学中,实现学生由“课本本位”到“能力本位”终至“发展本位”的蜕变。

(2)“以用定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打造专业个性特征为目标,准确定位公共课教学内容。强化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重点培养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写说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论、新案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公共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和公开示范课推进,课程建设中要以提高学生实际职业能力为重点,强调基础内容为专业能力服务,在不同的专业特征下要开发有专业个性的教学实例、应用性强的创新实验等,并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加强公共课校本教材建设,组织编写“基于案例教学”的典型案例特色教材,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3)“以能定教”促进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师发挥导师导学作用,学生确立学习主体性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的导学互动教学方式。其次,要突破单一课堂内讲授法, 赋予传统教法和学法以工学结合的全新内涵。应按照实践导向和行动导向改革教学形式,实行启发式、任务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对话式、协作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进整个教学过程,引入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职场环境模拟、任务情境设计、任务角色扮演和岗位能力演练,在情境体验教学中构建“双主体意识”,通过情境性向真实性的复原,调动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知识构建和能力生成。再次,大力开发隐性课程和第二课堂,与外力资源合作搭建课程实训平台,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的延伸和融合,如开展各种竞赛比赛、校内外实训活动、拓展训练项目等,在实践情境中强调学、做、练的统一。

(4)“以新促新”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打破传统教学封闭性,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开发课程网站平台、课程自学软件、电子课件、课程视频资料库、教学做考一体化学习平台、空中教室等作为公共课网络教育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载体,尝试进行MOOC(慕课)在线课程学习模式试点,引导学生通过QQ、微博、微信等高科技手段组成更具个性化的网上交互式学习团队,学生可利用在线的网络教育功能模块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在线测评等功能模块评价调控。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革新来促进学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手段整合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生成。

(5)“以实定鉴”加强考核评价创新。要树立“以实际应用决定鉴定考核”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考试观,要求考试方式由以单一的知识理论考核为主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考核形式,公共课考核评价要积极探索学生思维能力、写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测试的有效方式方法,注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精当、够用”为原则,建设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卷库)。加强学生平时作业的管理,提高作业的效果,将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状态之一纳入课程考核。加强公共课程与专业融合的考试方式改革,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积极探索应用性、综合性强的测试形式,可采用形成性考核、网络测评、上机操作、英语笔试听力口语综合测试、半开卷考试、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策划报告、社会调查、小论文、专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工作任务完成等多元考核形式,使测试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1]李丽.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2]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

[3]王玲玲.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大学生自我塑造的缺失与培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王建华.借鉴国际模式 推动高职公共课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1(19).

[5]欧汉生.高职院校公共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6]李子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趋势——香港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 2010(1).

(责任编辑 师 语)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教育教改立项青年专项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11-QN-01)。

2013-11-29

吴炜炜,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助理研究员。

G420

A

1671-1696(2014)04-0039-05

猜你喜欢
公共课通识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